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闊, 唐雯鈺
(1.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 100871; 2.九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九江 332005)
農產品是我國消費者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它在本質上屬于易變質產品范疇,不僅具有易腐、不易貯藏的鮮明特性,還具有獨特的供需特性,但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整個供應鏈環節經常出現各節點之間不連貫的問題,從而導致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網絡節點間不能順暢有序的工作。首先,供應鏈的上游企業在生產環節具有季節性、分散性、地域性特點;其次,在產品運輸流通中具有易腐性和時效性特點;最后,供應鏈下游企業的銷售環節具有普遍性、全年性、分散性特點;這些特點都會造成農產品供應鏈的不穩定。當前由于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發展存在很多問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因此,大力發展優化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有效協調農產品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及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訴求是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現在急須解決的問題。
在農產品供應鏈研究領域,眾多學者關注的方向主要是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成員關系、組織模式、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及模式創新等。
Johnson等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各個環節參與者之間在農產品生產過程(原料供給、生產加工、產品運輸流通、最終銷售等環節)中的一種縱向和橫向一體化戰略聯盟的關系[1]。蔣侃認為,建立核心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協調的利益一體化使得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可以共擔風險,共分利益,這也是農產品供應鏈不斷優化的最終目標[2]。
1.2 農產品供應鏈的組織模式
鄧俊淼等提出將批發市場和超市作為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中的核心企業[3]。胡定寰等采用超市+農村合作社+農戶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來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4]。張學志等指出,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處于重要地位,由于每個核心企業的發展情況不同,應當結合地方實際來選擇農產品供應鏈模式[5]。
Giménez等提出,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關鍵是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工具和信息管理技術的基礎上,利用電子商務技術,采用現代化的生產經營管理理念,使農產品供應鏈節點企業建立合作聯盟,使得供應鏈更加系統化、集成化、精益化[6]。Bernardi等研究了基于射頻識別技術和公共密鑰技術的農產品信息管理與可追溯系統[7]。房麗娜從信息傳遞、信息風險、信息失真、信息共享等4個方面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進行研究[8]。
龐勝明等提出,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的發展方向應當以龍頭企業加強合作聯盟為主,同時對農產品供應鏈的改進及優化進行討論[9]。王寧等提出建立農產品供應鏈SCOR模型和采用電子化供應鏈物流協同管理模型[10]。
金廷芳在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為主體的二元結構基礎上,提出建立一個由農戶、農村合作社、大型企業、零售企業及消費者組成的戰略聯盟型供應鏈,并通過新型農村合作社,構建農產品供應鏈一體化模式,有效降低農戶生產風險,從而維持農產品供需平衡,保證產品質量安全[11]。徐廣印等通過對傳統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的研究,提出信息共享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12]。
上述研究為現代化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的發展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理論基礎,但大多數學者對這些研究都是就單一角度而言,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整供應鏈的整體運作體系。因此,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的發展方向應基于目前我國農產品產業、物流產業的現實基礎上進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整合優化。
目前我國發展較快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主要分3種:一是原始運作模式即農戶自產自銷;二是基于傳統經營模式的運作模式,主要包括加工企業+農戶、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等運作模式;三是新型運作模式,常見的有農產品流通型企業+農戶及第三方物流模式等。
2.1.1 農戶自產自銷 農戶直接對接消費者是農產品最為原始的一種經營方式,在這種經營方式下從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整個環節都需要農戶自行完成,雖然這種方式發展受到許多限制,但依舊在我國農產品市場上廣泛存在。這種方式的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契約化程度都處于較低水平,交易方式是隨機、流動的,波動性較大。如果市場價格出現混亂低迷的現象,農戶就可能遭受巨大的損失。這種經營方式中農戶和其他企業以及消費者無法建立穩定的交易關系,也正因為此,近年來經常出現當農戶面臨農產品銷售難時,農產品無人收購,農戶不堪壓力自殺的情況。
該模式有3個特點:(1)由于農戶獨自經營,在銷售過程中面對的對象眾多,通常是一次性交易很難形成穩定的銷售關系,也就導致農戶在運輸流通過程中易出現運輸路線不合理,重復率高,消費者與農戶間信任度較低的問題。(2)在這種經營模式下,農戶要自己完成運輸、儲藏、銷售職能,但農戶組織化程度低、規模小、技術水平弱、資金缺乏且農產品在運輸流通過程中較脆弱,當銷售不景氣時農產品就會大量腐爛,導致農戶遭受巨大的損失。(3)農戶通常會將農產品運送到城鎮等較繁華的地區進行售賣,這時就出現了許多負面影響,如臨街擺攤導致交通擁擠,嚴重影響城市的環境衛生。
2.1.2 加工企業+農戶 加工企業+農戶模式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導者。在運作過程中農產品加工企業不僅要負責連接農產品生產者,還要和農產品批發零售企業相聯系,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絡,直接與市場對接。這種運作模式存在的地區大部分是我國的特色農產品產區,因為農產品加工企業通常是發展單一性產品,針對的市場主要是一個地區的特色產品,這樣更容易使加工企業專業化,運作難度也較多種產品的加工企業更小。我國許多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采用了該模式,例如,由于福建省光澤縣白羽肉雞產業十分發達,而福建圣農集團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集產品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白羽肉雞食品加工企業。
該模式有4個特點:(1)從產業鏈角度來看,農戶已成為產業鏈的一部分,加工企業為農戶提供種子種植、技術指導、物流等服務。農戶只要考慮產品生產環節而不須要擔心銷售問題,農戶生產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整個供應鏈須要保證合作伙伴間關系的穩定,對農戶的素質有一定的要求。(2)由于生產與銷售系統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整個供應鏈之間的運作更加緊密,流通環節也有所減少,交易費用降低,物流效率有所提高。(3)整個供應鏈主體之間的運輸、儲存、包裝等物流服務已有專門的物流部門或專業的物流公司承擔。(4)加工型企業通過建立信息及銷售等平臺,減少物流信息間的阻隔,減少流通環節,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進而提高供應鏈系統的整體效率。

