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西方的頻繁交流互動過程中,其課堂教學方面的差異也越來越突出。本文試圖從文化、歷史的視角來研究課堂教學,中西方課堂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教育的理念和教學方法上,而教育的本質并沒有差別。
【關鍵詞】中西方 ?課堂教育 ?差異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12-02
1.引言
當我們談到課堂辯論(Class Debate),往往很難聯想到中國的傳統課堂。雖然近些年來隨著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翻轉課堂”已經在高等教育課堂中得到提倡與開展,而中國對于以“辯論”為形式的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并不高,普遍見到的只有課余的、以比賽作為形式的、或具有學生或社團自發性質的辯論活動。而“課堂辯論”在西方教學模式中的靈活運用與中國較為傳統的授課形式形成對比。本文從跨文化的角度淺析由“課堂辯論”以小見大,分析中西課堂教學的差異。
2.課堂辯論的中西方差異
2.1 課堂交互模式差異
西方的教學模式中,特別注重“辯論”這一環節。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演講展示(presentation)、即興秀和角色扮演(show & roll play)、以及話題辯論(topic debate & discussion),是西方課堂高等課堂及高校教學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還包括晨間討論會(morning meeting)、即興發言(free talk)等等在基礎教育中經常采用的教育方式。在這種鼓勵個人表達的情況下,鼓勵思考、勇于表現被不斷提倡,良性循環,形成活潑的教育氛圍。
而中國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采用了訓導式教學,即由教師主講并引導課堂。從學齡前教育開始,老師就已經開始進行訓導教育,即:這是什么,這能干什么;你不能這樣做、你應該做什么。教育目的與結果都是正確的,唯獨缺少質疑的過程,即:我為什么不能這樣做?久而久之,學齡前兒童產生懶于思考成為慣性行為。凡事都有自己堅強的“后盾”,即使做錯了事,也有理由開脫:爸媽沒教我,老師沒教我,我不會,理所當然。
訓導式教育下,學生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定勢,出現了疲于思考、難于創新的現象。就是現在常說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知識的說教式灌輸和權威的不可挑戰定勢,久而久之一定會造成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進取型缺欠。
2.2中國課堂的“經驗教育”
中國訓導式教育歷時已久,即書院教育。老師傳授,學生聽講,形成由上至下的傳授模式;魯迅先生曾描述背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戒尺打手板等學生學習的畫面。以尊師重道為指導的中國教育思想,容易使得學生服從老師,進而不易質疑、不易創新;中國傳統教育的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分數導向型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這一點一直沿用在現代的課堂教育中。
在單方傳授的訓導模式下,中國教育注重“經驗之談”。老師將已有經驗進行歸納總結,直接傳授給學生。這種總結經驗的教育方式能夠節約時間、實現傳授知識的效率,也便于擴大知識普及范圍。
2.3英國課堂的“實踐教育”
西方課堂上,老師慣于采用引導式教學,學生采用辯論式學習。雙方共同強調個人觀點的表達,收集支撐論據,利用邏輯思維,經過實際思考或實驗等證明個人觀點的準確與否。“只要說的有理有據即可。”(Everything is okay with evidence.)這種“引導-辯論”或“引導-實踐”的模式能雙向傳遞信息,并保留了教育中的思考過程,有利于發展個人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說,西方的辯論課是學生為自己的觀點辯論,是主動的學習、有序探討、科學研究的過程。
同時,這種“引導-辯論”或“引導-實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弊端,即由于學生討論耗時多、觀點龐雜,或學生思考速度不同等等,容易導致教學進度緩慢的問題。
3.學習的使命
3.1西方文明的創新
一個學者的使命是創造新的理論,而要創造新的理論,就需要找出別人的不足,進而發展新的理論。要找出別人的不足,首先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敢于質疑、無懼權威。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提出的質疑會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提出質疑,就要去尋找論據以論證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并改過自己的錯誤,便成為了一個深刻的、主動的自我教育。如果你真的發現你的質疑確實成立,而且別人也肯定了你的質疑,那么便是有理有據、自圓其說。相比較下,思考過程的分量,便遠遠大于質疑結果的對與錯。
