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軍
“我家老人吃飯越來越少,有些營養不良,身體也不大好。您有什么辦法能讓他(她)多吃些嗎?”臨床工作中,經常會有老年患者的家屬向醫生詢問類似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60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器官功能減退、基礎代謝率降低、骨骼肌肉組織明顯減少等。這些生理變化使他們在食物攝取、吸收等方面受到影響。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在飲食營養觀念方面存在誤區,飲食健康意識差,忽視了很多獲取營養的機會。
據報道,80%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問題,老年住院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高達29%~61%。營養不良不僅僅是蛋白質攝入不足,還包括機體缺乏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會造成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患病率提高,疾病痊愈時間延長。因此,必須重視和預防老年人營養不良情況的發生。
當家中老人吃飯越來越少時,應及時到醫院營養科咨詢并進行治療,通過口服或管喂營養制劑的方式給予老年人營養補充,從而防治或改善營養不良,恢復健康。營養療法可以改善老年人營養狀態、功能活動和疾病后的康復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減少住院率和死亡率。
除了醫學上的治療,老年人保持身體營養健康的兩大法寶是:平和的心態與健康的飲食習慣。
人從出生到衰老,是生命的自然過程。衰老本身是不可抵抗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對現實,坦然接受生命的變化,保持積極的心態去生活,做到情緒平穩、笑口常開,把健康長壽當成一份“事業”。國醫大師吳咸中先生一生崇尚“壽而為仁,樂以達志;壽樂兼享,善莫大焉”的養生理念。老先生年逾花甲之后,仍不斷培養新的興趣,如養花養鳥、收集國畫等,以調劑生活情趣,增加生命活力,不為養生,卻達到了最佳的養生效果。
老年人飲食要講究粗細搭配,最好選擇口感松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粗糧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具有促進食欲和消化等功能,還有利排便,同時可調節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營養學泰斗鄭集先生被媒體譽為全世界最長壽的教授,活到了110歲。他的一日三餐簡單而科學:
早餐:250毫升牛奶加麥片,一個雞蛋,兩片面包。
午餐:兩素一葷一湯,素食為主。主食是米面,副食是肉、魚、蔬菜、豆腐、雜糧(包括黃豆、綠豆、紅豆)。
晚餐:多為粥,食物種類與午餐類似,食量相應減少。
鄭集先生每天按時吃飯,每餐只吃八分飽,每天吃一兩個水果,上下午各飲淡茶或開水兩杯,適量補充營養素。冬天加服人參、黃芪、白術、大棗等,但從不買來路不明的保健品。他提倡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每天堅持做操、散步、泡腳,晚九點前入睡,生活起居非常有規律。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漸衰老是沒有辦法阻止的自然法則。作為家屬,應當關注老年人的身體營養狀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讓他們安享晚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