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增義
摘 要:深度課堂觀察不僅能提升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性,也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而新課程改革在關注學生生命成長和個性需求的創新的同時正催生動態生成性課堂的形成。文章將從課堂觀察的價值、生成性課堂的觀察視角兩方面分析如何借助課堂觀察促進教學有效生成。
關鍵詞:課堂觀察;教學生成;觀察視角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8-06
一、課堂觀察的價值
(1)研究學生的需要。課改下的課堂,教師的教學觀正發生著巨大變化: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合作學習效果不能單單從一份試卷來分析,要從學生合作學習的態度、形式、效果,甚至發言正確率方面定量分析才算科學有效,這就需要深度課堂觀察。
(2)教師有效教學的需要。有效教學,除了要有清晰的授課思路、多樣化的教學任務導向,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課堂已是師生交往、生命成長的舞臺,是傳承知識的重要平臺。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完成,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都在課堂上進行。如何才能實現有效教學?深度課堂觀察恰恰是發現、彌補、提高課堂實效性的有力手段。
(3)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課堂是促進學生個體主動、深度、富有挑戰性學習的場所,個性化學習是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而從學生自身來看,學生個體的差異也相差很大,其認知方式、學習風格、人際交往、情感體驗、合作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去發現學生的差異,并做出合理恰當的評判,讓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獲得基本素養的提高。
(4)課堂智能值生成的需要。華東師范大學的崔允漷教授提出“課堂變革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增值”,課堂智能值的生成應在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中逐漸積累。課堂中,通過師生交往、積極互動,教學資源與教學環境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產生新的學習需求。所以,如何去偽存真,及時辨別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提升學生智能值,就需要有效運用課堂觀察手段探究與提煉有價值的增值信息。
二、生成性課堂的觀察視角
(1)觀察分析預設與生成的邏輯關系。預設可以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課堂生成允許超越預設,讓學生在生成性課堂中收獲知識與能力。每一堂課我們面對個性、知識經驗各異的幾十名學生,他們會有瞬間的靈感,隨時有教學“生成”出現。因而,在實施課堂觀察中,要針對教材及班級實際選準觀察點。在觀察前,小組成員要充分協商,盡可能預設課堂要發生的情況。在課后觀察報告的撰寫中,還要分門別類地對生成點一一做出詳細分析,探究預設與生成的邏輯關系:哪些預設或者生成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等。
(2)觀察課堂學習互動效果。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強調“互動性”這一自然特征,而沒有互動也就沒有精彩生成。在互動過程中,不同學生的不同觀點、不同思想產生激烈交鋒與對接,學生在這種交互式學習中不斷創造出超越文本的新型資源。我們在進行課堂觀察時,就要對學生學習活動,特別是課堂互動情況按項目、按類型去建表、觀察,對學生情緒變化、發言情況、合作學習情況……一一統計與分析,以更好指導今后的教學。
(3)觀察課堂生成的亮點。教學過程總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出現:學生回答問題會“旁逸斜出”,學生板演的不同做法、學生做實驗的奇思妙想以及教學環境的變化等。如果教師能有效調控這些“意外”,合理引導與利用它,就會將其變為課堂的一種有用資源,活躍課堂氣氛,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4)觀察各類教學資源在課堂中的應用及聯系。教學資源的應用是觀察主題之一,教學生成離不開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從廣義上講包括教師與學生、教學信息、生活素材、多媒體手段、網絡及校本課程等。課堂觀察中,我們要認真分析哪些教學資源是有用的,哪些是無效或低效的,相互聯系如何,應該如何進行整合運用。
通過觀察他人課堂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感悟與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從學生生命成長的角度,借助課堂觀察,努力構建生態的生成性課堂,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夏雪梅.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