課堂辯論、學術質疑與實證求解形成了西方眾多的哲學流派和學術分科,極其類似中國春秋諸國時代,眾多思想百花齊放但無法統一、信仰林立、政體無法集權,戰亂紛起。但也正是這種不受拘束的質疑和創新思想,自工業革命以來,就爆發出蓬勃的生機,以科學技術創新為使命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大發展。
3.2中國教育的傳承
學術理論對于東方漫長的皇權歷史而言是無足輕重的,生存術和權術比學術思想、實驗論證、邏輯推理更重要。皇權至上的朝代,教書以上古先賢教化和帝王訓典為內容,老師以簡單記憶和技能反復訓練為主,弱化學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質疑和創新被忽視,質疑權威顯得難以實現。
一個延續數千年的教育體系一定有其存在的原因,被動的灌輸式教育體系,確保了東方這個世界最龐大帝國的政體穩定、運轉效率和歷法嚴明,所創造的文明進程曾遙遙領先于西方。但墨守成規,缺乏獨立思考、不敢質疑,創新能力差也導致了中國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在數學、經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學科方面都乏善可陳。
4.中西方課堂教育差異
4.1分數與能力
從中西方“課堂辯論”的教育差異中我們發現,從教育本身來看,西方的教學過程中,一部分的精力放在學習成績上,另外精力的通過辯論、小組討論、個人演講等多種形式,用于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例如學生的組織和領導才能、口才與溝通、運動與音樂等等。成績無疑也是西方教育中重要的評判標準之一,但有獨立思考能力、有新穎的觀點見解、有突出的優長等等,同樣是優秀學生的考核標準。
同樣地,這種教育與考核方式也存在弊端,主觀評判存在有失公正之嫌,同時對學生的培養也容易出現個人享樂主義、學習自律性不強等問題,這是中西方教育在評價學生方面所存在的差異。
分數在中國教育中被看得很重要,學習成績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精力,而個人素質、綜合才能的培養往往容易被忽略,有時甚至不被列入考核標準。在普遍情況下,中國的一名優秀的學生的標準,就是成績優異、科目均衡。這是指,學生一門學科分數高還并不足夠,應當科目均衡、不偏科才是一名出色的學生。中國教育下的學生常常理論知識過硬,解答考試題目的難度、準確率、效率也一般比西方國家高很多,中國學生因優異的成績常常被認為是“小天才”。但類似辯論、演講等個人能力展現環節時常被忽視,導致個人思考、創新能力常有不足。
4.2家庭教育差異
從中西方“課堂辯論”的教育差異中,我們發現,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西方教育文化各有其鮮明的特色、獨特的體系,中國和西方國家教育的側重可簡單歸結為:家庭教育影響、學校教育影響、社會環境影響。其中,來自家庭父母、長輩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十分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使孩子得到優秀家庭氛圍的浸染,利于孩子建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世界觀。家庭教育觀念的不同也體現出中西方的巨大差異。
4.2.1 性格教育的差異
從中西方“課堂辯論”的教育差異中可看出,在西方,家庭教育旨在提升孩子獨立能力,盡可能提供讓孩子自由發展的機會,鍛煉其自主能力以適應多種多樣的環境。鼓勵孩子參與動手制作,幫家人分擔家務,和父母修理花園,鼓勵青少年做點兼職,體驗參與社會生活。潛移默化地鼓勵其自食其力,學會承擔一定的家庭、社會責任,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意識。
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高要求、高期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往往照顧孩子的全部生活,洗衣、做飯、清掃、理財等等,學習成為留給孩子的唯一任務。孩子的自主意識、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等容易被家長忽略。家庭教育以培養孩子成才為目標,父母承擔了孩子的未來規劃。在這種教育環境中,孩子“成才”路上遇到的風險相對較少,在父母的規劃下,成長過程也能相對平穩、順利。
4.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差異
從中西方“課堂辯論”的教育差異中,我們發現,西方的家庭教育把孩子的心理健康看得十分重要。正如“快樂教育”在西方的開展,家長不僅僅是孩子的監護人,更扮演著孩子成長路上心靈的引路人、孩子的大朋友。
在中國,相比較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心理需求經常是被家長忽視的一個方面,在對堅定的意志、健康的性格、優良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上存在不足。孩子被家長人為地隔絕在較為封閉的圈子內,以至于社會體驗過少,獨自面對坎坷時抗壓能力相對不足。好在近些年來,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已逐漸形成趨勢,應當能在未來的教育中有所發展。
4.2.3 人格教育的差異
從中西方“課堂辯論”的教育差異中,我們發現,西方家長注重培養孩子形成較好的生活習慣、言行舉止。學會樹立自信、懂得尊重他人、學會傾聽與理解等等,成為西方家長較為關注的教育點。
中國的人格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與孩子年齡不相符的問題,例如讓幼兒園的孩子理解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等,而例如尊重他人、平等待人、遵守契約等本應是幼兒期間就應當逐漸學習、培養的品格習慣卻往往在教育中被忽略。
