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倫 鄭勇華 劉洋
摘要:從1978年起,我國廣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銳意創新,已形成事業產業統籌協調、分類管理、管理現代化的運行機制。本文梳理了40年來廣電體制改革的有關文獻,發現“恢復廣告”“四級辦臺”“廣播電視集團化”“廣電網絡上市”“制播分離”“媒體融合發展”六個最為重要改革關鍵節點,這些節點的改革措施對中國廣電體制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廣電;改革開發;40周年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8122(2018)11 - 0012 - 03
一、第一條商業廣告播出——廣播電視面向市場經營的序幕
改革開放前,我國廣播電視一直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運行主要依靠財政撥款和間接的政府補貼,沒有明確的經營創收任務。1978年,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中國廣播電視體制機制也隨之進行了首次改革。1979年的農歷春節,上海電視臺播放了首條電視商業廣告,同年11月,中宣部發布《關于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刊登和播放外國商品廣告的通知》,傳媒播發商業廣告得到認可,廣電商業廣告合法化。與此同時,以《人民日報》社為首的七家在京全國性報社,在財政部的支持下實行的“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也為后來廣播電視的市場化經營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雖然我國仍處于計劃經濟時代,但恢復商業廣告播出的政策初步促進了廣播電視的發展。
雖然傳媒商業化經營推進了電視業的發展,但因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農村,城市中廣電傳媒的產業活力并不能得以充分釋放。在經過1982年、1987年、1995年先后頒布分廣告條例或廣告法后,廣播電視的商業廣告播出得到了法律范圍內的肯定,10年間廣告收入翻了30倍之多。廣播電視廣告收入的持續增長,為我國廣電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來源補充和支撐。
二、“四級辦臺”——中國廣電事業的蓬勃發展的開始
1983年之前,我國廣電業奉行的是“四級辦廣播、兩級辦電視”政策。改革開放后,廣電產業被重新恢復活力的社會經濟所推動,“四級辦廣播,兩級辦電視”政策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1983年,國家廣播電視部(即現在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召開中國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會議,確定了“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四級辦臺”方針,同時確立的還有我國廣播電視屬當地政府和上級廣電部門的“雙重領導”管理體制[1]。這兩項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各級政府和廣電機構興建廣播電視臺的能動性,全國四級辦電視臺數量激增,全國范圍內的市縣廣播電視得以較大規模地覆蓋。
廣電四級辦結構與行政區劃基本相符,形成了“國家所有、政府主辦;官辦結合、三位一體;四級辦、分級管;公益性”的新體制特點。“四級辦臺”政策推動了我國廣播電視事業建設的一次高潮,廣電業“事業單位、企業經營管理”的雛形初顯,在以宣傳和信息傳遞為主要工作外,已經嘗試以經營運作和獨立財務核算作為改革突破口,廣電傳媒在市場化的過程中邁出歷史性一步。
三、廣播電視集團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開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為廣電體制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我國各級廣電媒體逐步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隨著中國將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努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傳播力的新型廣電傳媒集團成為主要目標。1999年,我國第一家廣播電視集團——無錫廣播電視集團成立,第一家廣電集團公司——牡丹江市廣電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給我國廣電業集團化建設提供了建設性的指導意義,廣播電視發展就此進入集團化時代。
