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元
摘 要: 繼《倫理學大辭典》等之后,《應用倫理學辭典》的出版成為使我國倫理學學科的辭書系列更完整的一個標志性成果。在比較好地總結概括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應用倫理學辭典》對一些問題提出了新的思想,不僅反映出了倫理學界辭書編纂工作的進步,而且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反思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特性及其研究的新視角。
關鍵詞: 《應用倫理學辭典》 應用倫理學 特性
編纂一部大部頭的工具書向來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許多人對此經常望而卻步。但令人欣喜的是,由我國當代著名倫理學者朱貽庭教授領銜的《應用倫理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編寫組卻為我們帶來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倫理學工具書——《應用倫理學辭典》。早在十年前,朱貽庭教授便牽頭主編了中國倫理學學科的一部大型辭書——《倫理學大辭典》。該辭典出版后好評如潮,成為不少倫理學專業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現在,《應用倫理學辭典》更成為使我國倫理學學科的辭書系列更完整的一個標志性成果。作為一部專業工具書,《應用倫理學辭典》以“應用倫理學概論”為導論篇,選列了分支學科17篇,共1200條詞目,約82萬字,立足于當代倫理學的基礎理論,概括了應用倫理學各分支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不僅對專業工作者,而且對各行各業關心倫理道德特別是直接從事道德建設工作的人們提供了很好的向導和參考。一般說來,專業辭典本身的任務主要在于概括本學科的已有成果,思想上的創新不是其關注所在;但《應用倫理學辭典》則很有特色,在比較好地總結概括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對一些問題提出了新的思想,不僅反映出了倫理學界辭書編纂工作的進步,而且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反思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特性及其研究的新視角。據此,本文擬從《應用倫理學辭典》的編纂角度出發,就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特性和研究談談看法。
一、應用倫理學研究立足現實又高于現實
如果說理論性的專業著作承擔著更多創新性使命的話,那么,任何一部成功的辭典都是對相關專業領域內已有成果的一次總結。從這一點來看,應該說《應用倫理學辭典》十分符合當代專業辭書的編纂要求。作為我國當代應用倫理學界集體智慧的結晶,初步閱讀下來,筆者認為此辭典具有如下優點:
1.實用性突出。一部辭典的編纂初衷便是讓廣大讀者能夠隨時查閱相關的專業知識,本辭典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它將應用倫理學的各個分支分門別類并納入了最新研究的成果,使廣大讀者和道德建設工作者能根據自身的需要快速查閱相關知識,通過概覽一個篇目便能使讀者很快了解到該學科的大致內容和前沿問題。
2.知識面廣泛。遍觀整部辭典,共有經濟倫理學、環境(生態)倫理學、生命(醫學)倫理學、科技倫理學、計算機(網絡)倫理學、社會倫理學、制度倫理學、行政倫理學、法倫理學、管理倫理學、教育倫理學、職業倫理學、戀愛婚姻家庭道德倫理學、性倫理學、人口倫理學、軍事倫理學、軍人倫理學等篇目,幾乎涵蓋了應用倫理學的所有分支。
3.時代性強烈。例如,在這部辭典中,篇幅最多的是經濟倫理學,多達162頁。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自然成為國人最關心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道德沖突也成為倫理學界關注的焦點,辭典這樣的編纂角度讓我們看到了其與時俱進的強烈時代性。在筆者看來,上述的實用性突出、知識面廣泛和時代性強烈,不僅反映出《應用倫理學辭典》編纂的優點,而且對于我們深入理解與合理反思當代應用倫理學的基本特性和研究特點也有啟示意義。應用倫理學是學以致用的極佳體現,它從道德哲學的角度對當代生活中的重大倫理問題給予人文關懷,將倫理思想應用到具體的道德難題中。如果說倫理學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了人間的話,那么應用倫理學則將倫理學帶到了人間的方方面面。應用倫理學作為實用性、知識性與時代性三者統一的學科,它的實用性體現在對現實倫理問題的關注,它的知識性體現為在各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延展,它的時代性則體現為站在時代前沿,努力嘗試解決現時代的重大倫理問題。
