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榮意
【摘 要】在當前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傳統的、陳舊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而向新型的、強調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式轉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構建問題情境,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質疑,并引導學生學會釋疑,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在對質疑釋疑能力的基本內涵進行闡述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培養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方式,旨在為歷史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質疑;釋疑;高中歷史課堂
當前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教師課堂的主導地位,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參與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汲取知識,獲得發展。教師重視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之一就是重視學生的質疑和釋疑能力。本文在對質疑釋疑能力的基本內涵進行闡述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培養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方式,旨在為歷史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
1.質疑釋疑能力的基本內涵
質疑指在認知過程中,人們會對一些實際上的或理論上的問題產生疑惑、困惑和探索的情緒,并逐漸將這種心理狀態轉化成一種積極的思維,從而提出相關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辦法的思維過程。而釋疑則指通過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找各自路徑和方法,對所產生的疑惑、困惑等進行合理解釋的過程。可以說,質疑釋疑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應該貫穿在學習過程的始終。通過培養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方式
與數理化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不同,歷史課更強調學生尊重歷史事實,辯證地對歷史現象進行分析。因此,在歷史課上,教師仍然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通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在高中歷史課上,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的氛圍,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使學生敢于質疑釋疑。首先,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教態自然大方,有親和力,語言表達要具有感染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對于敢于質疑的學生要支持,對于不能勇于提問的學生要鼓勵,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然后,學生應該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和發言機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講授完課程內容后給學生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針對上課內容進行思考和提問,并允許學生一旦有疑問或者自己的觀點可以隨時提出來。教師也要善于啟發和引導學生,將課堂真正變為一個學生能夠質疑釋疑的平臺。最后,質疑釋疑是需要勇氣的,對此,教師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敢于質疑釋疑的學生,無論見解正確與否,教師都不應該否定,而應該用贊賞的語言去評價他們的想法和語言,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切的體會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認可的,這對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善于提問的學生,更是要進行表揚,使其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也使其他學生感受到質疑釋疑帶來的成就感。
2.2傳授質疑方法
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釋疑以外,還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質疑釋疑的方法, 幫助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解決問題,使他們能夠感受到質疑釋疑的樂趣。在質疑時,應該以目標內容為核心,尤其要關注課本中每個章節的標題,因為標題是對整個章節內容高度概括的結果。如在講人民出版社高一上冊歷史課本中的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第二節“辛亥革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標題,說一聲近代中國大概的時間跨度,再讓學生回顧在這個時期中國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最后再引出主題。這種從標題入手,層層推進的辦法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推理問題的能力。對于課本中一些不存在的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假設的方式引導學生質疑。例如在講古代選官制度“科舉制”時,可以提問:假設我們今天仍然用科舉制來選拔官員,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種假設的提問方式能夠使學生打開思維局限,大膽設想,暢所欲言,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
2.3關注釋疑過程
在高中歷史課上,教師對釋疑過程的關注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關鍵。學生首先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么怎樣解決問題則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質疑只是手段,釋疑才是最終目的。對于釋疑過程,教師應該精心設計,選用的方法要得當。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能急于給出答案,更不能隨意否定學生的疑問,而是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只有學生經過自身的努力得到的答案,才是印象最深刻的,也才能夠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成就感,激發學生進一步質疑釋疑的信心。例如,在《“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一課中,學習的重點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形成及其基本內容,難點則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取得成功的原因。在向學生講授“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基本內容和發展進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一國兩制”在香港回歸問題上的作用產生疑問,并讓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分組討論,最后師生共同釋疑: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使我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升;在與英國交涉的過程中,我國堅決否決英方用主權換治權的提議,堅持執行“一國兩制”,使英方乃至世界看到了我國的態度堅決,不容質疑。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能夠避免盲目,而是能夠有方向性的進行思考,更能把握所學的難點和重點知識。
2.4注重師生互動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當然講,尤其致力于導。導者,想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學生之所以為學生,是因為其知識體系尚不完善,認知水平有限,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所有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授課環節時應該從學生的水平和知識儲備等實際情況出發,預先將問題按照難易程度進行劃分。對于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可以讓他們自行解決,而對于學生認為難度大,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點撥和引導,組織學生以互助式學習小組的形式探討、探索并解決。例如,在學完各個朝代選官制度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宋元明清的“科舉制”之間的異同和優缺點分別進行比較。這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難度較大,那么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組學生中都有程度好的和程度一般的學生,教師將難以解決的問題交給各組學生,由他們自己進行探討,并選出一名代表發言。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進分享和交流,也能幫助那些對問題毫無頭緒的學生打開思路。無論學生給出的答案是怎樣的,教師都應該善于鼓勵學生,給予正面的、肯定的評價。一旦問題經過小組討論后仍無法得出確切的答案,那么教師在此刻就應該組織全班學生進行集體釋疑。
(下轉第65頁)(上接第54頁)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創設多種情景,激勵學生積極質疑,引導學生善于釋疑,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結束語
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歷史課程的教學除了讓學生了解史實、習得歷史知識外,更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問、善于解疑的能力。因此,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在充分尊重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合理設計教學環節,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善于釋疑。從而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習得知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該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問題意識,對于教學中阻礙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教學現象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只有教師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具備了較高的水平,并且能夠及時地對教學情況作出反思,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思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凌華.培養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J].新課程學習(小學),2015.07(04):43
[2]田培霞.基于視頻案例的問題探究教學現狀分析[D].貴州師范大學,2014
[3]吳世鋒.創設問題情境,激勵質疑,引導釋疑[J].時代教育,2014.03(16):234
[4]俞軍.妙用“三疑”以“疑”激“思”——賞析特級教師朱樂平經典課例中的啟迪藝術[J].小學教學(數學版),2016.27(12):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