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華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對文本的解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教會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詞匯積累、拓展運用是教學的重中之中。本文從深入文本可以積累知識、學習寫作、學會做人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闡述了深入文本,可以豐厚課堂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文本;課堂
在當今社會中,許多人對語文教學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語文課除了識字之外,沒有多大的用處,學生只要多閱讀,增強理解能力,就能取得好成績。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但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有時語文教學比較空泛,給人形成了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立足文本,有的放矢。
一、讀文本,積累成語
成語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瑰寶,也是考試中主要考查的一個知識點,但成語數量巨大,而且每個成語的感情色彩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成語,有時也有不同的含義,而且由于成語一般都有典故,它們有著約定俗成的含義,有時與字面的意思千差萬別。這就使得記憶成語成了學生們的一大難題,而如果我們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逐步的積累成語,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例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教師就可以進行相應的成語積累引導。首先由這篇文章所產生的成語是世外桃源,它的原意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而現在也可以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其次,積累文中直接出現的成語,比如豁然開朗,這里指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而現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自樂,指高興而滿足的樣子。再次,我們還可以根據文本聯想相關的成語,比如,由“后遂無問津者”聯想到無人問津;“緣溪行”中“緣”是沿著的意思,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緣木求魚,等等。
累成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據文本,積累成語,理解成語的原始含義,同時通過積累成語還可以記憶與文本相關的內容,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樣長期堅持積累,學習成語也就不那么困難了。
二、讀文本,學習寫作
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寫作對許多的學生來說卻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尤其是描寫景物的文章,更是讓學生們不知從哪里寫起,總覺得一年四季,用不到一百字就可以寫完了。這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缺乏細致的觀察,更重要的是他們缺少寫作的思路和寫作的方法。語文課堂上,在講讀文本時,教師要向學生們滲透寫作的方法,讓他們感覺寫作也是一件輕松的事。
例如,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是一首優秀的寫景詩,我們首先看作者的寫作順序,他從天空寫到地面,再從地面寫到水底,再從水底寫到水面,最后再次回到空中,也就是由上到下,再由下到上的順序。其次,我們學習如何選取景物。空中的云、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水面的光輝,這都是康橋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次,我們再看作者怎樣來描寫這些景物的,河畔的金柳就像新娘一樣嬌羞而美麗,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水里的青荇油油的招搖,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最后再看整篇的布局,首尾呼應,運用了回環往復的寫作手法,使得詩歌意韻深長。
分析詩歌寫作特點之后,學生們在寫景的文章時,就知道首先要確定自己的寫作順序,再選取典型的景物;描寫景物的時候,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要使得景物生動形象。這樣一來,寫作就不會枯燥無味,就不再無話可寫了。
三、讀文本,學會做人
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們學會做人。德、智、體、美、勞首先強調的也是品德,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把知識凌駕于做人之上,這是錯誤的。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潛移默化地教學生做人的道理,而語文課本所選取的文本都是經典之作,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
例如,學習《送東陽馬生序》,除了學習古文的相關知識外,最主要的就是學習文章中關于做人的道理。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指出,人窮志不能窮,自己在沒有錢買書的情況下借書手抄,堅持不懈;接著他又指出,做人要遵守承諾,凡是他借的書,都會到期歸還,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之后他又指出要尊師重道,謙虛謹慎,努力選擇有學問的人做老師,向老師學習的時候要恭謹;最后他還指出,生活上要勤儉樸素,不要和別人在吃、穿、住、行上進行攀比,而是要一心向學。
這些道理雖然是作者告誡當時學子們的,但在今天讀來,依舊有意義非凡。今天我們有著優越的生活條件,可是許多學生并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讀《送東陽馬生序》可以說是學生們心靈的洗禮,讓學生們懂得做人的道理。
每一篇優秀的文章都可以做多元的解讀,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深入文本,對文本做多方面的思考,教學設計既要貼近考試,為學生考試打基礎,又要不僅為考試服務,而且要為學生們的成長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語文課堂憑借深入文本,深度解讀,可以做到豐富而厚重。
【參考文獻】
[1]梁錫堯.有效開展閱讀教學的方法略探[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07)
[2]余昆侖.閱讀遷移能力:閱讀教學不容忽視的盲點[J].語文教學通訊,2017(Z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