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
摘要:科學技術的飛速創新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愈發凸顯。要想在激烈的知識競爭和全球化競爭中處于優勢,必須重視科學教育研究與改革。本文以相關概念為切入點,剖析目前科學教育研究的現狀,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促進科學教育研究與改革相互結合的建議,為實踐提供一定指導。
關鍵詞:科學教育 研究與改革 素質教育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論是科學技術的改進創新,還是科學知識的革新升級,其變革步伐都在不斷加快,對包括科學素養在內的個體素質也就必然有了更高的要求??傊?,社會經濟發展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更加復雜多元的要求??茖W教育研究以及科學教育改革是科學教育的兩個重要方面,必須對此展開深刻全面的探討,從而促進科學教育,推動人才素質的提升。
一、科學教育研究與科學教育改革
(一)科學教育
人們經常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放在一起討論,就好比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說人文教育關注的是對人們進行情感方面的教育,那么科學教育注重的則是對人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通俗來說,人文教育偏感性,而科學教育毫無疑問偏理性。這兩種教育各有側重、各有優勢,若顧此失彼則都不能算作合格的教育,這都是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方面[1]。常見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育屬于狹義上的科學教育,而技術教育、社科教育則屬于廣義上的科學教育。隨著科技發展與時代進步,科學教育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我國也早就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不斷提升科學教育的效率效益,實現現代科學教育的基本目標。
(二)科學教育研究與科學教育改革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制度不斷完善,教育制度隨之不斷改革,我國的科學教育研究也隨之不斷發展。西方許多國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便已經成立相應的研究中心來展開科學教育研究。我國雖然起步較晚,步伐稍有落后,但在有利的宏觀環境支持下,我國科學教育研究的內容跨度及深刻程度不斷提升。目前,我國科學教育研究領域主要有科學素養、STS教育、科學探究、綜合課程、教學實踐、教學評價等[2]。
事實上,科學教育研究與科學教育改革是統一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科學教育研究是科學教育改革的基礎,為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和指導;另一方面,科學教育改革是科學教育研究的動力。只有進行科學教育改革,才能對科學教育研究成果進行實踐與驗證,推動教育走向國際化,培育高競爭力人才。如上文所述,我國科學教育研究起步較晚,基本上是以改革開放為起點,每十年經歷一次重要調整。現在所進行的素質教育改革正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科學教育改革,目的是使得各階段的教育可以實現有效銜接,實現教育的國際化,培養擁有創造力、自主思考能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二、科學教育研究現狀
(一)研究起步較晚
受國情影響,我國在很多領域都處于起步較晚的境地,科學教育研究也是如此。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便開始重視科學教育研究,致力于實現科學教育基本目標,即滿足個人發展及社會進步的需要。我國的科學教育研究起步落后了近三十年,在改革開放后拉開了帷幕。由于系統科學的相關基礎理論和有效實踐的支撐,我國的科學教育研究并不成熟完善,相關科學教育改革實踐也就成了無的放矢,難以推行或達成目的。
(二)研究程度不夠完善
1.缺乏系統完善的研究
雖然目前我國科學教育研究的覆蓋范圍很廣,涉及到了各個方面,但是缺乏對某一議題的長期系統化研究,探討的內容也還停留在概念、內涵等較為抽象且淺層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內容缺乏創新性,往往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總結歸納或者再創新,無法對科學教育研究進步產生實際的推動與貢獻。
2.缺乏有效的研究合作
科學教育本身就是一門交叉學科,而隨著科學教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單一學者的力量已經很難對學科研究進程產生實際性推動。另外,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都缺少足夠的針對科學教育某一具體問題的專門研究團隊,也缺少有國際影響的領軍人物,無法對一些復雜的跨學科綜合性問題展開研究[3]。
(三)學科設計不合理
1.學科結構不合理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一錯誤理念被絕大部分家長或老師,甚至部分學生奉為圭臬,導致數理化成為學科設計的側重點,無論是教學課時還是考核評價都被施加了高關注度,而生物、地理等自然學科則不被重視。這一方面局限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限制了學生科學理念的形成,不利于綜合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這也是對教育公平的輕視,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發掘學生真正的學科興趣所在。
2.文理分科過于輕率
一直以來,我們的高中教育實施的就是文理分科,過分強調理化生的地位,忽視了人文教育,且學生的文理學科選擇并不取決于其興趣或者擅長的領域,而僅僅是服從家長的期望或者僅重視短期利益。這種粗暴的分科方式不僅阻礙了學生興趣及特長的發揮,也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與我國大力推行的“科教興國”以及素質教育方針相違背,阻礙了科學教育研究與改革的進步與發展。
三、促進科學教育研究與改革結合的策略
(一)組建高效的研究協作團隊
鑒于科學教育研究的深入復雜,單一個體或者研究領域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因此,過去獨立展開研究的學者可以以共同的研究基礎或方向為基點,針對某一有價值的問題展開持續而深入的合作,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激發研究靈感,促進研究創新,從而突破性推動科學教育研究進程,而不是在現有成果上盲目拓展寬度[4]。
除此之外,還可以組建跨學科的研究團隊。科學教育研究不應該局限于自身,而應該與人文學科相結合,從而更切合實踐發展的需要,更好的指導科學教育改革。另外,必須確定研究的領軍人物,才能明確研究進展的方向,便于形成有效的研究合力,進而促使相關研究成果能夠運用到改革中,推動實踐發展。
(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完善教學資源
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僅僅是展開科學教育研究與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與基礎,更是促進研究與改革的目的與動力。因此,必須將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學科題目的選擇需要更加地貼近自然和生活,利用現實的生活經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科學教育資源是促進科學教育研究與科學教育改革的另外一個推動力量。通過不斷完善科學教育的教學資源,可以為科學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一方面是要完善教學設備,利用好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提升教學的自動化和人性化;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師的備課資源。毫無疑問,教師是科學教育研究的生力軍,同時也是科學教育改革的直接執行者和評估者。因此,必須保證教師掌握先進的科學教育理論,實施有效的科學教育改革措施。
四、結語
無數的理論與實踐證明,科學教育研究和科學教育改革是不可分割、相互促進的。在我國大力推行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不斷完善科學教育研究,推動科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我國應加快樹立并完善相關研究與教育理念和工作體制,通過不斷促進科學教育研究和科學教育改革,來推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方永.論科學教學與創新教育[J].考試周刊,2015,(15):223-224.
[2]肖林根.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實現[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張紅彩.論科學教育研究與科學教育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4,(08):240-241.
[4]周光禮.培養理性的行動者——高等教育目的再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78-80.
(作者單位:貴陽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15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