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大概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美有了概念,看到一個漂亮姑娘會咯咯笑著望著她,后來會去欣賞美景,再后來開始重視“優美”作為美的感受,這些美都曾經使我們感到舒服。
但不能否認,在另一些時候,望著滾滾黃沙,我們會在興嘆中肅然起敬。對著古城千年的遺址,不會有人因為其沒有新粉刷的鮮艷而放棄對它的欣賞。在暴風驟雨之夜,總有人扛著相機,不惜生命的代價,去追尋轉瞬即逝的閃電與雷鳴。顯然,這已不是慣常的令人愉悅而舒適的美感了。
有時我們會發現,即使不是美學研究者,在欣賞體驗生活會發現,在不自覺中,我們已經賦予了美不同的定義。對于美的定義美學界至今仍是在討論的話題,有太多藝術作品就在不斷豐富這個美學難題,換言之,正是因為它們,才讓這個話題一直延續。甚至一些藝術家,其人生中不同階段的不同作品,也在詮釋著美的不同意義。
多納泰羅可以說是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開拓者。作為第一位推崇和借鑒希臘古典主義風格的雕塑家,他最有名的作品,均充滿了希臘式雕塑所追求的人體的極美——生機盎然又不乏莊重大氣,是文藝復興突破性的審美成果。《大衛》便是多翁藝術前期作品的典型代表,一個舒適的“s”型姿態,充滿力量卻不夸張的肌肉,使人感受到走出了中世紀的壓抑所獲得的愉悅的美感。以及之后的文藝復興三杰,都是以一種近乎于還原現實而超越現實的理想化美感去展示,情緒含蓄溫和。
在多翁成熟期,一座圣喬治雕塑技驚四座,他并沒有像傳統的藝術家那樣,描繪圣喬治屠龍的勁爆場景,他刻畫的是一個安安靜的穿著騎士服裝的美男子,身前放著十字架盾牌,依然是以“對立式平衡”的姿勢站著。但是,圣喬治右手緊緊握起了拳頭,眉頭也禁皺著,這些細節都顯示出他在一個緊張的備戰狀態。整個雕塑最讓人驚艷的,還是圣喬治的臉,美翻了啊!由于圣喬治實在太美了,當時的裴冷翠人如果想贊美某人的美麗,都會說:你真是美如圣喬治啊~~~可想而知,多納泰羅幾乎是創造了一種美男子標準。
而到了老年,多納泰羅的風格明顯發生變化,他拋棄了慣用的前期古希臘羅馬藝術中理想美和莊重樸實的風格,轉而追求一種幾近癲狂的,甚至是丑陋與痛苦的藝術內涵,或許是他覺得那種美太‘虛幻了,圣人為什么就一定要擁有如此完美的容顏呢?難道圣人不可以是尋常百姓的樣子?多納泰羅開始嘗試寫實主義的路線,于是《圣人哈巴谷》誕生了。
這是一個低著頭,以奇怪的角度斜視前方的男子像。與其說是斜視,他眼神里帶著一種近乎木訥的呆滯,但眼神是聚焦的,他仍在思索,唇微張,欲言又止卻也無言。他的表情里帶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愁苦與同情,他好像看著自己,又像是看著更深遠的地方,那同情與愁苦,既是對自己又是對人間。這個雕塑作品中,再也找不到一種細膩而溫和的美麗,禿頭的先知,瘦削的臉頰,又寬又大的衣褶,沒有古希臘雕塑中細致的褶皺營造出飄逸與精致的美感,更不會有《大衛》有力的肢體所帶來的力量感。可是他給了觀者比先前任何作品都要劇烈的震動。在震驚和惶恐中忙不迭的審視自己,躲無可躲。
我相信多翁自己對這件作品也是如此,他完成作品時傾盡了所有的情緒,甚至把哈巴孔先知當作活生生的人。傳言,在完成作品后,多納泰羅曾對他喊道:“可是,你說,你說,開口好了!”“可是”用的真是妙極了,雕塑仿佛就給人一種在矛盾中糾結痛苦的表現。
一個沒有普遍所認同的形式美的作品,仍然給了人們以巨大的力量。我仿佛真的見到了尼采,披著查拉圖斯特拉的外衣,在走鋼絲者表演前的演講,他的“超人”被民眾所鄙夷,“他們不理解我的話,我這張嘴跟他們的耳朵是對不上的。”他有自我思索時的痛苦,痛苦、思索而存在,也有對世人無法理解的無能為力。這個雕塑使先知的形象豐盈,落到地下,帶給人的像是親歷般的震撼。傅雷先生提到,這是從丑的面貌中所傳達出來的“精神生活之美”。但我想我更認同這個本身“丑陋”的作品所傳達的充滿了美感。區別于快感,他并沒有帶給我們普通意義上的視覺享受。但我們仍然會對他挪不開眼睛,這更像是悲劇,繞開了美好的感受,反而帶來更直接的震撼。
《哈巴谷》是多納泰羅徹底與傳統美感分道揚鑣的旗幟。很明顯,多翁并非是不懂傳統造型美,放棄了原先《圣喬治》或者《大衛》精致美好的樣子轉而向“丑陋”,是藝術家超脫名利歷經世事之后,以更加成熟的姿態去創作,從而愈發重視更直觀而有沖擊力的深層次審美體驗。所以這種美感更多的是沒有受美感經驗影響,同時剝離開生理快感的美感,他使我們成功脫離知覺和概念而直達直覺,這里不再有“有形象而知意義的知(即知覺)”便不會“喚起任何由經驗得來的聯想”。我們是可以從看到他的一瞬間感覺到惶恐與震撼的,但沒有任何與之相匹配的已知物像可以聯系。從這個角度說,正如朱老對于美感的理解,這理應是一種更純粹的美感。不過我并不認可完全把快感和美感剝離開,看到這幅雕塑當然也會有快感,對于一類人,我相信會有看到雕塑時的感同身受,那便會伴隨著尋得知音的生理快感。
曾經有人問過我,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到底帶來了什么美,我想他一定是把美感局限了,局限到只有傳統的快感所帶來的舒適的美感。上述觀點可以為很多現代藝術作品正名,并不是丑陋的力量,而是真切的美感,脫離了舒適圈,直覺與理性更多發揮作用。這大概也是我們看藝術作品的目的之一,只有在適當的時候讓我們的經驗退居二線,不被經驗所限制,真正達到忘我的審美境界,使因生活或種種原因被壓制的“自我”主導自己,才會有更多的創意與全新的體驗。
(作者簡介:王小樂,山東淄博實驗中學,高中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