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胡涵 李瀚東
【摘 要】我國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的城鎮化質量控制體系相對比較薄弱,總體現狀不容樂觀。要想讓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的城鎮化有所改觀并獲得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充分挖掘自然資源的獨特性和創造力,改依賴煤炭資源的單一生產力模式為多元化的生產力協同發展體系。
【關鍵詞】西部;煤炭資源;城鎮化;質量控制
自2010年起,中央加大了對我國西部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希望通過20~30年的時間使西部人口居住區更加生態完好、經濟富饒、環境優美、舒適宜居,其中對于能源產出區如煤炭資源富集區要注重煤礦開采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和永續性發展,這是一個涉及到中西部地區安定長久的戰略性問題。
一、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的必要性
一般在煤炭資源集中的區域,對自然礦藏資源的開采、運輸、營銷等更加方便,很容易形成人口相對集中的居住和生活,此外對資源的依賴性和壟斷欲也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涌入和運轉。山西、內蒙古、陜西、貴州、廣西、云南、新疆等省都屬于煤炭資源富集區,只要能出煤的地方就必然形成眾多小型的城鎮,這是人們依賴資源而生的自然規律。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不僅方便了采煤工人的生活、工作、休閑、娛樂,也為采煤、運煤、營銷煤提供了基礎的社會服務體系、經濟保障體系,當然,城鎮化也為當地經濟、生態環境、資源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相對充足的人力資源。推進西部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推進人的城市化[1],有人的地方就有活力,城鎮化是聚攏人群、帶動地方經濟和社會充滿活力的主要方式。美麗中國的建設、低碳發展離不開廣袤的西部[2],特別離不開西部城鎮化的發展,因為人口集聚的城鎮對周邊自然環境的要求能逆向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訴求,從而增強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的現狀和問題
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的現狀并不如人意。煤炭的開采過程對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常常需要刨山挖坑,甚至需要將山體炸開才能采到煤炭,而大量煤廠的實驗、生產所帶來的原料燃燒造成了周邊空氣中CO、CO2嚴重超標,對人體、動植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過度的開采和過高的碳排放造成了不可逆的環境惡化,這一重要原因限制了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也導致該區城鎮先天的缺陷,也就是生態環境極差、經濟發展緩慢、社會保障體系脆弱、外來流動人口不足、與外界的通商能力較弱等。而煤炭采光之后城鎮的修復與再生能力普遍出現斷崖式墜落,直接造成采礦工業廢棄區,如河北唐山開灤、山西大同晉華宮、內蒙古赤峰巴林石、內蒙古滿洲里市扎賚諾爾等礦區皆因地下煤炭被采光,地陷災害嚴重,城鎮不得不整體遷出。另外,城鎮結構的斷層,已是四川省目前城鎮化中的一個顯著特點[3],而西部地區之間城鎮化發展質量具有層次性和不平衡性[4]。這些情況導致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規模相對偏小、發展潛力不足、人居環境惡化、內生能力脆弱、前途渺茫。
三、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質量控制指標
針對上述問題,對于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發展和質量控制指標需要重新考量和全盤規劃,大致說來,應該設定生態環境監測控制指標、煤炭安全開采控制指標、經濟發展潛力控制指標、城鎮人口遷移控制指標、文化建設控制指標、城鎮化形態穩定發展控制指標六大指標體系。其中,生態環境監測控制指標包含空氣監測、水文監測、地質監測、物種監測等;煤炭安全開采控制指標包含煤炭礦藏區周邊地質監測控制、煤炭品質測定、煤炭開采計劃和開采方法控制、礦工人身安全保障措施控制、礦區醫療衛生保障體系控制等;經濟發展潛力控制指標包含煤炭產品制造業規劃控制、煤炭原料營銷生產體系控制、煤炭資源富集區生產力測定、煤炭資源富集區招商能力測定、煤炭資源轉化力測定體系、煤炭資源富集區產業布局和產業規劃控制等;城鎮人口遷移控制指標包含城鎮外來人口數量監測、城鎮本地人口外遷數量監測、城鎮人口長期變化監測、城鎮本地人口素質監測、城鎮外來人口素質監測、城鎮人口教育培訓方案規劃等;文化建設控制指標包含文化設施布局規劃、文化內容豐富程度監測、文化生活穩定性監測、旅游文化的開發與布局、人們精神狀態的引導與構建、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繼承、時尚流行文化的打造與引進等;城鎮化形態穩定發展控制指標包含城鎮歷史的研究、城鎮現狀的統計分析、城鎮發展方向的設定、城鎮未來形態的設計、城鎮生態的建設與維護措施、城鎮活力的注入與持續性發展規劃、城鎮依賴的中心城市選擇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定位等。
