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洪英
當前我國中學生法治意識淡薄,法律知識學習又缺乏系統性,法律運用能力更是不足,極易受外部消極因素的影響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對于中學生來說,培養其法治精神關系到高中政治學科素養中的法治意識目標的達成,關系到他們能否成為現代合格公民,關系到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有效實施。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適時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
高中政治教材中政治生活模塊是最能直接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一本教材,幾乎每課都能涉及到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下面筆者以《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這一框題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談談政治生活模塊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策略。
一、鉆研教材,發掘其中的法治資源
作為高中政治教師要充分發掘并合理利用現有教材中的法治資源,將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政治生活教材所涉及的法治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單就法律來說,有《憲法》、《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訴訟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國際領土法》、《外交關系法》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
例如,筆者在本框教學中選用了教材中配圖的《信訪條例》相關內容來闡釋信訪制度這一民主監督的渠道,能給學生以熟悉感,從而加深對這一渠道的理解,因為很多學生在新華書店的國家法律法規柜臺看到過類似的黃色封面的法律法規單行本。學生今后去書店時定會留意閱讀,如此必將有利于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培養自身的法治精神。
二、精選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個課件中教學案例選擇得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課件質量的好壞,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入富有法治氣息的典型案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能很好地兼顧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目標。
例如,筆者在本框教學中選用的是“云南省盈江縣居民房屋強拆事件”的真實案例,以強拆現場視頻作為導入新課的素材,具有震撼心靈的效果,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增強學習的興趣,而且筆者采用了“一例到底教學法”,即整堂課都是圍繞這一個案例來設計活動探究問題,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步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三、精心設計,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
有了合適的案例,還需要精心的教學設計和精良的課件制作,尤其是巧妙的活動探究問題的設置,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
例如,在本框設置導入新課情景材料及設問時,筆者在“強拆視頻”的基礎上虛構了“李某夫婦”這樣的人物,讓學生能有較強的代入感,從而可以設身處地地進行自主探究。圍繞視頻內容思考問題,復習第一課涉及到的監督權的概念及內容,過渡到本框新課的學習,也為后面的教學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又如,筆者在接下來的活動探究中繼續圍繞上面的案例精心設置了如下情景材料和探究問題:
李某夫婦將事情的經過傳到了網上,網友們聽了個個為他們抱不平。他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網友A:打熱線電話或寫信,舉報建設局人員的行為;
網友B:等著別人檢舉建設局再說吧,民不與官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網友C:找電臺、報社,將建設局人員及拆遷隊的野蠻行為曝光;
網友D:我們一起去把建設局人員及拆遷隊打一頓,出出氣!
網友E:找縣、市人大代表,請人大代表出面解決。
結合網民的建議和你的認識談談哪些是公民行使監督權時應該用的合法渠道?并說說它們的含義、特點和作用。
如此充分利用案例來精心設置情景材料和探究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既能一步步地完成本框題的學習目標,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自身的法治精神,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到類似的問題是也能采取合法的手段來妥善處理問題。
四、深度開發,整合本土的法治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添加豐富的法律素材,尤其是選用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本土法治資源,會讓整個課堂顯得非常厚重和富有靈魂。
例如,在學習信訪制度時,筆者不僅運用了書中信訪條例的圖片,還列舉并展示了本地信訪機構(如信訪局、紀檢委、監察局等)的圖片、地址、電話等信息,以及本地的網上舉報中心的網頁截圖和網址;在學習輿論監督制度時,筆者展示了腐敗典型人物的照片、報刊雜志圖片以及央視和本地反腐電視欄目截圖。這樣處理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加深印象,并能主動有序地參與民主監督,為本地的政治文明建設而堅守公民的責任。
當然,政治生活模塊每一框題的內容都不可過多拓展,而要盡可能地以學生實際生活中實例為契機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在第四單元教學時,可以以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關系和問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秉持正確的國際思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參加法制講座、法治宣傳活動,參觀看守所,模擬法庭等一系列的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法律實踐活動。
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條件,定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從而建設一個充滿生機的法治中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