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
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蕙芷是自古以來仁義與民政的傳統美德精華,中國文化先師孔子一生追求蘭之意境,將夫蘭(蕙芷)稱之為“王者之香”。我們的舞劇《蘭》運用中國傳統舞蹈元素結合當代舞的表現手段,并承載、弘揚和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借以儒學思想中的“禮”“仁”“和”升華蘭之意境,共同將蘭藝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的國粹發揚光大,去追尋、傳承、呵護我們心中的那一片凈土。
《蘭》共有五個主要人物,分別是日晷、春蘭、芝蘭、墨蘭和塵,其中我非常幸運的擔當了日晷這一角色的出演。感謝導演和老師能給我這樣的機會,因為我通過參演和排練真的學到了很多知識,提高了自身素質并充分鍛煉了我的能力,更好的掌握了舞臺表演的經驗。在排練初期,邱老師給我們講解了這五個主要角色所表現的形象及象征,芝蘭和墨蘭分別是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君子的象征,春蘭代表文明原點和啟蒙,是美的象征,塵代表的是一種不和諧、不穩定,而日晷這個形象則代表時間和信仰,象征著時間之神。老師說這是劇本賦予人物的特點,但在表演中更多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深思、去感受所飾演的人物。我覺得日晷是舞劇中的時間軸,貫穿始終,這一角色是以神的角度去看待萬物,并無性別之分,其中有兩幕是我需要重點思考的。序幕中我認為日晷更像是創世神,都不需要太多動作,舉手投足之間便能流露出創造萬物的自信,這一段需要非常強大的氣場以及威嚴的狀態,一開始我真的很難把握,從為數不多的動作上來講,每一個細節都要認真,但不可過于拘謹一定要大氣,眼神更是重中之重,要堅定并有靈氣從而能更好的綻放出日晷這一角色的神性光芒。第二幕中我認為我所表現的日晷更像是大地之母,這一段是以太極元素為主的,非常安靜,動作也較為緩慢,我認為動作元素的核心就是“圓”,這體現了儒家精神的內涵,日晷在這一部分中是非常有母性光輝的,要表現出孕育的狀態,腳貼著地面行走并一直處于半蹲的位置,像是在凡間播撒希望,眼神是溫暖慈愛的,直到慢慢流動下場。
舞劇分為序幕、第一幕(源)、第二幕(和)、第三幕(尋)和尾聲(綻)。序幕通過倒敘的形式以墨蘭為視角進行劇情開展,慢慢浮現流光溢彩的圖騰,即放香幽靜而不顯,顯艷群芳而不爭的蘭。墨蘭表現出要呵護三朵蘭花的狀態,在日晷的引領下,與自然交融。舞臺上留下我一人,用轉圈以及雙臂的頓點動作代表時間之河一直不停地流淌,開啟人類文明,最后轉身緩緩離開舞臺。第一幕表現的是人類文明之初,大家一起耕耘、培育萌芽時期的蘭之圖騰。第二幕表現了天地人和的意境,日晷的孕育創造,芝蘭和春蘭與九朵云共舞,享受大自然的安寧和諧。塵的出現破壞了原本的穩定,芝蘭與塵的斗爭是矛盾沖突點,最終芝蘭戰勝群塵,將亂象退去。第三幕表現的是墨蘭穿梭于荒疏浮躁的現代社會,并努力嘗試改變,凝聚力量尋找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的那一片凈土,直到找到承載著我們夢想的圖騰。尾聲是蘭的綻放,全體演員進入舞臺場景中,去找尋每個人心中都有的一束蘭。
我們的舞劇《蘭》在舞臺美術、數字視效、音樂、舞蹈等多個方面均為原創。首先從舞蹈上來說,由臺灣編舞家孫棁泰、李國治老師用當代舞語匯編創出不一樣的動作,第二幕更是與享譽國際的林懷民的“云門舞集”風格類似,這是在內地的一個突破,更是我們山東省的首部當代舞劇,舞者都是山東師范大學的學生,我們在兩位老師身上學到了特別多的現代舞知識,更是學會了解放身體去跳舞。舞劇離不開音樂的創作,《蘭》的音樂是臺灣音樂家陳世興根據編導已構思好的舞蹈內容輪廓去創作的,非常符合舞劇的主題。新媒體的技術手段與傳統舞臺進行融合與嘗試,在數字舞美中嘗試使用動態水墨影像為元素的視覺設計,傳統與當代的重構釋讀完成了《蘭》的思想表現與形式組合,五位一體的創作模式也開創了傳統舞劇的新探索。從舞臺美術上來說,首先是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蔡毓芬老師為我們仔細的做出符合劇情并且合身的服裝及頭飾,尤其是我的兩套代表日晷形象的服裝更是做的認真,序幕中我穿的是類似于女皇的袍子,頭飾較大,很隆重威嚴,而在第二幕我穿的是紅色吊帶長裙拼接超長的紅布,這件服裝意味著孕育,當芝蘭將我托起時,觀眾是只能看到我的,直到我慢慢跑到舞臺前沿將長裙纏在身上才會露出沉睡中的春蘭和芝蘭,這個設計是非常奇妙的,服裝造型都很美。其次是舞劇中演員重要的妝容部分,我們幾個主要角色都是由臺灣化妝團隊設計好妝容并親自幫我們化妝的,我的形象是時間之神,妝容比較夸張,配合服裝和角色很合適。最后是新銳舞美設計師陳威光根據我們的劇情和演出要求,設計出合適的燈光、布景、道具等,很好的渲染了舞臺氣氛。燈光對于舞者的表演來說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于這點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二幕,在排練廳時我靠想象去表演,但在舞臺上,當一束溫暖的偏橘色光從暗到亮慢慢打在我身上時,我完全投入到了整個形象的塑造中,隨著我的步伐燈光一點點將路打亮,芝蘭托起我時打的一束亮光感覺整個世界都安靜了,唯有我在舞動,最后在舞臺上打出一條光明的路,就像是我一直在播種希望直到離開。《蘭》的布景是特別有特點的,從第一幕空中落下的時針,到第二幕芝蘭與群塵打斗時側幕的白幕與黑幕的切換,再到第三幕空中降下的燈架,直到最后將幕布全部拉開,給觀眾帶來了全然不同的現場感與強烈的沖擊力。舞劇《蘭》是山東省“大師引進工程”重點科研項目《儒學與藝術學論叢》科研成果轉化后的藝術實踐項目,與臺灣團隊的合作也成為橫跨海峽兩岸、共敘傳統文化、攜手創新突破的前端性藝術精品。
邱曉晨老師說“把蘭之品格寓意、儒學精神之內核融于舞劇的主體中,以‘蘭為載體闡發孕育其中的儒家核心思想,塑造當代中國價值觀,傳遞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君子品格的塑造、堅守和追求。張積強院長在報道中曾說過“舞劇《蘭》運用肢體語言的長處,獨特而精準地將‘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止至善的儒家道德精神、道德自信和永恒價值傳遞給觀眾,沁人心扉。”舞劇中的人物,是精神世界、理想信念的一種象征,以“蘭”作為我們的信仰,領悟蘭之品格,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獨特魅力,體味“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的那一份純萃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