
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11月17日援引《華盛頓時報》的報道稱,美國軍方官員正在為盟友做好退出與俄羅斯簽訂的關于消除中短程導彈《中導條約》的準備。值得注意的是,由五角大樓官員、國務院和情報部門代表組成的跨部門小組與歐洲主要盟國舉行了一系列的雙邊會晤。報刊解釋說,通過這種方式,美國正在讓其合作伙伴做好華盛頓退出《中導條約》的準備。
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退出在1987年12月8日由美蘇當時總統里根和戈爾巴喬夫于華盛頓簽署的《中導條約》(條約共17條,規定3年內全部銷毀各自的中程導彈及輔助裝備設施。到1991年,根據條約兩國共銷毀了2692枚導彈,其中美國 859枚,蘇聯1752枚)美國這種不按常規出牌的再次“退群”行為,立即在國際社會引起多種解讀和軒然大波。
美國為什么要退出《中導條約》
作為一個服役47年的軍隊學者,我認為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絕非偶然,有著其很大必然因素和自身利益考量。
首先,源于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及“冷戰”思維。以其一切為了自己的小肚雞腸思維方式,在國際事務中不愿承擔任何義務和責任,不能吃一點虧;還要千方百計地尋找或人為樹立些對立面,這種處世方式怎能不使美國走向孤立?
其次,美國追求的戰略目標需要解除對發展導彈的束縛。這些年美國以其“世界警察”的角色到處進行武裝干預,到處發動戰爭,亟需隨時補充使用最多的中程和中近程導彈,退出中導條約已成為解除自身生產和研發新型導彈的束縛并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
再次,企圖在中期選舉中獲取席位優勢。美國的中期選舉實質上是國會選舉,只有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在參、議兩院中占據了多數席位,特朗普所做出的決定才能暢通無阻的得以通過和實施。特朗普之所以不斷打著“美國第一”的招牌在此時退出中導條約,也有著為了爭取民心而奪取中期選舉勝利的考量。但在目前美國所謂民主至上的驅使下,在特朗普上任不足兩年但對其爭議日趨高漲的形勢下,美國民眾可能會加強對特朗普的制約和約束力,從而使特朗普的種種努力變為他的一枕黃粱。
美國并沒有真正遵守中導條約
美國雖然譴責俄羅斯發展9M729型陸基巡航導彈,但自己并沒有真正遵守中導條約的基本規定。
首先,仍在發展具有中程打擊能力的戰斧巡航導彈。眾所周知,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最大射程為2500公里,遠超過了中程導彈的最低射程底線。該型導彈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研發,到八十年代中期研制成功并陸續裝備部隊,在海灣戰爭中多次使用,至今仍在不斷改進和大批生產。
其次,努力發展具有中程射程的各種靶彈。美國為了研發“愛國者”、“標準3”及“薩德”等各種反導導彈,從本世紀初就開始了研發各種靶彈,這些靶彈有的射程超過4千公里,已經接近中程導彈射程的上限,同時可以運載多種性質和500公斤左右的有效載荷,完全可以作為中程導彈用于作戰。
再次,現役遠程和洲際導彈可以作為中程導彈使用。美國現役的遠程和洲際導彈,其最小射程都在中程打擊范圍;現役的遠程和洲際導彈的彈體通常都是三級,如果僅使用其中的兩級即可作為中程導彈使用,雖然成本高些,但用于作戰首先考慮的還是政治影響和軍事效益。
可見,美國口口聲聲譴責俄羅斯沒有遵守中導條約,而事實恰恰正是自己沒有遵守。
美國此舉勢必對世界和平帶來巨大負面影響
美國這種動輒就“退群”的做法,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的負面反應,也遭到來自多方的不滿和譴責。
首先,使國際政治秩序和規則陷入混亂。言而有信,是一個國家、乃至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美國這樣動不動就“退出”,就對自己昨天的行為不認賬、出爾反爾,實非一個大國所應所為,這必將使國際政治秩序和各種規則陷入混亂而失去其固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其次,將激發世界新一輪軍備競賽。海灣戰爭結束后,導彈武器、特別是中程、中近程導彈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世界能夠制造彈道式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國家有三十多個,而擁有導彈武器的國家已經超過了100個,這些國家大都是在從美國引進“長矛”導彈和從俄羅斯引進“飛毛腿”導彈的基礎上改進發展的,美國這次退出條約,勢必會刺激更多的國家去加大投資力度、去引進和研發更多型號的導彈。
再次,將失去歐盟及北約集團對美國的信任。在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之后,不少國家如德國、法國等都發表聲明,對美如此做法表示不滿或譴責,德國媒體稱美國此舉“再次犧牲了歐洲”。美國這樣做只會抹黑自己的國家形象,也必將在國際社會中更加孤立。
最后,對熱點地區安全形勢將帶來負面影響。如會使中東、東歐、東北亞、西太等本來就存在極大不穩定因素的地區形勢走向更加雪上加霜,就連已經出現緩和跡象的朝鮮,也會因此對棄核、改善與韓國、與美國的關系的信心與期待再次產生波折和疑慮。
扯上中國,完全是無稽之談
特朗普稱,“這一協議限制了美國研發新武器,但是如果俄羅斯這么做,中國這么做,而我們卻遵守這個協議,那是不可接受的”。公然在退群時扯上了中國,真是非常荒唐。
首先,中國并不是《中導條約》的簽署國。中國沒有參加關于中導條約問題的各種談判,美蘇當時所簽署的這個條約所涉及的各項條款對中國并沒有約束力。
其次,中國有著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中國有1.8萬公里陸地邊境線和2.2萬公里的海岸線,面臨著來自多個戰略方向的安全威脅,因此適度發展中程和中近程軍事打擊能力,非常必要,任何人、任何國家對此都無權說三道四和橫加指責。
再次,中國所處的戰略環境并不太平。隨著世界軍備競賽形勢的不斷惡化,隨著一些國家領土擴張野心的不斷膨脹,有的國家對中國的發展寢食不安,對中國的領土、領海虎視眈眈,我們所處的戰略環境并不樂觀。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前景展望
美國現在退出《中導條約》,根據其近年來的一貫做法,下步極有可能退出1991年7月與俄羅斯共同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1968年7月分別在華盛頓、莫斯科、倫敦有59個國家共同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如果到了這一步,世界發展戰略武器、特別是核武器就會處于完全失控的狀態。
在這種動蕩不定的戰略環境下,中國必須根據有效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及核心利益的需要,適度發展各種射程的軍事打擊手段,確保國家隨時具備有效、可靠和可信的自衛防范能力。
(作者簡介 楊承軍:火箭軍參謀部退休研究員,教授,博導,大校。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導彈技術專家、核戰略專家、核軍控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