四、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新型城鎮化質控體系構建
舊常態的經濟是一種投資驅動、權力驅動的經濟,而目前的轉變期呈現一種創新驅動、體驗驅動的經濟模式,成為內化經濟。[5]在這個內化經濟擴張的歷史轉變期,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質控體系的重新構建已迫在眉睫,筆者以為質控體系構建的宗旨就是從資源依賴型城鎮轉變為多元創生型城鎮,淡化煤炭資源的單一生產力控制模式,進而轉變為多元生產力協同推動社會的發展模式。(一)對待煤礦資源要放緩開采力度和開采步伐,制定謹慎、長久的開采計劃,要懂得為子孫多留一些生存發展的資源;(二)提升煤礦開采技術以及學會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既要提升開采效率,更要注重開采的效益,一定要避免野蠻開采、暴力工作,增強煤炭開采的智能化與安全性;(三)礦藏區的原生態往往山水秀麗、風景怡人,自然環境優美、樹林密集地區的物種也非常豐富,礦藏大面積開采之后很快就會造成不可逆的環境破壞,自然景觀的破壞又大大降低了旅游開發的前景,這些都需要我們加大煤炭資源富集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嚴格的開采計劃和環境保護策略;(四)加大西部煤炭富集區城鎮化教育、醫療、文化、勞保方面的投資,政府要給予切實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與投資建設政策,對自然環境優美的地區要設立針對污染企業的封鎖型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域即使發現再大的煤炭礦藏也要禁止開采;(五)加快對廢棄礦區的文化改造工程,通過植樹造林、疏通修建水利工程和娛樂設施變廢為寶,通過旅游開發來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增強當地的自我修復能力。總之,城鎮化質量要體現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的現狀。[6]改變粗放型煤炭開采和煤炭工業的發展現狀應當納入政府社會管理、公共管理的考量體系。
五、結論
我國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的現狀堪憂、質量控制體系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粗放型工業化帶動的“被動城鎮化”[7]。針對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建立一整套全新的城鎮化質量控制體系。質量控制體系要全面、嚴謹,從礦藏探測與開采計劃的制訂開始就要保證有嚴格的審查和批準制度,而開采中如何強調經濟效益與自然環境保護效益的均衡是保證煤炭資源富集區城鎮化持久、穩定發展的關鍵。西部城鎮本來許多基礎設施、保障制度就不完善,這種不完善限制了西部城鎮的活力和再造力,發展西部城鎮的重點首先要從基礎設施、保障體系的投資和建設上開始,然后充分發揮其物產豐富、自然環境優美的優勢創建一套多元化的內生性生產力體系,對于處于原生環境優美、山水資源獨特區域的煤炭礦藏要納入自然環境保護計劃中,等待未來科技水平發達之后再開采也未嘗不可。
【參考文獻】
[1]劉伯霞,劉東洋.西部城鎮化進程推進與質量提升問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4(6):182-185.
[2]劉曉紅,江可申.西部城鎮化、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的動態關系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16(3):125-133.
[3]許寧,蔣華.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4(4):28-32.
[4]朱可.西部地區城鎮化質量綜合測度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29.
[5]成喬明.內化經濟時代設計管理的歷史性轉變之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6(1):13-16.
[6]唐律詣.四川城鎮化發展質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19.
[7]王頌吉,白永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西部城鎮化發展升級[J].2015(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