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云峰
摘 要:在倡導“全民閱讀”的當下,教師讀書要為學生而讀,為教學而讀。教師閱讀力轉化為教學生產力最佳路徑是開發自選性教學文本、補充課文教學語料、打造經典讀書節目等,使課內外相結合,讀與演相結合,使教師閱讀產生教學生產力。
關鍵詞:閱讀力;教學生產力;轉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5-19
1.開發教材,嘗試自選性文本教學
語文書上的課文是最精彩的學用語言的范例,但教材篇章有限,難以滿足學生的精讀需求。另外,好多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沒有選入教材,僅作為興趣閱讀被忽視,教師在自主閱讀文學作品時,可以留意一些主題鮮明、立意深刻、文質兼美、獨具特色的篇章,進行精心篩選組合,加工創造,生成適合學生閱讀的新課程文本。
有位教師在閱讀歐·亨利先生《圣賢的禮物》時,將《最后一片葉子》當作教材搬進高年級的課堂。歐·亨利的作品被稱為“含淚的微笑”,文章讀起來就像一個謎,謎底最后揭曉,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教學時,教師與學生一道品讀、感悟、理解和鑒賞,為瓊珊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貝爾曼的博愛震撼了一次,也一起感受了“歐·亨利式結尾”。這種自選性文本的教學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自主發揮的余地,也達成了簡明的教學目標,得到了眾多教師的認同和贊賞。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就是“新教材”的創編者,也是“新教材”的施教者,更是“新教材”的評價者。
如何實現閱讀力向自選性文本教學生產力的轉化?第一,精選文本,是自選文本教學中閱讀力向教學力轉化的前提。“選文再現”環節需要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敏于感知的心,有一份樂于閱讀的情。教師選準文章了,自己在讀中被感動了,再進行下一步思考,將它轉化為教學的材料。第二,文本解讀,是自選文本教學中閱讀力向教學力轉化的關鍵。對于一篇文本,教師在閱讀時要著眼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提取重點語段,聚焦重點詞語,關注語言特色……準確地解讀文本,從而選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實現閱讀力的轉化,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第三,教學實施,是自選文本教學中閱讀力向教學力轉化的核心。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讀中“發現”,使得學生學習“發生”,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此環節,教師將自己的解讀預設有機轉化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全程。第四,教學反思,是自選文本教學中閱讀力向教學力轉化的提升。在思考過程中,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及自己的處理層面進一步思索轉化的成與敗、得與失。這樣的自選文本教學是教師閱讀力轉化為教學生產力的最有效的路徑,自選文本的教學生生產有助于教師閱讀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學習力的提升,這也是專家型教師成長之路。
2.補白教材,構建生態化智慧課堂
一線教師通常是以現行教材為載體,在課堂教學中引進“課外活水”,把自己業余讀書的點滴語料作為教材的補充性資料進行有機移植,豐富文本信息,延伸課內閱讀,促進教材的理解與感悟,形成生態化的智慧課堂。
在教學《放飛蜻蜓》時,一位教師就適時補充語料,有效引進蜻蜓的獨特之處:“蜻蜓是昆蟲世界中最出色的‘飛行家,時速達100公里,跟奔馳汽車差不多;它急促沖刺時,每秒在40米左右,比世界百米短跑冠軍還要快上近4倍。”課上學生爭先發言,異常精彩;而后在仿寫對話環節時,學生又有具體內容可寫。此舉,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學文、明意、得法,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從上面的教學案例不難看出,文本表達總是留有空白。課堂上教師要捕捉空白點,適時地補充閱讀語料,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教學目標更易達成、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3.打造節目,定格經典性讀書成果
(1)教師讀書與學生讀書直接結合,以節目的形式體現出來。無論是教師的誦讀,還是學生的誦讀,亦或是師生同臺的誦讀,選擇文本,設計底稿,精心打磨都是必需的。這不僅鍛煉了教師對文本的敏感度,也考查了教師閱讀力的強度,更體現了教師將閱讀語料轉化為節目指導的能力。特別是學生誦讀類的節目,因為中低年級學生選取讀書節目的能力較弱,所以教師應根據自己的閱讀和學生年齡特點進行幫助選擇節目底稿。這個過程要歷經閱讀、思考、加工、創編;打造精彩的讀書類節目——經典誦讀、讀書沙龍等,從而影響到更多的師生參與讀書活動。
(2)打造節目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指導幫扶,既要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情感的領悟、表現的方式等諸方面滲透到指導過程中,又必須跟學生們互通閱讀感悟,產生閱讀共鳴,營造交心氛圍……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過程中學到了誦讀的技巧、表演的方法,也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和提升語言感受能力即語感。在活動中實現教師讀書向學生學習“轉化”,實現教師閱讀與教學育人有機結合。這無疑是教師閱讀產生的巨大能量轉化為學生學習力的重大體現。
參考文獻:
[1]閆國利.閱讀發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張正化.借助網絡資源提升語文教師閱讀能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