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康
摘要 闡述了家族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介紹了具體做法,并分析了其發展成效,以期為家族型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家族型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做法;成效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268-01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指出: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引導規模經營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指出必須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 現狀
家族型專業合作社是一個由家庭或家族組成的專業合作社,其注冊資金由家族人員提供,為了某種利益后又增加了合作社成員,在生產、經營、銷售過程中存在被少許人控制的情況,造成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的無序性,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導致這些家族式合作社在經營管理上存在問題。
家族型專業合作社在發展初期有力地促進了秀洲區農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增美和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在國家、省、市等相關政策的調節和市場經濟自身機制的作用下,近年來秀洲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展現出新的特點: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由松散型向規模化轉變、帶動能力顯著提升。然而,由于家族型專業合作社自身組織建設不規范、經營機制不靈活、運行質量不高等問題,合作社的發展受到限制。目前,合作社成員少,制度不規范,也很難獲得項目支持。因此,通過修改合作社相關制度,尤其是利潤分配的核心制度,必須首先對家族型專業合作社進行改制,將其注冊成家庭式農場。
2 具體做法
2.1 分析現狀,研究相關對策
全區工商注冊合作社有281家,經調查,其中在運作的不足70%,在運作的也有部分是家族型結構,應動員合作社社員轉型注冊為新農業體系的家庭農場。對全區農民合作社進行剖析,重點針對家族型農民合作社,準確掌握其目前運行情況,制定細致明確的措施,確保轉注工作有序推進。以發展規范化合作社、家庭農場為目標,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納入業務指導范疇,建立管理檔案,錄入信息資料。根據規模、類型,有目的、分步驟進行指導服務,在發展規劃、產業定位、品牌認證等方面給予引導與指導。對合作社專業人才缺乏、發展水平不高、規模小、覆蓋面窄、注冊資本少、內在經濟實力不強、各項財務制度不健全、內部經濟聯系松散、市場競爭力弱、服務水平不高、帶動牽引力不強的“家族社”進行整頓,促使它們進行轉注。截止目前,已有47家完成注銷,有15家已注冊為家族農場,另外8家有轉注為家庭農場的意愿。
2.2 加強指導和協調,暢通退出和注冊渠道
加強與工商、稅務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通過協調減免公告費、簡化注銷程序、一對一輔導等手段,暢通農民專業合作社退出渠道。同時,有針對性地為注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戶做好家庭農場注冊登記的幫扶指導,構建更健康、更合理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工作方法上精心組織,根據前期走訪情況,通過先易后難、分步推進的方式,確保合作社轉注家庭農場工作的順利開展。
2.3 加強后續指導服務,扶持示范性家庭農場
加強對家庭農場的后續指導,針對規范化合作社、示范性家庭農場進行項目扶助和給予利率50%貼息補助等扶持和土地流轉種糧補助等措施,促進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允許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抵押獲取貸款;對家庭農場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產銷對接、發展循環的現代農業,在“三品”認證、注冊商標、品牌認證等方面進行優先扶持[1];引導培育青年農場主,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和最新市場發展信息。同時加大后續跟蹤指導力度,確保家庭農場的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更高、產品質量更安全,為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3 成效
3.1 合作社規范化水平提升
2017年底全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81家,納入區農經部門管理的有92家,被市、縣農業部門認定的規范化專業合作社有18家(其中2013年有87家),帶動農戶3.553 8萬戶。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是規模化合作社積極發揮出幫扶作用,建立和健全了民主管理、財務管理等內部管理制度;二是加大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高素質人才和大學生的補助力度[2];三是引導合作社開展合作經營,實現了一體化發展并逐步壯大;四是優化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環境,建立了以種養結合為主體的規范化組織,篩選出了以糧食、蔬菜、經濟作物、林果等特色鮮明、運作機制規范、服務層次較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組織作為示范點,并申報了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項目,同時進行重點扶持;五是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品牌宣傳、加強技術培訓、整合優勢資源、抱團發展經營等方式,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提高了產業化經營水平[3]。
3.2 家庭農場進一步發展壯大
2013年“家庭農場”這個詞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家庭農場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將成為農村家庭未來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6年全區家庭農場銷售農產品總值1.42億元,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總值1.39億元,得到財政扶持資金180.08萬元,獲得貸款資金總額1 055萬元,為家庭農場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通過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家庭農場快速發展[4]。同時,建立健全了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機制,有效解決了家庭農場發展的后顧之憂。2017年底全區有家庭農場320家,其中2017年新增104家,2018年將突破400家,2017年有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10家、市級14家、區級20家,全區注冊資金大于50萬元的有127家。
3.3 經營運行更加高效
“家族社”轉注成為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的主人翁意識愈加強烈,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高漲。據統計,家族型合作社轉注家庭農場后,其農業經營收益平均增長30%,有效鼓勵了家庭農場主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并引進了農業新品種、新項目。
4 參考文獻
[1] 楊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9):102-103.
[2] 孔祥智.中國農民合作社的創新[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8(9):45.
[3] 蘇文紅.對北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情況的調查[J].黑河學刊,2018(5):102-103.
[4] 章磷,田媛,王昕博,等.黑龍江省農民種植合作社帶動農戶增收效果研究[J].北方園藝,2018(17):1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