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類專業課程在當前眾多學科所開展的課程中獨具特色,其課程中較多視聽信息的表達決定了其在課堂當中經常要使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藝術類課程內容廣泛且結構十分繁雜,這就決定了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時還應發揮一定的想象力。由此可見,若是想要在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效果上有所提升,就要積極的探索教學方式,對其進行一定的創新,要立足于藝術類課程的教學重點及難點來進行思考,若是仍然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很難滿足現實需要。以微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還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堂知識,在腦海中形成有序地影像,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微課;藝術課程;教學實現;教學效果
目前,藝術類專業由于其本身具有特殊性的原因,在課程教學中經常要使用多媒體來對教學進行輔助。藝術類課程中很多都屬于視覺上的藝術,大多要以圖像為載體來向學生傳遞信息。因此,藝術類課程在教學當中應當轉變傳統思維方式,采用多媒體等手段來完成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使得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具有時效性。在藝術類專業課堂中引進微課這一教學理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微課的概念及特點
(一)微課的起源
“微課”的雛形脫胎于美國的Me Grew教授倡導的“60秒課程”及英國的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鐘演講。這兩種形式的目的雖然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同樣的中心思想,即在約一分鐘的時間里將知識的核心概念提取出來,并輔以實際的例子對其進行說明,同時必須要強調的是知識和材料之間必須緊密的聯系,以防止所學習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如今我們廣泛使用的是微課概念是由美國的著名教學設計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他將微課中將要講解的知識點形象生動地比作“知識脈沖”,他認為只要這種知識脈沖能夠得到課后作業與討論的支持,它就可以獲得與傳統授課方式相似的效果10。微課這一不同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其目的與建構主義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不謀而合,同時也與掌握學習提出的:有些學生沒有獲得很好的成績,并不全是智力方面的問題,而往往是因為他們并未獲得與自身需要相適合的教學輔助的理論相吻合。在國內,最早引入微課概念的是胡鐵生教授,他在研究分析了現有教育信息資源利用率方面的現狀后,提出了以微視頻為核心的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教學資源——“微課”。他強調微課不應僅僅的局限于網絡課程這一教學形式,它還可以是一種有活性的教育信息資源。
(二)微課的定義
提到微課的定義,國內眾多的專家學者都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闡釋。胡鐵生教授針對微課展開了深入地研究,并逐步給出了其定義:微課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名稱的簡化,它是一種以微型視頻教學為載體,設計開發的一種針對教學環節及某一知識點的情境化的在線視頻課程,它能夠支持多種學習方式。他清晰明白地將“微課”定義成一種將微視頻當作主要資源及展示方式的網絡課程。 張義春教授認為①:“微課”是一種短小但完整的教學活動,為了讓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這種教學活動通常情況下都經過精心的信息化設計。黎加厚教授認為②:“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微課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它首先是一個課程,其次它十分微小。是一個課程,那就可以肯定它有著清晰明白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以在線的方式來實現教學。而“微”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內容微:一節課一個知識點,不會給學習者增加太多壓力。
時間微:每節課的時長不超過10分鐘,但是會形成厚積薄發的效應。
要求微:每節課僅要求掌握一個知識點,但是可以積少成多。
(三)微課的特點
1.為自主學習服務。應用微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能夠進一步地充實課堂的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但教師無法及時地對這些學困生或缺課生提供幫助,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使用微課來對課堂的教學進行有效的補充。對于學習處于優秀水平上的學生來說,微課能夠為他們提供一個拓展知識的機會。
2.教學設計較為周密。微課的根本性質是一個完備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引入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環節、設計課上學習活動等方面都要細心周密的進行策劃,以微視頻為主,配套的練習及評價方法作為輔助。
3.精簡教學內容,突顯主題。一個微課只能夠表達一個主題的內容,知識點清晰明白,這種微學習看似零碎,但卻能積少成多,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形成了大智慧。
4.時間短,容量小。微課的時長應當控制在10分鐘以內,這與人類的認知理論相符,在網絡平臺中,小容量的教學資源分享或發布起來更為便捷,適用于以移動設備為依托的泛在化學習。微課使得學生逐漸擺脫了繁雜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面對單一課件時產生無聊思想的現象有所減少。因此,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使用微課來進行教學能夠在減少學生的學習困惑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二、微課教學對于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微課進行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想象力
微課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可以另其主動學習的環境。載有教學內容的微視頻可以被長久的保存,可以在需要是對其進行反復的查閱;微課不僅是延長學生課外學習的載體,同時還補充拓展了傳統的課堂學習。
藝術類專業課程的實施要求學生應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及想象力,以便能夠保障藝術類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視覺信息及聽覺信息都可以以多樣化的形式來傳遞,操作起來十分便捷。無論是對應用者還是對受用者,微課都提供了性質有效的手段,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的就提高了學習的專注力。因此在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引入微課這一手段,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利用微課進行教學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水平獲得提升
對教師來說,微課的使用能夠使其對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知識內容加深理解,通過微課的設置理清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課程標準,對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的把握進行了進一步的鞏固,確保了教學內容與微課的進度相符合。這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及講課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微課進行教學能有效的促進教學的創新及發展
在藝術類專業教學過程中使用微課,實施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組織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教學方法,在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引入微課這一教學模式,為教學的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道路,同時也為藝術類專業課程的實踐提供了時機。因此,為了提升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滿足藝術類專業課程在教學上的需求,持續性的發掘微課的全部可能性,為藝術類專業課程在教學方式上的創新提供了寬廣的前景。建設微課平臺最終想要達到的及時交流與應用的目的。這一模式利用點評、展播、資源共享的方式,為大部分的教師及學生提供了海量的優質教學資源。無論是與微課有關的線上資源,還是與微課有關的線下活動,無不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為目的,以期形成一個廣闊的平臺。與以往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在實踐方面的經驗來看,在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使用微課這一手段能夠很好的促進教學的發展。它既能為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提供與以往不同的高效率的教學手段,同時還能促進教師之間進行專業上的交流與提升。