5.中西方教育差異探源
中國與西方教育差異性的根源在于各地域民族數千年以來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政治體制、種族戰爭等因素導致的民族文化傳統心理差異。從中西方教育文化傳統的角度分析, 教育理論和教育方式與人類文明發展的特定歷史階段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
5.1中國教育源于有教無類
探索中國早期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能夠發現中國教育學在源頭上不僅與現代的西方教育理念幾乎無本質差別,從時間上和實踐上都更早其千年。2500年前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就有門下弟子三千,分列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其中,德行為最高科,言語次之,政事又次之,文學(即知識)在最末。孔子鼓勵“因材施教”,對學生提出的同一個問題,從來沒有給過統一的答案,反而啟發、鼓勵弟子們獨立思考,自己尋找答案,這樣的師生問答、辯論在《論語》中比比皆是。中國唐代思想家韓愈(公元768-824)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明確指出學習應以“傳道”為第一要務,“授業”第二、“解惑”第三。韓愈在其《原道》中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說的道就是通過學習提高個人修養:正心,修身,品格高尚。這與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查爾斯·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的演講何其相似。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大學的工作》理查德·萊文)
5.2西方教育也曾填鴨灌輸
誘導式教學法雖然源自蘇格拉底,但在二戰之前,包括歐洲的牧師學校、哈佛大學都一直在采用填鴨式教育。要求所有學生死記硬背、強調統一答案、標準試卷和按分排名。而中國即使科舉制度下,試題也都是讓考生自由發揮,依考生答卷的內涵、博學、文筆不同分出名次而不是打分。在我們引進西方標準化應試教育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這種填鴨式教育引發了1834年哈佛大學持續一周的學生騷亂和全年級的學生被開除。在社會各界的批評下,在將近200年里,西方教育家們逐步調整了以分數定終身的升學錄取模式,轉變為現在的綜合能力評價、面試官評測相結合,教學也轉變為引導式的開放模式。這種在課堂上師生平等、共同質疑、互相辯駁求證的教育模式,突出了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個人品質的教育,激發了學生大膽創新的思想和實際動手實驗的能力。
5.3教育差異的吸收彌補
東方教育注重集體主義,弱化個人特殊性;西方教育注重人格塑造、強化個體至上,這種差異已經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也體現在國家政治、社會經濟和人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孰是孰非并無高下之分,而是著眼于評判者所處的位置,對學生來說最好的教育是自由、個性獨立、興趣得到最大滿足;對社會來說最好的教育是人人知書達理、人人勞有所得、知善惡、守誠信、老有所養;對國家來說最好的教育是法紀嚴明、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拱衛家園。
當今時代,我們現有的教育方式確實有很大不足,這即需要我們理智引入西方優秀的教育思想和開放式教學模式,結合我國具體國情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需要我們重新學習、繼承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和精髓,重新為我們所用。在教育實踐中,摒棄有違中華傳統文化的極端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加強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在霸權主義尚存、民粹主義抬頭的今天,這些品質尤為重要。
幸運的是,現在國內很多學校的課堂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很多已經習以為常,小小課堂上的辯論和研討正在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和創造力。
6.結語
中西方的課堂教育現狀確實存在較大的差異,但這種差異本身是客觀的,每種現存的教育模式都曾在特定歷史時期發揮了教育的最大功能,塑造了一個時代的文明也塑造了那個時代的人群。好的教育旨在推動該教育方式所存在國家的強盛和文明進步,好的教育本質沒有差別。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
[2]劉文光.辯論式教學溯源及特點探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8(1):125.
[3]鄭永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于千惠(1996.5-),女,漢族,吉林省長春人,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