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櫻平
【摘要】審美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有利于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審美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立德樹人,具有極強的育人價值。本文在厘清審美教育中立德樹人目標具體表現形式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美育的育德作用,并進一步了解美育對學生思想認識與道德養成的重要影響,探尋發揮審美教育育人價值的有效路徑,即轉變學生的認知、不斷拓展美育的內涵、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加大社會宣傳力度以及強調教師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學校 ?審美教育 ?育人價值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34-01
引言
學校的審美教育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許多政策文件中均有所體現,這也說明黨與國家十分重視學校審美教育的育人價值,并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品德素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同時也為學校教育指明了育人方向。學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全面發展的人一定是具備審美能力的人。美育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價值。因此,如何將美育的育人價值充分發揮出來是本文所要探究的核心問題。
1.審美教育中的“立德樹人”
審美教育也被稱為美育,它包含審美情感,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學校美育中的“立德樹人”具體可以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依托“美”形成理性的道德觀念。理性的觀念源于感性的體驗,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審美情感,形成理性觀念,需借助有形的、可體驗的物質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美的情感體驗,產生美的感受,并將理性融入于情感中;第二,用“美”激發道德情感。以美怡情、以情感人是審美教育的典型特征,與其它教育有著顯著的區別。審美離不開情感,只有具有情感的人才能具備欣賞美的能力,由此帶給人一種愉快的感受,被稱為“審美快感”。這種審美快感不僅是人欣賞美好景色而獲得的體驗,還包含可以滿足人的社會需求的高級情感,如道德感和榮辱感等;第三,用“美”塑造人的良好品德。學生通過欣賞美的事物可以洗滌心靈,美的事物包括自然風景與社會事件。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道德修養;第四,用“美”指導實踐與生活。“立德”是“樹人”的基石,人只有具備良好的德行,才能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具有美感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而這種調控能力源于學生內心形成的約束力,這比道德與法律的約束更為有力,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并使學生能動地管理自我,形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
2.發揮學校審美教育育人價值的路徑
2.1轉變學生對審美教育的認知
審美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方式。目前,在立德樹人目標的引領下,審美教育又具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它不再是智育的附屬品,并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學校審美教育應逐漸轉變學生對美育的固化認知,使學生意識到美育具有的重要價值。美育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學生通過參與相關活動或學習某些課程可以逐漸提高發現美的能力,學會欣賞美、體驗美、感受美,并能夠將美轉化為自我意識與思想觀念,不斷完善自我人格。此外,美育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腦科學研究成果已表明,人右腦的開發有助于提升人的智力水平,而美育對于右腦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育有助于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2.2擴展審美教育內涵
審美教育不僅包含藝術層面的審美,還包括學生對工藝、生活以及自然所產生的美感。審美教育不是狹義的審美,而應從廣義上探究審美教育的內涵。工藝審美在于實現人與事物的完美融合,由此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因此,在學校審美教育中既要注重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又要注重事物的實用性。生活審美是學生對自身親身經歷的事件或所處的環境的感受,是學生從中獲得的積極情感體驗,即滿足感與愉快感,也是學生對事件或生活環境的積極肯定,從而產生精神層面的愉快感知。自然審美是學生通過觀察美好的自然事物,獲得的美好體驗,并產生美的情感以及心靈深處的共鳴,具體是指學生對大自然的體驗,對祖國山水的熱愛。鄉土教材對拓展審美教育內涵有著積極的作用,為此,相關部門應積極開發鄉土教材,帶領學生真實地感受與體驗工藝美、生活美以及自然美。
2.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學生在校園生活時間較長,校園文化也會對學生的審美產生重要影響。美好的校園環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而這種校園文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了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學生應積極學習美育的相關知識,了解美的理論以及其具有的特點,形成良好的審美心理,學會欣賞美、感知美及體驗美。此外,學校也應為學生舉辦各種有關美的活動或比賽,既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美,也要讓學生發現人文美。還要大力營造美的氛圍,使學生在美好的環境中發現美,在校園生活中踐行美。學生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自身的審美能力自然會得到不斷地提升,并能在發現美與感受美的基礎上創造美,提升自身的審美修養。
2.4 加大社會宣傳力度
社會宣傳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美育的育人價值,而且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也需要社會人士與眾多媒體的廣泛宣傳與大力支持。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處于社會生活中的個體,必然會受到社會觀念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社會媒體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之一,社會媒體對美育內容的宣傳可以轉變學生的固化認知,讓學生深刻領會到審美能力對自我發展的重要作用。社會媒體還可以利用網絡傳播相關美育知識,并將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以“美”凈化網絡空間。此外,學校也應積極與社會相關機構進行合作,共同開展美育課程或組織美育活動,邀請具有美感的社會人士參與其中,讓學生進一步接觸與感受具有美感的人,并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的美感。
2.5強調教師的示范作用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而實施美育更需要教師發揮示范作用。美育與其它教育不同,它需要讓學生身處耳濡目染的環境。教師是組織教育教學的主體,在教導學生的同時,自身也應具備美的素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審美能力。尤其在組織與審美教育有關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應仔細研讀教學大綱或教學標準,緊緊依據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完成教學設計,還要牢牢把握學生的審美規律以及他們的審美心理特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形成獨特的教學方法,提高美育的教學成效。此外,教師還應加強美育理論的學習,鞏固自身的知識基礎,以美的行為舉止教導學生,并在師生平等交往中將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對人文美有更深的了解。
3.結論
綜上所述,審美教育或美育是促使學生形成高尚品德的有效途徑,有著其它教育無可替代的育人價值。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學校應充分認識并注重美育的育德作用,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此外,還應逐漸加大社會對美育內容的宣傳力度,加強校園美育文化建設,為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
參考文獻:
[1]高偉.以審美為核心的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研究[J].音樂創作,2018(05):158-159.
[2]孟素平.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8(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