三、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實現微課教學的具體措施
以微課教學對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意義及作用為基礎,在藝術類專業的教學過程當中,努力實踐微課教學,使微課教學為藝術類專業課程服務的工作的以更好的展開。從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特點來說,要想使得微課教學的效果與教學過程的需要相符,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時應該關注下面這幾點:
(一)依據課程內容,合理地將微課引入課堂
微課優于其他教學方式的地方就在于它所需的課堂時間較短,知識覆蓋的范圍廣,易于學生更準確的掌握課程中的重點及難點。針對微課的這些優勢,藝術類專業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應當梳理清晰,以使其與微課的教學節奏相適應。在設置微課的過程當中,應當將對教學全面性及針對性的把握當作課程的重點,以滿足藝術類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對視聽信息傳遞上的要求,更好的進行課堂教學提供有益的幫助。
(二)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微課教學的主要目的
微課教學本身所具有的優勢使得課堂教學的形式變得豐富多樣,因此,在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引入微課這一形式已經成了必然。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并對微課的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微課在設置方面就應當與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實際情況相吻合,教學目的要清晰明白,微課的內容要與課堂教授的內容、課程標準及目的相一致。
(三)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微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與其他專業的課程相比,藝術類專業課程實際操作起來難度較高,它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理解及創新能力。因此在使用微課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這與藝術類專業的教學目的相符合。因此,將微課引入到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在課程當中綜合培養學生的自學、想象、設計能力,利用這種新型的手段,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的整體水平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
四、微課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的應用效果
(一)微課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的應用情況
本研究將微課教學方式應用于我校藝術類專業的大一年級的兩個班中,在學生基礎水平相當的前提下,選取(1)班作為微課教學方式的實驗班級,選取(2)班采用傳統模式進行教學。兩個班的學生人數平均,都為27人。實驗得出的數據具有真實性。
(二)微課程應用過程
1.應用的對象:藝術類專業(1)班,班級共27人,上課時長45分鐘。
2.觀看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微視頻。教師提前來到多媒體教室當中,為接下來的上課做好準備工作。當學生們全部到齊時,開始進行微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此時將早已制作好的微課視頻利用多媒體軟件展示給學生,學生在這時要反饋是否能夠正常觀看。整個微視頻時長約10分鐘左右,教學過程不超過15分鐘。
3.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觀看完視頻之后要主動完成課前老師布置的任務,全過程時長近20分鐘。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提前就能完成布置的任務,能夠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主要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把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交還給了學生,只有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或產生困惑時,教師才會給予其一定的幫助,保證了良好的課堂秩序。
(三)傳統教學模式的應用
1.應用對象:藝術類專業(2)班,班級共27人,課程時長約為90分鐘。
2.教學過程:由教師在課程的開端導入新課,講授給學生新的知識內容。學生在聽講完成后要主動完成課程任務,針對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要做出總結性評價。
(四)微課的應用效果
藝術類專業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通常將兩節45分鐘的課程連續安排在一起,第一節課主要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理論性知識的課程,對于相對難以理解的部分,教師要對其進行反復的講解,第二節課主要是學生在上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實際操作。因此,傳統模式下的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帶有明顯的計劃性,學生通過教師的安排機械的記憶新知識,盡管教師將教學過程安排的井井有條,但是卻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特征發展上的重視。
在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應用微課這一教學模式能夠使因材施教成為現實,通過表1和表2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微課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面有很強優勢,它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在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用微課,需要教師在課前搜集與課程有關的教學資源,結合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來制作微視頻,從易到難,逐步地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之后再采用分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布置的任務,使用微課進行教學對教師的水平要求較高,它需要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給予及時正確的回答。針對理論知識進行教學時,對同一知識點,教師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設計微課,然后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本文對微課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的應用展開了一系列地分析和研究,證明了在藝術類專業課程中應用微課可以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能夠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有助于在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
五、結論
通過上面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得知,使用微課來進行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在今后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創新當中,應當將微課教學模式的介入作為一個主要的方向。運用微課進行教學,不僅能夠促進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同時還能使課程的教學效果獲得顯著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靜繆.實踐型課程的設計與實施[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
[3]胡鐵生.微課助學個性高效的博客,2013(4)
[4]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5]李玉平,張瑞琪.微課程:讓學習更有效[J].今日教育,2014(3)
[6]朱劍瑛.微課實踐問題釋疑[J].課程教學研究,2015(10).
[7]張巖.微課的起源與發展[J].學子:理論版,2015(20).
注釋:
①胡鐵生.微課助學個性高效的博客,2013(04)
②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課題來源:2016年安徽財經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ACJYZD2016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于雪(1983—),女,漢族,博士,講師。山東濰坊人,任教于安徽財經大學藝術學院,主要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