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從軍
摘 要: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是小學數學,學習小學數學知識能夠奠定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基礎。而學習習慣指的是潛移默化陶冶與有針對性地練習形成的有著自動重復、穩定性的心理趨勢與學習行為。針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講,因為他們缺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所以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變得非常關鍵和迫切。為此,本文闡述了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習習慣;培養
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而小學低年級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實現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敢于提問、積極發表自身的看法,從而實現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一直將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擺在首位。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怎樣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呢?
一、培養學生敢于發言、表達自己觀點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往往存在下面的一些學生:不喜歡舉手回答教師的提問(有的學生怕自己的答案會導致其他同學的嘲笑、有的學生害怕回答錯誤、有的學生不想回答等等),長時間這樣,就會使學生形成不想回答問題或者是不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不良習慣。相反的,倘若教師能夠少批評學生、多獎勵學生,那么就能夠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正所謂:“好孩子是跨出來的”。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倘若教師設計的問題僅僅使一少部分的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而教師也僅僅重視這一少部分學生的學習,其它的絕大多數學生不回答,那么會大大地傷害缺少學習積極主動性的學生,并且這一部分學生的結論可能是其它學生未曾想到的。經常這樣,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自信會降低,他們會在課堂上不集中注意力,甚至是直接不想聽了。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重視那一部分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為他們創設更多發表自身觀點的空間與時間,從而讓他們暢所欲言。倘若他們的答案是簡潔、新穎、正確的,那么教師務必從精神上或者是物質上給予表揚、肯定、激勵。如此一來,這一些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會顯著地提高,在將來的數學學習中能夠形成積極主動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溝通協作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小學生的特點是愛動、活潑,鑒于此,教師應有效地啟發學生在教學課堂上自主探究以及溝通合作。例如,針對下面的一個應用題:植物園里有6顆松樹,而白楊樹是松樹的4倍,那么請問白楊樹是多少顆?松樹比白楊樹少多少顆?學生會十分感興趣,教師能夠順勢引導學生跟其他的同學進行合作溝通,在探究問題的答案之后,試著提問一些其它方面的問題。有的學生在互相探討之后能夠提出:白楊樹比松樹多多少顆?白楊樹和松樹一共是多少顆呢?這樣,在學生通過思考之后,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加減乘法。并且,在學生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得新的觀點,且具備新穎的看法,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學習心理,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溝通合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與檢查作業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的一種主要體現方式是作業,而良好的作業習慣有觀點新穎、自主完成、書寫規范、態度認真、演算檢查等。其中,書寫規范與工整有利于計算的準確性,并且可以實現學生認真態度的培養。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掌握筆順規則和字體大小規則、執筆的技巧等,以及提出格式的要求,像是怎樣寫遞等式、豎式、橫式;文字題、四則混合運算題的寫法,這都應當要求學生進行規范地書寫。
學生解決問題技能的一種重要表現是分析和解答問題,以及涵蓋檢驗與反思解答問題的整個過程。因為學生不具備良好的檢驗習慣,往往在事后發現自己犯的錯誤,而教師根據教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就顯得十分關鍵,所以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這個環節的素質和能力。在日常的作業中,針對字跡潦草的學生的作業,需要提醒學生應用填空、演算、口算、心算等方法進行檢驗,學生在掌握這一系列的檢驗方法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檢查作業與自主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能夠養成,
四、總而言之,對于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來講,教師需要立足于一點一滴的小事,在平時教學的一系列方面與環節上都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像是要求學生在用直尺畫線的時候要使勁按住、確保直尺不動、用橡皮擦的過程中要均勻地用力、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等等,只要學生多一份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越不容易犯錯誤,就越容易走向成功。因此,教師應當著眼于長遠,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從而奠定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基礎,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王麗華.淺談小學數學課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2]王彬.淺析小學數學課程評價的多元化處理[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3]李卓.論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