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尋找美的蹤跡》是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的第二課。在課改前的美術教育中,我們過多地追求技能和技巧,把教學重點放在知識和技藝上,使美術活動中“術”多“美”少,甚至有“術”無“美”。其實孩子們的審美眼光、心理狀態、想象力、創造力的提高遠遠要比技法的提高重要很多。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運用各種技法,通過回憶畫、創作畫、寫生畫、臨摹畫為手段間接地去實現審美這個目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教育應當以審美、表現美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這一課明確地提出了用眼睛去尋找美、發現美、探索美、向往美、表現美、創造美。這一課將“美”真正地還給了孩子們。
一、設計生動優美的畫面,讓學生尋找美、發現美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如果你直接問學生:“生活中哪些東西或景物挺美的?”學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傍晚的落日和晚霞挺美,藍天、白云挺美,夜晚的星空挺美……”程式化的美感,孩子根本就說不出怎么個“美”法,他們的審美太模式化、太大眾化、太單一化,孩子們缺少了自己獨特的發現和對細節的分析,感受很茫然,沒有分析意識,這就會缺少很多的想象和聯想,會影響他們的創造力,無法調動大腦中更多的潛意識。
如何讓孩子們學會發現美的方法?如何激活他們生活中美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藝術性、直觀性、多樣性的特點,設計生動優美的畫面,讓學生感受美,去發現細節,感受自己獨特的審美。一組“花開的聲音”短片,一朵、兩朵、三朵……千朵;一片、兩片、三片……千片,花開花放,在每一個花開的瞬間,那么美的悸動,那么深的情感,一花一世界,孩子們領會到了生命綻放時的心動。三組不同角度拍攝的長城圖片讓學生發現了遠近不同產生的不同美感。近景的長城,孩子們發現了樓梯漸變的美感;與遠景的長城對比中,孩子們發現了近景的長城能看到細節之美,堅硬牢固的石磚;而遠景的長城細而蜿蜒、曲曲彎彎,加上青山的映襯顯得秀美,還有無限延伸的美感……風格各異的圖片讓學生尋找到了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朦朧和清晰、虛與實都能產生不同的美。孩子們的表現從茫然的無從表達到了踴躍回答……
二、學生主體參與感受,激發他們探索美、向往美的情趣
學生的學習是具有主動性的,我們所教的東西能引起他們的興趣,符合孩子們的需求,他們才樂于接受,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審美發展。所以圖片遠遠不能滿足孩子探索美的激情,怎么辦?平日里我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有著什么不一樣的美?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收集到的樹葉、羽毛、石頭、貝殼……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原來平凡的事物里有另一個神秘的世界:木紋年輪中,有水渦、沙漠、梯田;在一個草根的肌理中,看到了閃電、血管……
我在小結中說,正如大家發現的肌理中蘊藏著這么多的美,所以美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窗明幾凈是一種整潔的美;落英紛飛,是一種絢爛的美;落落大方,是一種自信的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短短十個字,道盡了那天地自然之氣孕育出的渾然天成的美。每天早晨,當我們感受到第一縷陽光,迎著第一縷和風,聽著第一聲鳥鳴去上學時,我們會看到清潔工忙碌的身影,這是奉獻之美……
三、激發學生的藝術情感,讓他們用心靈去表現美、創造美
學生是美的體驗者、欣賞者,更是美的創造者。經過了一系列美的感受,我請學生用優美的文字將美的感受表達出來,孩子們的表現令我驚訝:“走在上學的路上,我聞到春天的味道,原來是小草發芽了,嫩黃嫩黃的。”“門源的油菜花開了,金燦燦的油菜花啊讓人充滿了遐想,我的心情舒暢極了。”“傍晚的海邊,微波粼粼的海水、金色的夕陽,藍天、夕陽、海水融合在一起,啊!大自然居然如此美麗!”我的激動無以言表……我忽然覺得,孩子們也不是缺少發現的眼睛,而是缺少引導和發掘。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而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所以,美術的魅力不僅在于美術本身的渲染,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它能給人們帶來一個遐想無比的想象空間。學生真正理解感受到“美”后,他們會快樂地在學習中展開豐富、自由、美妙的聯想,自覺地進行美術的第二創作,當孩子們將美的感受用畫和攝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我震驚了,原來孩子真的是美的創造者。
這一課給了我太多的驚喜、太多的感觸,教師必須要轉變觀念,利用各種先進教學媒介,大膽地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思考,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審美能力。但是我們的美術課堂只是孩子們接受“美”的起點,學校美育教育也只是一個很小的審美環境,所以要教會孩子們接觸美、感受美、理解美、體驗美的方法,孩子們才會愿意去課外接受“美”,那才是“美”的真正開始!
美,就在我們身邊;美,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觀察、留意、尋找、表現,就會發現美。此生,讓我帶著我的孩子們一起去尋找美的蹤跡吧!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