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軒
摘要:高校創新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是高校實踐育人體系的重要環節?!疤魬鸨备傎愂菄鴥茸罹哂绊懥Φ拇髮W生科技創新平臺,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載體。本文梳理了“挑戰杯”競賽的現狀和意義,探究以“挑戰杯”為龍頭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
關鍵詞: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
一、“挑戰杯”競賽的發展概況
“挑戰杯”競賽是由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性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業類競賽,始終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宗旨,在廣大高校乃至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
自1989年首屆開始,“挑戰杯”競賽就有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挑)和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小挑)兩個并列賽事,兩個賽事交叉輪流開展,每兩年舉辦一屆。2014年起,“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改革提升為“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比賽周期仍為兩年一屆。
二、“挑戰杯”競賽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自此,全民創新創業的勢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疤魬鸨备傎愖鳛閲鴥扔绊懽顬閺V泛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全面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是高校實踐育人體系的重要環節。
(一)“挑戰杯”競賽社會影響廣泛,參與度高
“挑戰杯”競賽經過多年的發展,現有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聯動的賽制,為全國高校的每一名學子提供參賽的機會和平臺。近幾年更是將港澳臺眾多高校積極引導參與到競賽中,在廣大青年學生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逐步增強,現已形成全民化、全球化、全體驗化、綠色化、實戰化和可持續化的“挑戰杯”競賽。
(二)“挑戰杯”競賽專業覆蓋全面,可參與性強
大小挑共同配合,專業幾乎覆蓋機械與控制、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教育、管理、社會等各大學科門類。改革后的“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更是引入了創業實踐挑戰賽和公益創業賽,將已畢業的創業學生融入競賽中,將社會公益創業納入競賽范疇。無論你就讀任何一個專業,都能得到參與“挑戰杯”競賽的機會,只要你有興趣,“挑戰杯”就能接納你。
(三)“挑戰杯”競賽考驗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快
從選題、組隊到研究、論證,從文本撰寫到PPT制作,從作品展示到現場問辯,每一個環節都考驗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在選題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自身專業特色,了解科技發展前沿和市場需求,方能確定選題;在組隊過程中,學生需要全面剖析自身能力的優勢和欠缺,將形成互補的隊員組成團隊,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在研究、論證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實踐調研,全面了解自身作品的創新點和不足;在文本撰寫和PPT制作過程中,需要學生以嚴謹和凝練的文字闡述研究成果,也鍛煉學生現代化辦公工具的應用;在作品展示和現場問辯環節,考驗了參賽學生的專業知識、表達能力和個人表現力。
三、構建以“挑戰杯”為龍頭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
“挑戰杯”競賽的規模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愈發明顯,眾多高校積極構建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以中國計量大學為例,中國計量大學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育人平臺,推進“第二課堂”實踐育人陣地,形成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
(一)搭建多維度創新培育平臺
經多年的工作積累,建立和健全了課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培育的多維平臺,形成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以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新苗人才計劃)為先導,以校院兩級創新競賽為依托,以各學科競賽、科研計劃項目、社會實踐等群眾性課外科技活動為基礎的工作體系。同時,大力加強科技類、學術類社團的建設,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積累和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組織運行機制
一是依據賽事的組織流程,建立了完善的組織程序,“大挑”年做“小挑”,“小挑”年做“大挑”,全年貫穿不間斷。二是形成課外科技指標分解辦法和課外科技經費分配意見,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較好地協調了各方利益,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激勵政策。三是成立“挑戰杯”專家委員會,建立了不定期的專家委員會會議制度,研究、討論“挑戰杯”組織程序、制度改革等各項工作。
(三)提供優質的科技競賽服務支撐
一是提供了多種類的培訓考察服務。邀請資深指導教師來校講座交流,組織管理人員和指導教師前往競賽現場觀摩。二是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交流服務。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科研項目、專利信息和歷年獲獎作品,供有意向參賽的同學參考學習。三是提供了多領域的優秀成員配備服務。為完善參賽團隊成員配備結構,舉辦了成員雙選會;建立了人才信息庫,儲存各方面能力強的人才,為建設優秀團隊提供支持。
(四)打造專業的課外科技指導隊伍
一是建立優秀指導教師信息庫。將歷屆“挑戰杯”國賽、省賽的指導教師信息以及其他相關競賽指導教師的信息收集入庫,累積資源,將優秀的指導教師推薦給優秀的參賽團隊。二是建立競賽評審專家庫。選擇業務能力強、關心學生成長、熟悉競賽規則的老師,長期擔任競賽評審專家。
四、進一步完善培養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激勵機制,構建評價體系
“挑戰杯”競賽的專業覆蓋面之廣、獲獎難度之高與其它單學科門類競賽有著明顯的區別,且其團隊成員較多,各專業學生相融合,因此,高校應當建立完備的師生激勵機制。針對指導教師,應將其指導學生作品數和獲獎數與獎金、職稱直接掛鉤,用制度保障指導教師的積極性;針對參賽學生而言,“挑戰杯”競賽獲獎學生獎勵應高于其它競賽,為獲獎學生提供就業推薦和推免加分等政策。
(二)改革制度建設,形成多方協作
“挑戰杯”競賽一般由高校團委負責組織,一方面團委的工作人員專業性不足,另一方面團委在調動校內各方資源時難免吃力,應當引入其它職能機構和相關學術支持,制定工作細則,明確工作職責,形成全校各相關部門、各學院、各學術單位協作共同推進競賽開展的模式。
(三)強化校企合作,吸納社會資源
社會企業資源,是高校發展的有力幫手。引入企業贊助和校友基金,為競賽獎勵提供更豐厚的資金保證;加強校企合作,特別是校友資源,不僅能為競賽提供更全面的指導,更能將競賽創新成果得到實際轉化,創造實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楊云,易江格. 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究——基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研究[J]. 創業文化與理論,2016(21)
[2] 居占杰. 創新創業背景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究[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15)
[3] 喬超,王春紅. 如何利用“挑戰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 現代計算機,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