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思


摘要:在國家深化改革和提倡產業結構轉型的背景下,本文結合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理論和實際研究方法,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實際發展現狀確定選擇其區域主導產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并認為應當將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作為區域的主導產業。
關鍵詞:主導產業 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子分析
主導產業是指一個區域中自身發展速度快,具有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并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升當地產業的競爭力,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輻射作用的先導型產業。
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個區域發展資源有限,而各產業存在資源和技術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導致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滯后。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環境,文化的優勢,選取出最具有領導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使產業合理化和高級化,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我國實現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以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只有選擇出最具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以自身高質量的生產帶動整個區域企業的高質量生產,才能顯著增強我國質量經濟優勢。要實現高質量的生產,企業必須具有高科技、高產出、環保的競爭優勢,這體現了主導產業為區域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力。
一、傳統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理論
關于對主導產業選擇的標準,國內外各位學者進行了長期的探討和研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國外學者主要在主導產業選擇基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國內學者的主要貢獻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結合中國國情和地區發展實際,提出新的選擇基準,在選擇基準層面的創新。另一方面是進行理論的應用研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決定應當如何選擇某一區域的主導產業,同時創新和補充研究方法。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
1.比較優勢基準。古典經濟時期的經濟學者大衛·李嘉圖認為,一個產業自身所具有的的獨特優勢可以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從而推動和帶動當地的產業快速發展。該理論后來逐漸發展為靜態和動態兩個比較優勢基準。從靜態意義看,由于生產資源的分布差異,主導產業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相對優勢優先發展產業部門,從而帶動周圍產業的發展。而動態比較優勢基準更傾向于當前處于劣勢,但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比較優勢基準很好地闡釋了主導產業的優勢所在,為主導產業指標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
2.筱原兩基準。筱原兩基準是由筱原三代平提出的用于衡量如何選擇區域主導產業的兩個標準與原則,即“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所謂“收入彈性”,是指消費者的收入變化所引起的對物質需求量變化程度大小。而收入彈性高的產業,往往能擴大它的市場,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生產率上升基準”是從“比較成本說演化而來”,它強調以技術進步速度決定個產業的生產速度。技術進步快,生產率高的產業,能降低成本,提高國民收入水平。
3.產業關聯度基準。“產業關聯度”指產業的生產發生變化時造成其他產業生產發生的變化,經濟學家艾爾伯特·赫希曼以經濟學家羅斯托提出的產業擴散效應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著名的赫希曼產業關聯度基準。他認為,在選擇主導產業時,要選擇具有輻射作用的產業,主導產業要起到帶頭作用,主導產業的發展要支撐起整個地區的經濟增長。
(二)國內學者的研究
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國內的一些專家也對主導產業的選擇作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周振華 博士分析了傳統主導產業選擇基準在發展中國家失效的原因,根據中國國情,提出了“周振華三基準”,進一步強調產業發展的增長后勁、替代彈性等方面。關愛萍等提出了持續發展基準、市場基準和需求基準等六個主導產業選擇基準。費宇等提出將高增長速度作為與云南省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并就此基于47個產業的數據選擇出8個高增長產業作為云南省的主導產業。他在研究云南省主導產業選擇問題時,運用了轉移份額分析法進行分析,并將其按照特點分為6類,進行選擇主導產業。總的來說,國內學者對主導產業選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為中國主導產業選擇提出了具有實用性的基準。但在一定程度上,國內學者的研究普遍存在忽視“宏觀”和“區域”的區別的問題,沒能準確地認識到區域經濟發展的獨特性,而只是片面地從宏觀上分析。
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進行主導產業選擇的研究,就要通過近年來廣西各大企業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大量分析,并用相關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而選出最佳的主導產業。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通過對少量因子的分析,對大量評價指標進行篩選,從中選取恰當的指標對廣西省自治區需選擇的主導產業進行分析。
本文將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進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指標體系的構建,第二部分則運用所獲取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得出結論并進行主導產業選擇建議。
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原則及指標
(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導產業選擇原則
本文在結合主導產業選擇的主要經濟學理論、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及發展戰略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了下述三項原則作為主導產業選擇的依據:
1.比較優勢原則:主導產業應選擇具有一定競爭優勢,能夠應對市場經濟變化,占有一定市場份額和規模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只有這樣的產業才能具有做夠的能力,不受市場波動沖擊,而保持優勢持續帶動區域發展。
2.關聯效應原則:主導產業在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一定產業規模的同時,也要具有輻射能力,加大和區域其他產業的關聯度,使落后企業依賴主導產業,得以實現整個區域的企業上產率增長,并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3.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十九大報告里的要求,我國拒絕粗放式的發展,要發展可持續、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資源消耗低的產業。因此,可持續發展成為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的標準。而環保的產業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4.社會效應原則:主導產業應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業率,改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導產業選擇標準確定
在充分考慮到比較優勢、關聯效應、發展的可持續性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和環境效應之后,并且結合可獲取數據的實際情況。本文將采用以下指標作為選擇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導產業的標準:工業總產值、就業人員、資產總計、投資總額、能源消耗量、利稅總額、加權影響力系數、影響力系數。
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產業發展規模和區域實際發展狀況,在以統計年鑒為依據對各個行業發展的具體情況進行比較研究后,本文篩選出了以下十個行業,作為此次分析的備選產業:汽車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制糖業。
三、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因子分析過程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源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2017年年鑒,其中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引用了廈門大學學者文娟基于《中國投入產出表》的計算結果。
首先,筆者對原始數據進行了一定的處理,使其能夠進行統計學分析。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更具有可比性和科學性。本文所使用的分析軟件為SPSS,分析方法是因子分析法。
根據因子分析的運算結果,一共可以提取出3個公共因子。根據這三個公共因子所反映的主要指標的不同,筆者分別對其進行了命名,其分別是:經濟要素因子、關聯效應及環保水平因子、社會福利因子。3個公共因子所占的權重如下表所示:
各個因子所占權重不同,各個指標在評價體系的相對重要性也不相同。據此,本文對所選擇的10個產業進行了打分評價。這10個產業的得分情況如下表所示:
綜合評價打分和因子分析運算后的結果顯示,在這10個備選產業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的綜合得分表現優于其它產業。這說明以上產業在經濟、社會和影響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好的表現,若選擇其作為主導產業,更有可能帶動整體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結語
本文將比較優勢原則、關聯效應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和社會效應原則作為進行構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導產業選擇體系的總體指導原則。在以上原則的知道下,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進行了指標和備選行業的篩選。根據最終的運算結果,本文建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將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作為區域的主導產業。
參考文獻:
[1]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Hirschman A O. 經濟發展戰略[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3]費宇,關赟,李娟.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定量分析―以云南省為例[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04):109-115.
[4]謝奉軍,王文祥.基于 AHP 的中部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方法[J].統計與決策,2006,(17):68-69.
[5]張根明.基于 DEA模型的高新區主導產業選擇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02).
[6]薛領,李國平,孫鐵山.天津主導產業選擇與空間布局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4,(10):854-860.
[7]李娜,王飛.中國主導產業演變及其原因研究: 基于 DPG 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01):19-33.
[8]李平龍,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選擇及其價值鏈延伸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103-109.
[9]趙斌.中國西北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北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