進一步說,應用倫理學是一門研究現實社會生活中道德困境的學科,它的立足點是當今世界的具體難題;要真正解決道德生活中的現實困境和具體難題,僅僅關注“現實”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高于“現實”的反思性和超越性。令人欣慰的是,《應用倫理學辭典》在此也是有著高度自覺的。例如,對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經濟倫理學不僅予以充分的辯護,而且努力為其確立合理的規范。此外,還應該對市場經濟的局限性進行超越性的反思。當經濟倫理學這么做時,它就和環境(生態)倫理學的目標協調起來。作為應用倫理學中一門最能體現哲學—倫理學研究范式“時代性”轉變的學科,環境(生態)倫理學超越“現代性”立場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給予生態系統道德關懷,在根本上是對于人類自身存在的道德關懷”[1]181。《應用倫理學辭典》在“經濟倫理學”篇之后設置“環境(生態)倫理學”篇,正體現了環境(生態)倫理學對于現代性的反思和超越性,體現了應用倫理學及其研究既立足現實又高于現實的特性。
正是基于應用倫理學研究立足現實又高于現實的觀點,在關于應用倫理學基本特性的問題上,除了給出關于“應用倫理學已無法致力于倫理學體系的建構,而只能構成一種讓信仰各異的人們就公共領域有爭議的道德問題進行對話商談的平臺”的“程序共識論”外[1]69,《應用倫理學辭典》還闡發了“批判反思論”,強調“應用倫理學是一種哲學倫理學。哲學倫理學不能喪失其批判反思的特質。應用倫理學不僅要通過對話商談而達成某些道德共識,還要批判反思已滲透在現行制度并積淀于大眾心理之中的某些錯誤的共識”[1]69。這樣就不僅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我國倫理學界前些年關于應用倫理學基本特征或特性爭論的積極成果,有助于學界同仁今后繼續進行相關的探討,而且比較鮮明地表達了編纂者的相關觀點。的確,批判反思是應用倫理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應用倫理學喪失了批判反思的功能,那么它便不再是一種倫理學。倫理學講求的不僅是辯護,還有規范、反思和超越,這對于當代應用倫理學真正完成其“時代性”使命來說,具有根本性意義。
二、應用倫理學研究需要道德哲學的支撐
鑒于當代社會道德生活的復雜化、多元化和自主化,一些學者強調應用倫理學主要是一個供各種觀點進行交鋒以達成共識的平臺,而不是達到對“善”的準確定義,與傳統道德哲學的關系不大。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雖然有合理的方面,但強調過頭則會導致對應用倫理學特質的偏頗認識。針對這種觀點,在“應用倫理學”詞條中,《應用倫理學辭典》編纂者旗幟鮮明地寫道:應用倫理學的“學科研究基本特征是:在學科任務上以指導人類調節和解決各社會生活領域的倫理關系和道德難題為目的,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在研究方法上以哲學價值論和倫理學原理為理論指導,主要采用實證方法、描述法和解惑法,注重倫理道德的作用和功能的發揮”[1]8-9。采用實證、描述和解惑等方法只是應用倫理學在社會生活中灌注其“人文精神”的手段,應用倫理學不僅是程序性的公共理性,它在根本上還是一種懷抱人文關懷的“道德哲學”。應該說,“應用倫理學”詞條的這一解釋是與前述《辭典》關于“應用倫理學研究立足現實又高于現實”的觀點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較早出版的《倫理學大辭典》中,編纂者對應用倫理學給出了如下定義:以倫理學原理為依據,著重研究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問題,使倫理道德更好地發揮作用。應用倫理學中的應用在本質上是將規范倫理學的理論、原則和規范運用于具體的道德生活領域,并在實踐中驗證和發展規范倫理學的理論、原則和規范,以推動倫理學的進步和完善[2]110。比較起來,《應用倫理學辭典》雖然對原先《倫理學大辭典》的定義作了較多的補充和修正,特別是突出了其方法的實證性和描述性方面,但一以貫之的基本精神則強調了“應用倫理學研究需要道德哲學的支撐”,即應用倫理學就其本質上而言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是一種哲學,而不能把它納入實證性色彩更濃厚的社會科學學科。在具體研究中,盡管應用倫理學會部分地使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更多地發揮使各種觀點交鋒的討論平臺功能,也要重視達成共識的程序性問題,但其學科特質本身還是一種倫理學,是道德哲學的具體“實踐”。
盡管應用倫理學確實需要采納更多實證性和描述性的社會學研究方法,應該更多地發揮其政治學意義上的使各種觀點得以充分交鋒的討論平臺之程序性功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道德哲學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已經無立足之地,應用倫理學可以離開道德哲學而獨自“展翅飛翔”。相反,道德哲學應該成為應用倫理學研究的根基,應用倫理學實際上是理論與現實在當代社會條件下的一次交鋒。正是基于這一認識,在《應用倫理學辭典》中,編撰者在開始部分列舉了關于道德哲學的經典理論等詞條,如倫理學、道德哲學、理論倫理學、實踐倫理學、比較倫理學、規范倫理學、描述倫理學、元倫理學等,對什么是道德及相關的道德理論進行了解釋,對倫理學的主要概念進行了專門的詞條解釋。顯然,這些闡述表明了《應用倫理學辭典》編撰者所持的應用倫理學研究取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應用倫理學并非憑空建立起來的一座空中樓閣。相反,它有著深厚的理論根基,即中西道德哲學史上各種經典的倫理思想、倫理學理論和倫理學類型。