2.1.3 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 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主導者承擔著農產品的收購和銷售活動,因此分為產地批發市場和銷地批發市場。該供應鏈運行模式是:在農產品批發市場中,農戶向運銷商出售農產品,同時在銷售批發市場中,運銷商會將其收購的農產品再向零售商批發,最后到達消費者手中。該模式下發展最快的產地批發市場是1984年建立的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被稱為“江北第一家”。銷地批發市場最有代表性的是1985年建立的北京大鐘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993年該市場的交易額已達10億元以上。
該模式有3個特點:(1)批發市場通常是在自主性的農貿市場作為基礎下發展而來的,最開始以政府為主要監督管理者,在發展后期,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功能已經足夠對批發市場進行管理,逐漸轉為企業自我發展、自我調節,政府只提供一些服務功能。(2)整個運作模式的參與者和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農戶、加工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中間組織,以提供運輸、儲存、檢疫等服務項目為主,以此來保證供應鏈能夠更好地運轉。(3)在信息接受傳遞方面,批發市場可以依賴信息平臺及市場農產品供需情況實時掌控交易信息,而農戶和消費者缺乏收集市場信息的平臺,無法及時把握市場變化,批發商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容易出現對農戶和消費者實施信息阻斷的情況[13]。

2.1.4 農產品流通型企業+農戶 該模式主要由農戶、流通企業和消費者構成。該模式下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一般具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可以集聚整條供應鏈的節點企業。許多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在承擔農產品零售業務和批發業務的基礎上,還建立了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直接和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合作,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由于該模式須要保證農產品供應的穩定性,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該模式被部分國內外大型超市所采用,較典型的有上海聯華超級市場發展有限公司,外資企業有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家樂福等。
該模式有3個特點:(1)農戶和流通型企業作為此模式中的重要成員,它們之間須要建立穩定的供需合作伙伴關系來共同保障農產品的順利流通,這就要求對合作伙伴選擇須要經過嚴密的考察。(2)農產品從產地到配送中心,然后轉移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過程以農產品流通企業為核心,能夠有效地保障整個環節的平穩運行,也促進了成本的降低,物流運作效率得到了提高。(3)農產品流通企業通過建立信息平臺,可以有效預測市場的變化,并通過提供技術指導,將市場變化情況告知農戶以此來降低市場風險。但農產品流通企業對質量、包裝標準化有更為嚴格的要求,需要整個供應鏈運作環節參與者不斷提高自身素質[14]。


