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冬日的夜,是那么長、那么冷,但同樣是那么五彩斑斕、那么溫暖人心。剛過五點,日頭便無精打采地準備打道回府了。漸漸昏暗的都市,于夜色中煥發出了別樣的生機。街燈盞盞,照亮了上班族、學生們的回家路。家里那頓豐富的晚餐,和幸福溫暖的親人共聚時光,讓人們顧不得迎面來風的刺骨冰冷,拉緊領口,裹嚴圍巾,壓低帽檐兒,快速蹬著單車往回趕。
這頓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吃飽肚子)和精神意義(撫慰心靈)的飯菜的核心指標是豐富,而非豐盛。現代人的收入漲了,眼界寬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吃飯不追求大碟子、大碗的數量,也不需要大魚大肉的豐盛,而是要豐富,要營養,要安全,要能滿足自己舌尖的偏好,要吃得“健康”,吃得“舒心”。
天津靜海產的青麻葉大白菜葉子多、菜幫少,水分足,鮮見費牙口、難咀嚼的菜筋,表面核桃皮一般的紋路俏皮又好看,因為葉綠素含量高,呈現出天然的淡翡翠色,開鍋就熟,清香脆嫩。用它來搭配秋天買回家凍在冰箱里的渤海對蝦,做成大蝦熬白菜,只加蒜片、料酒、少許鹽,就可令一家人滿口甘甜。“大師傅”特意將一兩一只緋紅色的對蝦擺在翠綠的白菜上面,是顯擺挑選食材的眼力,也是在炫耀高明的烹飪手藝。不放水淀粉勾芡,為的就是留下菜湯兒,好和飯。天津人吃帶魚講究吃“本地”的。來自舟山漁場的本地帶魚,相比于“國外同行”,個頭兒雖小,但是肉質細嫩,顏色鮮亮,口感好。取窄窄的一條兒,切成半掌長的段兒,略用油煎,斷生去腥,定好型。另起油鍋煸香蔥、姜、蒜,放入煎好的魚,加面醬、糖、鹽、醬油、水做成碗汁,在中小火上慢慢咕嘟。魚肉肉質緊密,咸甜適口,就連里面的蔥蒜都能下飯。燉魚的工夫,將出產自辛口鎮的衛青蘿卜洗去泥土,連皮一起切薄片,單用一味姜來熗鍋,大火爆炒,放醬油入底味,加水燒開,放入提前燙好的紅薯寬粉。火旺鍋熱,“賽鴨梨”的衛青蘿卜經過燉煮徹底擺脫了那一點點惱人的辣與澀,水果般的香味隨水蒸氣漸漸氤氳了整個廚房。等到湯汁濃稠,色如牛奶,便隨手撒進去點鹽和白胡椒調味。上桌前,點兩滴香油,放一小把嫩綠水靈的芫荽,它們是冬天里熨帖老人孩子腸胃的暖食利器,也是帶著些許俏皮春意的暖心點綴。
兩菜一湯,食材花費不貴,卻能幫大人、孩子趕走一天的勞累,驅走令人手腳冰涼的寒意,以及各種工作、學業、生活瑣事堆砌起來的疲憊感。一家如此,戶戶皆然。區別不過,你盤子里裝的是長白山的蘑菇,我碗中的是云南的紫米,張大哥鍋里燉的是產自江浙的冬筍咸肉,而王阿姨的飯后水果則是西安周至的獼猴桃。
這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卻因出產于最“適合”的地域——無論是海拔、土壤、溫差,還是降水量、光照都對其生長最為有益,因此才能聚集最為豐富的營養,形成令人回味無窮的口感。它們,是我們的食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從眼前利益考慮,在最“適合”自己的家鄉故土長成的食材,因為“適合”當地的生態環境,才會帶給人們鮮、香等味覺體驗,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受到無數老饕的追捧;而從長遠來看,也是因為“適合”,才會有利其所屬的局部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和諧——不僅不會傷害身邊的花花草草,還能做到“鄰里互助”,成就可造福子孫的青山綠水。
我們今天的生活富足了,選擇更多了,但吃東西卻往往不求最好,只求貴、求新、求時髦——購買食材的標準不是口味、營養需求,而是挑廣告力度大的,新、奇、特的,被各路“專家”冠以養生噱頭的。看不上貌不驚人的獼猴桃,要買外表更加體面的新西蘭奇異果;嫌棄櫻桃的個頭小,一年四季網購車厘子;即便冒著買到假貨的風險,也只吃陽澄湖大閘蟹,卻不知嘉興湖、邵伯湖、高郵湖所產湖蟹滋味各有特色;被“科普”說藜麥營養豐富、能減重、降三高,于是即便數十元一斤,也要一窩蜂地去購買,卻對同為主食,富含膳食纖維,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小米、紅薯不屑一顧。當然,市場上食材豐富,消費者盡可以選擇自己想吃、愛吃的。但日常飲食豐富多樣、適量均衡、互為補益不僅是滿足味蕾之歡、護衛人體健康的根本,也會因消費導向驅動產業發展,保護地方自然環境。
我國幅員遼闊,是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生態環境最為復雜多樣的大國之一——從高原到盆地,從熱帶雨林到沙地,從季風氣候到高寒氣候,年降水量從幾十毫米到上千毫米,差異極大。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了無數可供食用的野生動植物品種。而除了土生土長的“國貨”,還有諸如黃瓜、胡椒、洋蔥等“異國友人”隨著歷史發展、商貿往來和文化交融,在中國找到了適合自己生根發芽的新家鄉。數萬種口味各異、營養豐富、吃法多樣的農產品,是我國幾千年來農耕文明發展的碩果,也成就了旖旎多姿的地方菜系與飲食風格。
食之本味的美與妙,從重新看待與認識食物開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