這種編纂方法得到了國內其他一些學者的呼應,例如王正平在主編的《應用倫理學》一書中在第一章《應用倫理學引論》中談道:“應用倫理學是倫理學發展中的一種新的范式。從根本上說,它是人類已有道德哲學的現代實踐與發展。應用倫理學離不開傳統倫理學的理論支撐與指導。”[3]16當然,堅持“應用倫理學研究需要道德哲學的支撐”的研究取向,肯定道德哲學在應用倫理學研究中的根基性地位,并不是說當代應用倫理學只是傳統道德哲學的簡單延伸。應該承認,與先前的倫理學基本類型,如規范倫理學、描述倫理學和元倫理學等相比,在當代倫理學類型系統中,應用倫理學確實是可以與它們并列的一種新的倫理學基本類型。這種新的倫理學基本類型的出現,不僅反映出倫理學學科本身的進步,更是世界歷史意義上的社會生活發展的結果。因此,堅持“應用倫理學研究需要道德哲學的支撐”研究取向的實質在于,應用倫理學除了實現達成共識的現實性之外,還要有超越現實的反思性。
三、應用倫理學研究離不開中國傳統倫理思想
所謂道德哲學史上各種經典的倫理思想、倫理學理論和倫理學類型,不僅指西方倫理學的德性、規范、描述和元倫理學等四種類型,以及契約、目的、義務和德性論等四種分析方法,盡管這在當前的倫理學學科原理中占據主導地位;對于當代中國應用倫理學的健康發展來說,除了積極汲取西方倫理學的最新成就之外,更應該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倫理思想根基,特別是要善于繼承和發揚儒家“仁者愛人”和道家“道法自然”的道德傳統。強調“應用倫理學研究需要道德哲學的支撐”之研究取向,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應用倫理學研究離不開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問題。應用倫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興起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著重研究和解決的是當代科技、經濟、生態、生命等領域中所凸顯出的道德問題與倫理困境,是西方倫理學的具體實踐,這一切似乎與中國的傳統倫理無關。然而,《應用倫理學辭典》對此給出了與眾不同的答案,通過充分闡發中國傳統倫理在當代倫理應用中的地位和功能,走出了應用倫理學“中國化”的關鍵一步。
例如,在《應用倫理學辭典》中,很多篇目都有對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闡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有許多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詞條。在經濟倫理學、生命(醫學)倫理學、教育倫理學、戀愛婚姻家庭倫理學、人口倫理學等篇目中直接就有關于這一領域的中國倫理思想概述性詞條。例如,除了諸如天人合一、義利之辨、正義和敬畏等基本概念之外,儒家人口倫理思想詞條就概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為代表,也包括后來儒家在人口問題上的道德主張[1]644-645。2.在對許多應用倫理概念的解釋中增加了與之相關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釋文。如在“法律與道德”詞條中,編者不僅分別從中外法律思想史和制度史的角度闡述法律與道德的聯系與區別,而且花了很多筆墨發揮中國古代法律深受儒家倫理影響的倫理本位特質[1]444。在此,《應用倫理學辭典》采用了分中外兩個方面解釋的方法,強調了道德與法律在中國古代的特殊關聯性,不僅為人們研究相關倫理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且有利于當代應用倫理學走上更具中國特色的道路。
通常說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似乎是與應用倫理學絕緣的。因為應用倫理學面對的是現代性問題,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面對的則是前現代性問題。但是,由于前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某種交叉,很多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問題都可以從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獲得啟示。例如,生態倫理學探討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便貫穿于整個中國倫理思想史之中。