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翔宇
摘要:在國內高校環境中,經濟學專業屬于規模較大,教學相對成熟的大學專業。而我們在高中所接觸到的數學知識,實際上就是經濟學的第一臺階。學好數學不但能夠與經濟學做好知識點銜接,更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理財行為中將這些知識點加以運用,繼而提升理財效果。本文針對此,首先簡述了在理財行為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有效性,而后又對具體的應用方向進行了簡單說明。希望通過本文研究,能夠為一些對于理財和數學的銜接有疑問的同學提供一些參考素材。
關鍵詞:高中生 理財行為 數學知識
在高中階段,雖然我們并未將工作與賺錢作為主要的日常活動。但若以就業為方向而考慮,我們在未來也同樣會接觸到金錢計算工作。因此掌握一定的理財能力,對于日后生活與工作具有絕對的輔助作用。經簡單研究發現,數學知識在理財行為中的體現相對明顯一些,且高中我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內容豐富、知識點全面,有許多知識點都能夠被應用到理財行為中。故本文將對這種體現現象進行研究,希望通過研究能夠為其他的讀者提供一些數學知識與理財互通互用的參考點。
一、在理財行為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有效性分析
(一)高中數學具有生活化屬性
我們在高中階段常常會遇到無法活用數學知識點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兩個原因,第一種原因就是知識點難度過于復雜,學生難以理解,更加難以將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第二種原因為知識點生活化屬性不強。即知識點本身能夠與生活進行連接的點較少,學生一旦學藝不精,便很難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但經過筆者與數學教師進行交流后發現,當下我們所用的課本中,絕大多數的知識點都擁有生活化的連接范例。且這些例子基本都在書中被表明,只要學生能夠將知識點吃透,便可以熟練的將其應用在生活空間內。因此從書中所含的這些生活化范例來看,在理財行為中應用數學知識的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二)數學課本的推進形式適應于學生養成理財習慣
高中生理財行為的成型同樣擁有兩種結構,第一種是學生天生對于理財便有著一定的“悟性”。加上其生活環境或父母刻意教導其建立完善的金錢觀與理財意識。這樣的學生會比較容易接受課本中與理財相關的知識點,也能將其活用。而第二種則是在課本的推演作用下形成一定的理財意識與能力。分析初中到高三的課本可知,我們國家教育部所設定的教學結構,實際上便具有一定的理財觀念培養意識。例如在高一階段中,我們學習了函數,函數問題便可以被應用在商品打折、比對打折優惠力度等生活化思維中。而在高二階段內,我們學習了線性規劃與統計學,這些都能夠被應用在不同的生活化經濟行為中。因此只要學生能夠在書中的例子中萌發一絲的理財意識,課本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啟發和引導作用。故根據以上兩點我們可判斷,在理財行為中應用高中數學知識絕對有效。
二、高中生理財行為中數學知識的體現
(一)高中生付款/優惠方案判斷
經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高中生已經擁有了固定額度的零花錢,且我們班級內部近半數的家長都要求學生自主擇選衣物服飾等物品。而當學生進入到商場后,必然會看到一些以促銷為主的優惠活動。為了提升例子分析的效度,筆者特地進入到商場中對各種優惠行為進行了調查與總結。總結結果為:面向高中生年齡段衣物的優惠活動基本分為兩個類別,第一種屬于買幾送一等活動。第二種則屬于滿足一定條件后的打折活動。這時高中生便面臨了必然選擇的現象,即如若要購買,便必須在以上兩種優惠模式中二選一。而優惠模式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只有快速計算后才能得出更加劃算的消費方式。
舉例而言,假設商場給出的優惠條件同上,即買三件滿足參與活動條件。同一價位的衣物進行促銷,衣服的價格統一標定為80元,買一件衣服店家可以贈送一條短褲(價格為20元)。或買三件以上衣服,按照衣服的總價進行八折處理。這時高中生便可以利用函數知識來判斷不同購買方案的對應價格。經過計算后可知,第一種促銷方式的最終價格為240元,但可以獲取到總價為60元的三條短褲。第二種促銷方式的最終價格為192元。經過結果計算可以推斷,如若本次的購買目的僅僅以高中生個人為主,那么選擇第二種方式更具有優惠價值。但相反,如若購買目標以多數人為單位,且團隊需要同時購買衣服和短褲時,那么第一種促銷方式更加劃算和便捷。
(二)高中跳蚤市場
一般在高中升年級的這一階段中,跳蚤市場就會出現。高中生能夠支配的零花錢數額不多,跳蚤市場剛好可以滿足大家對于置辦新物品的需求。而這整個市場的構建實際上就是建立在數學知識的基礎之上。跳蚤市場的運作需要高中生心中對于價值擁有一定的判斷,而對商品價值進行判斷需要運用到一些小學六年級的知識。這一知識點雖然并不歸屬于高中知識范疇內,但經過高中生多年學習的積淀后,高中生已經能夠更加高效和完善的應用價值判斷的相關知識。這就是高中生理財行為中數學知識的另一種體現形式。
(三)銀行理財行為
雖然高中生基本不會有太多的個人財富資金,但高中生的父母卻往往都會在銀行中進行理財。因此我們也可以幫助父母在利率以及的儲存方面做出一些輔助性舉動。而對銀行理財進行干預,便需要用到等差數列等高中數學知識點。在銀行理財的概念范圍中,定期存儲和取出屬于比較常見的收益性理財行為。這時我們便可以利用等差數列知識計算固定資產存入后的收入,以及在保留預期內本息模式的狀態下,資金所有者應該在哪一時間段內存入多少本金等。雖然高中生無法在銀行理財方面起到決定性的決策作用,但卻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和參考價值。這也是高中生理財行為中數學知識的體現,即利用數學知識,高中生也可以節省父母在理財中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三、結語
綜上,文章以高中生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對高中生活中可能會產生的理財行為,以及理財行為內部所含的數學知識進行了簡單的了解分析。數學是一種可以被直接應用到生活中的知識要點,尤其在理財行為中的應用價值更能夠被體現。因此筆者希望每位高中生都能夠在生活理財中進行思考。思考一些能夠將知識點融入的理財形式,進而一方面升級個人理財能力,一方面夯實數學知識點應用能力。這樣高中生便能夠在多方面鍛煉的條件下高效提升數學成績,也為未來的生活與就業做好充足準備。
參考文獻:
[1]楊心笛.在高中數學學習中融入財經意識的思考[J].經貿實踐,2018,(01):319.
[2]吳茂松.關于高中數學教學滲透理財教育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8,(08):106-107.
[3]崔珂寧.高中數學理論在經濟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18,(02):183.
(作者單位:南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