廣電業進入集團化發展后,厘清了部門與公司間“企業”“事業”的相互關系,加強管理部門的事業性管理,把控節目制作公司的企業化程度,在市場與政府兩只手共同作用下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的傳播。集團化的廣電傳媒利用整合后的媒介資源,更多地進行跨區域與跨行業的內容合作生產,加強市場機制的引入.如上海文廣投集團與湖南廣電集團進行合作,與各省衛視進行合作洽談,試圖打破因行政力量導致資源流動不暢的癥結[2]。
四、廣電網絡上市——融資推進廣電事業發展進程
自1994年東方明珠上市至2010年,廣電上市經過了均衡發展的年代,進入21世紀第二十年后,已上市與有意上市的有線電視公司數量是之前的兩倍。有線電視公司上市意味著其盈利能力、成長性與運營能力均達到了行業頂級水準,通過上市進行資本和機構重組,在新媒體和三網融合條件下進行全行業的業務開發,達成本地“用戶”覆蓋后向跨區域全媒體信息傳輸平臺發展。
有線電視企業通過借殼上市、資產重組上市、TPO上市等手段,進入資本市場完成網絡整合與數字化改造,開發新媒體、影視制作等跨領域平臺,構建以優質內容為核心的“廣電+新媒體”的多元化、綜合性、全媒體的信息傳輸終端[3]。在2015年電視廣告經營額首次大幅下降、傳統電視業出現衰退跡象的情況下,湖南電廣傳媒公司通過有線網絡、傳媒內容、新媒體、旅游酒店等多元化的業務覆蓋,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廣告與網絡業務收入[4]。在互聯網領域,華數傳媒除本地業務外,借助新媒體優勢實現業務跨地域經營,將重心放在智能電視和手機的客戶端運營上,實現從傳統領域向新媒體領域跨越式發展。
五、制播分離——節目制作市場化的起點
80年代初,我國城市廣播電臺建立的城市節目交換合作網絡,可看作我國制播分離的雛形[7]。1983年成立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被視為我國“實現電視體制內制播分離”的重要標志。我國制播分離的目的是要實現電視節目的商品屬性:外部分離,面向社會大眾,考慮手中市場的需求,增強對節目內在的理念的挖掘;內部分離,拆分制作與播出部門,進行企業制管理,自創營收,細分市場,構建品牌影響力,發揮內容和資源優勢[5]。
2008年廣電總局頒發的文件,提出先臺內后社會的方法進行制播試點,意圖盤活市場資本與內部體制機制的傳統束縛;2009年,廣電總局先是規定電視臺購買節目比例原則不低于播出總量的30%,隨后國務院推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政策上給廣電產業的市場化發展與制播分離創造了新契機;同年,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轉企改革”,使其成為全國首家完成制播分離、集團整體改革的廣電機構,隨后,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和湖南電視臺等掀起了改革的浪潮[6]。
六、媒體融合發展——優勢互補創新發展
2014年頒布《關于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兩臺合并,傳統廣電平臺向綜合性全媒體廣電平臺轉型。廣電領域變革組織結構與生產管理方式,釋放產業活力,鼓勵股權與資本兼并重組,加快廣電內部機構重組,創新管理運營體制,優化組織內機構職能,積極整合優勢平臺資源,結合地域特點和優勢,構建多元化、融合化的節目生產流線[3]。
利用云媒體、大數據等技術,積極布局“廣電+”新媒體產業平臺,營建媒體融合時代內容為核心的多元化、立體型、交互式的廣電業生態圈,構建網絡化雙向對接的智能平臺,形成移動終端與互聯網并行的全媒體矩陣[4]。如芒果TV,傳統廣電媒體積極推動主流媒體與新型媒體融合,借用新媒體平臺創新運營,創造集電視臺內容、渠道優勢和新媒體“用戶”優勢的新型傳播平臺,積極搶占市場流量,將提高“用戶”的體驗作為要訴求,建成具有IP資源深度整合能力的集團型廣電新媒體,制造集群型廣電產業鏈。
改革開發40年來,縱觀我國廣電體制改革的歷程,廣電體制改革沒有成熟的參照模式和路徑指導,也沒有明確的目標指引,完完全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在艱難中不斷砥礪前行。目前,我國廣電行業已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廣電事業改革之路,激發人的動力,釋放產業的活力,已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傳播最為重要的渠道。
參考文獻:
[I] 李作鵬.中國廣播電視體制的改革及其突破向度研究[D].湖南大學,2016.
[2] 易前良.媒介管理者與傳媒產業化:中國廣電體制變遷的微觀考察[J].現代傳播,2018(3).
[3] 肖葉飛.有線電視上市公司的資本運營與服務創新[J].中國有線電視,2014(10).
[4] 禹建強,郭超凱.廣播電視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及發展趨勢分析[J].現代傳播,2018(3).
[5] 黃田園.加速融合媒體轉型推動廣電體制機制改革創新[J].電視研究,2017(7).
[6] 蔡騏.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媒體轉型之路——以湖南廣電的新媒體轉型為例[J].現代傳播,201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