2.1.5 第三方物流模式 農產品物流市場的前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這也促使許多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始提供農產品物流服務。這種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導向,只負責提供倉儲、流通、加工等服務,不直接參與生產和銷售活動,通過完整的物流運作體系,以此來確保農產品供應鏈的順利運作。這種供應鏈模式通過整合和管理整個供應鏈中的物流配送服務使得農產品更有保障,不僅提高了配送服務的效率,還簡化了交易流程。能夠使整個農產品供應鏈完整暢通運行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較少,且大多數都分布在較高經濟水平的地區。
該模式有4個特點:(1)該模式組織結構清晰,可以將物流計劃和運作功能全部集中于專門的責任方手中,以此來對農產品運輸、儲存進行有效的資源管理,從而收獲更大的整體效益。(2)通過建立橫向和縱向相結合的部門溝通模式,確保作為運作核心的相關部門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防止信息阻塞而導致運作成本的增加。(3)通過第三方物流運作,整個農產品物流活動能夠獲得更多技術、信息、資金上的支持,可以有效地組織和協調數據資源以此和顧客共享,第三方物流企業依托于完整的物流服務網絡,可以達到協調和整合地區間物流資源的目的。(4)農產品第三方物流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現存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雖然能夠提供傳統的物流服務,但是物流增值功能服務水平還有待于進步和提高,同時管理水平、人才培養及專業化服務仍然須要不斷加以改進。在此供應鏈模式中,如果任意一方企業出現經營不善的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面臨危機,這就須要有長期穩定的契約機制維持供應鏈的發展。
我國現有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由于其自身發展情況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農戶自產自銷、加工型企業+農戶、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農產品流通型企業+農戶、第三方物流模式等5種模式的優勢、劣勢及其適宜發展的地區。

表1 4種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對比
綜上可知,農戶自產自銷模式和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是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所采用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相對更具有代表性。因此,在根據以往相關研究理論的基礎上,本研究應用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農戶獨自種植經營及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2種供應模式因果關系,分析系統結構并進行仿真模擬分析,比較2種模式下蔬菜種植戶在利益增加、食品質量問題等方面的路徑,并提出對策建議。
蔬菜種殖戶的利潤取決于總成本和總收入。總成本的構成主要包括種子成本、肥料成本、農藥成本、人工成本、折舊費用、交易成本、質量投入成本等。總收入主要依賴于市場價格和蔬菜銷量。種植戶蔬菜種植質量投入會影響產品質量,從而影響蔬菜價格和銷售收入。根據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建立蔬菜供應鏈的系統結構(圖5)。

由圖6可知,整個蔬菜供應鏈系統結構圖有2個反饋環,一個七階正反饋環和一個四階負反饋環。

正反饋環中種植戶取得利潤,促進種植戶對蔬菜種植質量的投入,從而保障蔬菜的產品質量,蔬菜質量的提高導致銷售價格的上漲,這是種植戶增加蔬菜種植質量投入的最大動力,也是整個系統運行的最大驅動力,這就構成了蔬菜供應鏈系統增長子系統。負反饋環中由于蔬菜種植質量投入導致總成本的增加,種植戶利潤就會有所下降,與種植戶利潤增加形成了相互制約的反饋關系,進而構成了蔬菜供應鏈系統的上限子系統。由此可知,蔬菜供應鏈系統是一個增長的上限系統。
在系統動力學中系統內部結構是推動系統行為的重要因素,即系統的內因和外因通過內部機制共同運作從而決定系統的發展路線。
蔬菜供應鏈系統結構中種植戶所得到的利潤是系統的核心和動力,種植質量能否有效地投入是系統能夠實現良性循環的橋梁,是健康種植和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屏障。由圖5可知,整個系統結構的變量是種植戶利潤、總成本、銷售收入、銷售價格及銷量。
建立蔬菜供應鏈系統動力學模型主要是通過仿真模擬來預測整個供應鏈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通過蔬菜種植、農民收入、質量投入和產品安全之間在系統中如何相互作用,以此來確保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等反映的問題。通過質量投入、交易成本對比農戶自產自銷和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2種模式在農民增收、食品安全等方面有何差異。
蔬菜供應鏈系統的結構有5棵流率基本入樹構成:種植戶利潤、總成本、銷售收入、銷售價格、銷量。其中,總成本和總銷售收入是蔬菜種植戶取得利潤的關鍵因素,總成本的構成包括種子成本、化肥成本、農藥成本、人工成本、折舊成本、交易成本、質量投入成本等。總銷售收入則依賴于市場價格和銷量決定。種植戶質量投入會影響產品質量,而產品質量會帶來銷售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銷售收入。
總成本變化量公式為:總成本變化量(元)=[種子成本(元/kg)+化肥成本(元/kg)+農藥成本(元/kg)+人工成本(元/kg)+折舊成本(元/kg)+交易成本(元/kg)+質量投入成本(元/kg)]×銷售數量變化量(kg)。
同時,根據實際數據構建2個表函數,即種植質量投入和種植質量之間的關系用投入質量lookup表示,種植質量和蔬菜銷售價格用質量價格lookup表示。
使用Vensim軟件對蔬菜供應鏈系統結構關系及變量條件進行計算及仿真,時間值為2010—2015年,步長值為 0.25,以季度為單位。分析農戶自產自銷模式和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下農戶成本、食品安全、農民利潤等3個方面的差異。
3.3.1 種植成本變化量仿真分析 在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下,批發市場作為整個供應鏈的核心,將上游的批發商與下游零售商在供應鏈中連接起來,進行整合約束,節省了流通成本及交易成本,同時依靠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可以有效保證產品質量,也促進了農戶加大對蔬菜種植的質量投入,以此提高產品的質量。在系統仿真模擬下,可以看出種植總成本變化量的不同,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低于農戶自產自銷模式的種植總成本(圖7)。