正是基于這一事實及對此的自覺,在探討當代應用倫理學時,我國很多學者對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展開了研究。例如,何懷宏的《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述略》,就從“行為規范”、“支持精神”和“相關思想”三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了中國儒家生態倫理思想[4]。此外,在《儒家生態哲學的基本原則與理論維度》等論文中,喬清舉也致力于儒家生態哲學的研究[5]。蒙培元更提出了“中國哲學是深層次的生態哲學”觀點[6]。由此可見,從中國傳統倫理中汲取思想資源并嘗試解決當代應用倫理的道德困境成為目前倫理學界的一個普遍共識,《應用倫理學辭典》注重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注入當代應用倫理學之中,應該說是其編纂上的一大亮點。
此外,不僅在生態倫理,而且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領域內,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也十分重要。例如,對于中國傳統倫理關注的焦點之一教育倫理,《應用倫理學辭典》這樣概括:“首先,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倫理思想的基本主題是對教育目的的價值評價。古代大多數思想家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在于培養‘圣人、‘賢人或‘君子,即道德上達到完美境界的人……其次,在培養‘道德圣人的教育價值目標之下,占中國古代教育倫理思想主流的儒家學派確定教育的功能在于‘教人倫、‘明人倫,教育的內容則是儒家的道德綱常。再次,古代教育思想家提出了十分豐富的教師道德的理論。”[1]515這三點恰與當代中國教育倫理領域中的突出問題密切相關。毋庸諱言,當前中國學校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偏向功利化、片面地強調對人的知識教育,有著將道德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的傾向等弊端。顯然,在克服這些弊端的過程中,與西方合理的教育倫理思想并行不悖,儒家的教育倫理思想有著深刻的啟示功能。
總之,應用倫理學是當代倫理學學科體系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發展和成熟需要經過總結與創新之間的反復砥礪。《應用倫理學辭典》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將為我國應用倫理學的學科建設和普及推廣做出特殊貢獻。特別是就《應用倫理學辭典》的編纂而言,雖然由集體完成,但我們不能否認主編朱貽庭教授的不可替代作用。“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尤其是已經高齡,仍然如此努力致力于“傳道授業解惑”,值得年輕一代倫理學工作者學習。
參考文獻:
[1]朱貽庭,主編.應用倫理學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2]朱貽庭,主編.倫理學大辭典(修訂本)[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3]王正平,主編.應用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何懷宏.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述略[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2).
[5]喬清舉.儒家生態哲學的基本原則與理論維度[J].哲學研究,2013(6).
[6]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上海市教衛黨委系統黨建研究立項課題:《“圖書館+”視域下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效路徑建設研究》;2017年度上海學校德育實踐研究課題:“圖書館+”思維背景下的藝術類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培養和提升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7-D-051);2017年長三角地區高校圖書館聯盟-圖書情報研究基金:《藝術類高校圖書館融入大學生媒介素養培育建設的路徑與機制研究》;上海戲劇學院教育綜合改革重點課題: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資源整合建設與管理服務創新機制研究;上海戲劇學院2017年德育課題:藝術類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功能的機理及其實踐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