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芬芳
當前,課改進行得如火如荼,涌現出了一批批教學能手,研發了一套套課堂模式,出臺了一項項評價體系。但是,有些教師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孫悟空七十二變,萬變不離其宗”。在實際教學中容易走入以下幾個新的誤區。
一、變“單一”為“統一”
應試教育支配下的教學方式是單一的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教師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課堂上學生只有被動接受的權利,不敢質疑,也不會質疑,課堂氣氛沉悶,導致大批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素質教育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由”空間,課堂由封閉沉悶的“冬季”步入百花齊放的“春天”。但是,由于部分相關人士對課堂改革理解上的偏差,如今的課堂教學又走進了千課一面的怪圈,老師們上課全是一種既定的模式:“自學+展示+反饋”。老師變成“導演”,不敢再多講一句,否則就會有“內行”出來指責老師講得太多,沒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結果是本來該點撥的地方教師不敢點撥,只好讓學生在集體討論、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學生們經過合作、交流解決了多少問題,獲得了多少知識,效果卻難知曉。
實際上,給教師設計一種套路,讓他們在固定框架下完成教學任務,是剝奪了教師教學的權力,是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甚至出現如下流程:“1.自學課流程:(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2)明確目標,下發學案。(3)獨立探究,掌握新知。(獨學)(4)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對學、群學)(5)難點、易混點全班探討,追問、點撥。(6)基礎達標驗收。2.展示課流程:(1)分配任務,合作研究。(2)小組分工,組內預展。(3)展區寫板,準備展示。(4)精彩展示,評點提升。(5)穿插鞏固,強化訓練。(6)整理學案,當堂檢測。”學生交流容易,聽老師講不容易;學生分神容易,老師發現不容易。如教學《長征》一課,我引用了一個教學能手的導學案。
《七律·長征》導學案
【導航目標】
1.認識“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這些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詩意,重點品味二、三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預習闖關】
【導學方法】
第一關:“長征知識”大比拼
1.長征從 年開始,到 年結束。
2.紅一方面軍在 的帶領下血戰 、四渡 、巧渡 、飛奪 。
3. 年 月紅一方面軍勝利到達 根據地。1936年10月 、 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合,長征結束。
4.七言律詩有什么特點?
第二關:朗讀擂臺賽
1.我能讀準“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這些詞語。
2.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了。
第三關:詩意對對碰
我知道五嶺是指 、 、 、 、 。
1.我知道它們的意思:
逶迤:
磅礴:
等閑:
云崖:
2.我能說出下列詩句的意思: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第四關:學習大考問
【課后檢測】
可以說,這節課看上去沒什么問題,實際上這節課老師非要上二遍不可,要不然看上去天花亂墜,學生要積累的詩句卻是空中樓閣。回歸“真語文”迫在眉睫。
二、變“人教”為“電教”
在評課過程中,經常能聽到“電教手段不先進”一類的批評,批評多了,效果便有了。于是,在太多“公開課”上出現了“滿堂電”現象。
講《草原》要先放一段《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樂曲,講《林沖棒打洪教頭》就干脆放上光盤。殊不知,聲像和影像固然能喚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但卻無法替代語言文字給學生帶來的想象空間和審美情趣。一節課下來,評課人說好,學生也津津樂道,但學生學到了什么?結果不得而知。就連授課教師本人,你問問他平時是這樣上課的嗎?答案大家心知肚明。希望大家具有“回歸”之心。
三、變“扼殺”為“捧殺”
在師道尊嚴盛行的時代,老師對學生無情的冷嘲熱諷是極為常見的。可現今,許多老師為了體現新理念,對學生無原則地遷就、表揚已成為一種法則。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不敢表態,學生所答問題明顯不對,教師也不敢說“錯”。“你讀得真棒!”“你真聰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將來一定了不得!”之類的話在課堂上不絕于耳,這類話明顯含有“假大空”的意味,老師恐怕自己有時都會“汗毛直豎”。學生聽得多了,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反而會產生厭惡感,覺得這是老師對學生溫柔的嘲諷,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現今提倡的高效課堂,容量大,學得多,學習過程體驗好,收獲多……提倡合作學習的前提是“獨立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必須給予充足時間;內容必須科學選擇,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或需要合作學習;匯報時盡量采用小組成員輪流發言或采取激勵措施,鼓勵潛能生發言……
其間強調最重要的一點,學生匯報結束后,教師要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一定要對活動時產生的多元答案進行評說,正確處理“答案多元化”和“答案優化”的關系;一定要對活動時產生的“多元解讀”進行引導、評判,對那些誤讀、曲讀要理直氣壯地給予否定,對那些因年齡原因的淺讀要給予提升,對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應給予闡述,應給予精神引領。
我認為,在評價過程中,要肯定成績,還要指出問題。要點評外在的表現形式,更要點評對問題理解的深度與正確性。要點評個人能力,還要從“會聽,敢說,善讀,能寫,樂演”幾方面點評合作能力與形式。
總之,課程改革是個系統工程,需要業內人士不斷地探索,絕不能片面理解課改理念,走出“怪圈”迫在眉睫,不然只能造成后患無窮阻礙教育的發展。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