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 要】互聯網金融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互聯網金融的熱潮中來,然而,互聯網金融所反映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本篇就互聯網的定義、歷史發展和現狀、發展原因、優勢劣勢和應對措施進行探討和分析,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行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發展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1]它不是純粹的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簡單結合,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發展,移動網絡科技的更新換代,人們對金融服務產生了新的需求,由此引發了這種新模式、新業務的產生。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5年前,互聯網為金融機構提供有利的支撐,幫助銀行“把金融業務網絡化”,兩者的結合比較簡單,互聯網金融并未真正形成。
第二個階段是2005年至2012年,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等業務的出現與興起,使得互聯網從單純的技術領域深入到金融業務領域。2011年,人民銀行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了規范發展的軌道。
第三個階段是2012年至今。尤其是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它的組成,不僅僅局限于傳統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傳統金融機構主要包括手機客戶端、傳統業務的網絡創新以及電子商務創新等,如網絡保險公司的成立、券商等的業務重組等;非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眾籌融資平臺、手機理財軟件、第三方支付平臺等。[7]
那么,是靠什么才能有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呢?
自2013年起,我國逐漸出臺了一些有關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政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3月5日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互聯網金融。據了解,這是繼2014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第5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5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對互聯網金融的描述,從促進發展,到規范發展,到警惕風險,再到健全監管,呈現了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發展的規律。[2]
另一個重要支撐就是IT技術手段。近年來,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快速成長,信息不對稱程度大幅下降,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資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對信息密集型的金融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進一步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于用戶的限制,人們可以通過移動網絡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進行交易、支付結算等,大大提高了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場景。
市場需求的增大也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原因。傳統金融行業產品受限,使得人們把目光轉向市場條件更寬松的網絡平臺,用更少的成本獲取與自身利益相符合的產品。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無疑有著諸多優點。
一、投入成本低
傳統金融企業擴大業務范圍離不開營業網點的新增與設立,其中包含了很高的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互聯網的運用打破了傳統的擴張方式,通過互聯網金融模式,供需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助完成交易,大大減少了中間成本,避免了壟斷利潤。對于消費者來說,金融產品變得更加公開透明,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有利于消費者進行決策。
二、覆蓋面廣、包容性強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空約束,金融機構獲取的客戶資源更加廣泛,客戶可選擇的金融服務更加多樣化。一些傳統金融企業較為忽視的小微企業客戶,在這里可以得到更高效的金融服務,有利于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體現了金融服務更高的包容性水平,能夠讓更多的個體與企業參與到互聯網金融中,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三、方便高效
網絡金融主要依托計算機技術來獨立完成,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原來的純人工操作,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辦理速度。客戶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夠自主完成金融業務,省時省力,一方面提高了客戶體驗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金融企業的工作效率。
當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監管不完善
互聯網金融在近幾年快速發展,監管和法律約束還在逐漸完善,隨著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網絡金融事件,國家正在強化整治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法律法規上進行規范。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3]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的《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文件出臺并公布[4]。
但目前來說,整個行業面臨還是面臨一些政策和法律風險,消費者的權益也無法得到全面的保障。
二、計算機風險和網絡風險
一是來自金融企業內部,計算機系統設計不到位、軟硬件設施維護不夠、人員安全風險防范意識不強、人員違規操作等。二是來自金融企業外部,金融企業依托的開發商本身存在的網絡及相關設備缺陷;互聯網本身的系統協議缺少安全性,給黑客的攻擊創造了條件,一旦遭遇攻擊,大大影響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威脅消費者的資金和信息安全。
三、信用風險
首先,因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監管寬松導致企業的準入門檻較低,企業利用法律漏洞掩蓋本身的資信狀況,濫用資金非法集資,欺騙消費者。較低的違約成本還可能引發惡意騙貸、攜款跑路等情況,使得消費者的權益難以保障。
其次,互聯網金融產品經常使用夸大的宣傳語,片面強調產品優勢,而忽視提示產品的風險問題。實際上,產品的真實收益可能達不到承諾的收益率。過度的包裝與美化讓消費者難以辨別,往往深受其害。
面對互聯網金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狀況,我們應當積極應對,主要措施如下: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及監管機制
國家應該對于法律空缺部分積極完善,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準入細則,做好相應的監管工作,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能夠處于國家宏觀經濟的掌控中,保證我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具體內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建立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執業行為準則、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等等。
同時,明確傳統金融企業和非傳統金融企業的監管職責及監管范圍,做好分層和分類監管規劃。加強互聯網金融資格考試,實施互聯網金融企業許可證制度,對無資質、無許可證、非法經營主體實行依法予以取締和處罰。
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網絡金融的安全風險雖然主要是計算機系統問題,但內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也對網絡金融帶來了隱患。因此,網絡金融企業必須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監管機制,建立網絡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應急處理,以避免不法分子對于網絡金融系的攻擊,從而保證網絡金融企業的正常運行,并以此獲得客戶信任,提高客戶的忠誠度,提升網絡金融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加強內部管理的同時,還要加強安全監管與預警管理,對于可能出現的網絡攻擊進行防范,并以此來提高網絡金融企業的應急能力。
網絡金融企業還需要打造一批專業的網絡管理和計算機專業團隊,以彌補網絡金融風險防范的空白,保證網絡金融計算機技術得到正常運用,也能保證相關軟件和硬件得到及時的維修和升級。
三、加大風險投資力度
首先,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互聯網技術的投資,防止黑客的攻擊以及各類病毒的侵犯,保護業務的正常運行和客戶的隱私安全。其次,我們應盡快完善互聯網金融支持信用體系建設。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宣傳力度,開展一系列的網絡安全教育講座,擴大互聯網金融風險教育渠道,普及相關的基礎知識,增強消費者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認知,使其能夠信任互聯網金融,支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防范互聯網金融非法集資及電信詐騙。
四、做好行業自律
互聯網金融應該不斷加強行業自律,與行業協會和行業領導者發揮其主導作用,建立行業自律規范,以保障行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應該不斷的進行自身的審查,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相應的改正。同時也應該杜絕互聯網金融產品中所存在的過度宣傳和美化問題以及資金的濫用問題。只有這樣,互聯網金融才能夠給人們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互聯網正在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潛移默化改變了我們的金融生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充分認識互聯網金融帶給我們的機遇,同時,也需要正視目前存在的挑戰,不斷積極改進和彌補,提升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競爭力,讓互聯網金融體系更加的完善,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 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5-07-18
2. 《互聯網金融連續5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健全監管、完善監管》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 百家號2018-03-05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國辦發〔2016〕21號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13/content_5118471.htm
4. 中國央行發布《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搜狐財經 2018-10-11 https://www.sohu.com/a/258769079_10012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