3.3.2 食品安全仿真分析 在農戶自產自銷模式下,由于缺少市場和政府的監管,絕大多數農戶由于自身資金的缺乏、技術水平較低以及對市場變化的認知程度不高,導致農戶種植質量不高,食品質量方面存在許多問題。而目前許多批發市場越來越重視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服務功能系統化,正在不斷完善市場基礎設施,提升種植和保鮮手段,這也有效保障了種植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蔬菜種植質量的提高。圖8也反映了在2種模式下產品質量的變化,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的產品質量更高。

3.3.3 種植戶利潤仿真分析 “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下,批發市場能夠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流通效率,節省了交易成本及技術投入成本,農戶只要進行蔬菜種植就能進行利益分配,不須要擔心產品運輸流通、存儲、包裝及銷售問題,也減少了其他部分的成本投入,利潤自然就得到了提高。通過系統仿真模擬分析發現,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下種植戶的利潤高于農戶自產自銷模式下的利潤(圖9)。
運用系統動力學仿真模擬,通過對比種植總成本、蔬菜產品質量、農戶利潤3個方面可知,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優于農戶自產自銷模式,更有利于市場發展。在整個系統結構中,蔬菜供應鏈存在增長子系統和上線子系統,因此應該向加強增長因素、減弱阻礙因素的方向發展。通過系統分析發現,制約蔬菜產品質量和農民利潤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加大質量投入,這就須要加大成本投入,農戶自產自銷模式下,農戶由于規模小、資金不足、技術水平低下,無法有效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而銷售收入就會受到影響。在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下,供應鏈一體化的趨勢更明顯,不僅節約了流通、加工、交易各方面的成本,解決了資金不足、技術水平低下的問題,還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保障了合作農戶的利潤。因此,在目前市場占有率較高的2種模式下,批發商+批發市場+零售模式是農戶想要進一步發展的更好選擇。

[1]Johnson G I,Hofman P J. Agriprodu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Canberra:ACIAR Proceedings,2012.
[2]蔣 侃.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及其優化[J]. 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57-58,137.
[3]鄧俊淼,戴蓬軍. 供應鏈管理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探討[J]. 農業經濟,2006(8):76-77.
[4]胡定寰,Gale F,Reardon T. 試論“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新模式[J]. 農業經濟問題,2006(1):36-39.
[5]張學志,陳功玉.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運作模式選擇[J]. 中國流通經濟,2009(10):57-60.
[6]Giménez C,Ventura 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Spanish grocery se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2,14(1):77-88.
[7]Bernardi P,Demartini C,Gandino F,et al. Agri food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using a RFID system with privacy protection[C].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2007:68-75.
[8]房麗娜. 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的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9]龐勝明,魏 朗,岳同霞. 時效性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及環節優化研究[J]. 物流技術,2005(10):157-159.
[10]王 寧,黃立平. 基于信息網絡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2):126-129,14.
[11]金廷芳. 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11(4):97-98.
[12]徐廣印,王振鋒,王 旭,等. 基于信息共享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42(4):465-468.
[13]王新利. 中國農村物流[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14]王 寧,黃立平. 基于信息網絡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26(2):126-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