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有軍+楊特+王建偉+郭生偉+毛建東
摘 要: 隨著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社會的發展,工程教育認證已經在我國高等工程專業實施,核心理念是以產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是高等教育工程觀的重要轉變。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分析了應用型高校工科類人才的工程能力內涵,提出了人才培養目標設置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行業發展現狀和學校定位,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構建了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三兩多”實踐教學體系,旨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關鍵詞: 工程教育 專業認證 應用型人才 工程實踐能力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協調發展,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2016年6月,我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成員,標志著我國的工程教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1-4]。因此,它所培養的人才應能對實際工程中出現的復雜性、綜合性的生產技術問題和組織管理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5]。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如何應對社會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是一個新課題[6-8]。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闡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待改進;課程體系結構要持續優化;教師教育觀念急需更新,教學技能要持續提高;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利用率低,建設有待加強;實踐教學的評價機制尚不完善。鑒于上述問題,在加強實踐教學方面,應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出發,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拓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渠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打造“雙師型”隊伍等方面強化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地位的確立
1.在培養目標中突出體現實踐教學。
學校的人才培養總目標是,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堅持立德樹人,實施差異化教育,著力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既然是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更加確立了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緊密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按照“厚基礎、強能力、重應用、善創新”的培養原則,以系統地掌握適應相關專業各領域發展需求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養和實踐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為主要目標,以培養符合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需求的人才。
2.構建“三位一體”架構,加大實踐教學學分比例。
人才培養方案為突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能力、適應社會與創新創業能力,構建通識教育(通識教育選修課(9學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4學分)“三位一體”架構。增強課程體系的邏輯性(專業課之間的邏輯關系一定要清楚,組織教師深入研究,減少課程之間的重復內容),試點推行OBE的教學模式,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戰性,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工科類實踐教學學分比例≥25%,文、史、法、經濟、管理類、理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學分比例≥20%;實驗教學規范(計劃-執行程序合理,無縫對接)、有序(課堂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到位(上課時間、實驗場所嚴格對應);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各類實習、畢業論文(設計)、課程設計等),落實到位;加強實習與就業聯動,簽訂“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協議”,為各專業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實踐教育基地以保障實踐教學。
二、“三兩多”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構建“三層次、兩結合、多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三層次”是指基本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基本活動方式和適應社會生活最基本的能力。可以通過開設大學物理實驗、計算機上機實驗、基礎化學實驗等)訓練、專業素養(由專業訓練和專業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訓練和綜合應用能力訓練(大學生創新性實驗、挑戰杯、科技競賽、實習實訓等)的三個層次的訓練。“兩結合”是指課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專業素養訓練、綜合能力訓練;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內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實現素質拓展和能力的提高。“多環節”是指每個層次的訓練由多個實踐環節構成。實踐教學體系訓練了學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支撐。
為了強化實踐教學,專業實踐課由實踐必修課和實踐選修課組成,實踐必修課包括獨立設置的實驗課(≥16學時)、各類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論文(設計);實踐選修課包括不同方向的綜合設計實驗。同時將理論課中含實踐教學內容(<16學時,以16學時計),鼓勵教師將實踐教學內容融入理論課,使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增強教學的實操性。加大綜合設計實驗的比例,且以選修課的形式,按照方向模塊進行設計,讓學生在不同的方向模塊中進行充分的選擇,構建“基礎實驗(必須做)+專業實驗(選擇做)興趣驅動+專業引領+動手實踐+實習就業”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2.實驗教學硬件條件保障。
(1)以信息化建設為載體,科學合理地開放實驗室。實驗室每學年除承擔正常的實驗教學、科學研究任務外,還逐步推進實驗室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師生根據各自需求通過平臺進行網上預約,為學生自主實驗提供便利的條件。目前,大學物理實驗等實驗課程已實現網上開放預約。
(2)以現有設備為依托,開發綜合性實驗項目。實驗室在具備基本硬件條件之后,更重要的是加強內涵建設。即綜合考量設備條件,組織專業教師利用現有設備,開發綜合性實驗項目,引導學生將更多的課余時間投入實驗室。目前,有些教學儀器設備每學年只有在上實驗課時才用兩三次,其他時間均處于閑置狀態,設備利用率不高,只有開發更多的學生感興趣選修的實驗項目,通過選修獲得相應的實踐學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以科研平臺為依托,引領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學校有重點實驗室、創新團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平臺,承擔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包括與企業緊密結合的橫向科研項目,以創新性實驗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參與實驗、參與科研、參與工程實際等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三、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
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是為滿足培養市場競爭的人才必需的重要工程,結構層次合理的教學團隊,是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保證。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下,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對師資隊伍的要求,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的專業教育理論與教育規律研究[9-10]。分析團隊的師資現狀,介紹團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培養,并在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中付諸實踐。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持續堅持要做的工作,特別是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尤為迫切,可以通過企業掛職、校企產學研合作、建立教師實習基地與實踐教學觀摩交流、實踐教學基本功大賽、指導大學生專業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多種途徑強化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
1.美國工程教育認證改革中教師培訓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引進“持續性質量改進”(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這一企業管理新理念,并建立、實施制度性的教師培訓機制[11]。首先要加強教師“工程教育觀”的培訓;學校近些年引進的都是博士以上學歷的教師,大多是本碩博“直通式學霸”類人才,“工程教育觀”淡薄,一定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培訓,轉變觀念,增強工程教育意識。
2.促進教師“工程能力”的提高,在現有教師資源短缺的條件下,長期讓教師下企業鍛煉難度很大,應該鼓勵青年教師通過科研合作、帶隊實習等方式,加強與企業的緊密聯系,深入一線,了解工程實際,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
3.邀請企業工程師來學校與教師交流。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討論,制訂出適合現代生產的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方案,加強教師與企業界的溝通與交流,提高教師的工程教育能力。
4.按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認真研究制定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大綱,精心設計教案,全面提高教師工程教育的教學能力。同時,改變傳統的通過考勤、回答問題、作業等形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建立基于工程能力培養的學業評價方式。
四、結語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對于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保障教育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將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抓手,深化工程教育專業的建設與改革,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 .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通用標準 [EB/OL].http://cn.ceeaa.org.cn/index.php,2016.10.21.
[2]張彥通,李茂國,張志英.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機構:撬動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支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7-11.
[3]王芳,胡小平,馮莉媚.新標準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1):90-92.
[4]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
[5]陳文松.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及其對高等工程教育的影響[J].高教論壇,2011(7):29-32.
[6]何慶,洪燕云,劉瀏,談衡.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應用型本科畢業設計創新[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7(3):146-150.
[7]王萬強,張俊芳,陳國金.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工程訓練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23):150-151.
[8]陳平.專業認證理念推進工科專業建設內涵式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4(1):42-47.
[9]張榮沂,劉財勇,齊建家,徐莉,馬慧良,耿瑞光,李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7,31(4):69-71.
[10]劉勤安,邢輝,吳桐輝.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的師資隊伍建設[J].航海教育研究,2017(1):29-33.
[11]王昕紅.美國工程教育認證改革中的教師培訓[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64-67.
資助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NXJG 201704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