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樂
【摘要】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衍生出了新的人際交往方式——網絡交往,它在不斷地改變著傳統的社會交往方式。作為新媒體的使用主體——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人際交往中具有“身體缺場”和“匿名性”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困擾。本文主要從新媒體發展的角度和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分析大學人際信任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給予一定的解決對策,進而加強新媒體下大學生人際信任交往素養。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交往 ?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信任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174-02
隨著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快速發展,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虛擬”交流也愈來愈成為大學生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層面,其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呈現出廣泛性和復雜性。新媒體在促進大學生便捷交往的同時,也暴露出它的虛擬性、隱蔽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人際交往能力,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影響,對解決大學生人際信任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信任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媒體”與“人際信任”概念界定
(一)新媒體的概念界定
“新媒體”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高爾德馬克發表了一份關于電子錄像(EVR)商品的計劃書,他在計劃書中將“電子錄像”稱New Media”,“新媒體”概念由此誕生。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一詞也成為國內業界和學界關注的高頻新詞匯。對于新媒體概念的界定,至今沒有統一認識,目前,國內外關于新媒體的定義比較有影響力的闡述:“新媒體是所有人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字復合信息的傳播介質。”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則認為:“新媒體主要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它除具有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功能外,還具有交互、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從不同學者對新媒體的定義來看,“新媒體”并非是一個不成不變的概念。首先,“新媒體”是一個時間性概念。它作為一種工具,其物質形態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進行著演變。在與“舊媒體”的對照中所產生的時間性、歷史性概念、。其次,“新媒體”一個技術性概念。它是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興科技產生的,通過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主要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所有新的傳播手段或傳播形式的總稱。
(二)“人際信任”的界定
信任在社會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人與人之間友好交往的橋梁,特別對于大學生來說,更顯示出其重要性。對人際信任的概念,不同的學者主要從社會層面、人際關系層面、個人層面角度對信任問題進行了研究。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從社會層面角度對信任問題做出了專門的論述。他認為,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波蘭社會學家彼得·什托姆普卡在其著作《信任》一書中把信任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進行研究,并論述到沒有信任,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當今充滿偶然性、不確定性及全球化條件下,信任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中心問題。美國心理學家Deutch(多依奇),從人際關系的層面得出:信任其實是對情境的一種反應,它是由情境刺激決定的個體心理和個人行為,信任雙方的信任程度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在個人層面中,國外對人際信任的觀點主要是:把信任看作是存在于個體內部的性格特質或信念;有一定的冒險性的額,對他人言行、動機和人格的信任。目前國內對人際信任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人際信任是指在人際交往中,雙方的一種義務性或者責任性的保障感;人際信任是人際交往在不確定的條件下,一種心理期待行為。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信任產生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信任產生的積極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世界愈來愈成為大學生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層面,他們利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進行的人際交往越來越呈現出廣泛性和復雜性。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信任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更廣泛、更快捷的人際交往;新媒體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和頻繁,大學生利用各種新媒體設備拓寬了接觸社會的范圍,不僅增長了知識和見聞,也增強了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媒體增進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平等意識。在“虛擬”的網絡中,大學生的自卑、怯懦心理一掃而光,新媒體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平等、自由發泄內心感情的平臺,同時,也使得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擁有“特權”失去了優越感,進而強化了他們平等意識,認識到互相尊重是人際交往的前提和基礎。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信任產生的消極影響
從馬哲的角度出發,任何事物都具有辯證統一的兩面性,新媒體也不例外,它在給大學生人際交往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對他們的人際信任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表現在:一方面,動搖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對民族觀念的“沖擊”;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交流是沒有國界的,一些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與“人權”的旗號,利用互聯網大肆宣揚、推銷其政治觀點和價值觀念,難免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另一方面,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新媒體環境下交往的大學生,很難主導信息的自由,容易導致現實人際關系道德的失范,甚至會影響到大學生正常交往方式。例如:常見的校園“低頭一族”,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利用手機,QQ、微信、微博等移動終端進行“刷屏”,長時間沉浸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內,一定程度上會造成現實人際交往的障礙,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信任。
三、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人際信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的交往是一種身體不在場的交往,也是一種身體缺場的交往。在傳統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大學生可以通過現實環境下的地域、血緣關系來界定不同的人際關系,他們可以面對面交流,可以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對方肉體和精神的現實存在,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主要是通過網絡支持之下多種終端來完成的。他們無法用感覺器官去感知對方是否存在,只能通過數字、符號等與對方交流。
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求新、求異心態,往往容易造成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輕信行為,甚至在長期的交往后才發現自己被不法之徒所欺騙,以至于在以后的人際交往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最終導致人際信任的缺失。他們不僅沒有在社會的大環境下經歷過風雨的洗禮,而且在新媒體環境下,他們更喜歡追逐潮流、接觸最新、最前衛的事物等,這些盲目或沖動行為,一旦被新媒體“線上”所利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動搖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與理想信念,甚至會造成嚴重的“人際沖突”事件。最終,基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信任,便不言而喻了。
四、新媒體視域下增強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策
(一)新媒體發展的角度:強化新媒體的責任意識,建立信任平臺
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身體缺場”現象,造成的信任危機,我們可以從新媒體發展的角度提出相關對策,解決大學生人際信任問題;新媒體在向用戶提供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時候,傳播的信息具有開放性、虛假性、容量的無限性扥特征,因此,強化新媒體的責任意識,建立信任平臺就顯得異常重要;大學生在聊天交流時,主要利用的新媒體工具有QQ、MSN、微信等,這些交流工具或網站,如果長期缺乏監管,就會產生大量的虛假和有害信息,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針對此狀況,網絡和新媒體的監管部門應在新媒體工具上適當安裝過濾和檢測的工具,為大學生和大眾網民提供一個健康、誠信的網絡交流環境。對新媒體的監管,有必要從源頭上做起,將監管延伸到軟件和服務商那里,徹底杜絕不誠信和違法行為。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證。
(二)大學生自身角度:自律原則
對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信任問題的解決,不僅要從社會層面上采取法律控制、行政控制、技術控制等剛性手段,而且還要從個人層面來解決,即自律原則,具體體現在道德約束、自我管控等手段,以此樹立正確的人際信任“軟實力”。尤其在以“身體不在場”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環境下,必須提升使用主體——大學生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同時也要利用學校教育的手段,開設相應的新媒體教育課程;其次,要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他們正確使用不同的新媒體工具,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交流障礙:如自卑、人際關系不好、情緒抑郁低落、焦慮癥等,都可以利用新媒體教學來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最后,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去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充分發揮家庭在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協助作用。總之,要實現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具備高素質的人際交往和人際信任能力,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主動性,發揮自律原則,利用軟、硬,內、外結合的管調模式,提高大學生新媒體下人際信任交往素養。
參考文獻:
[1]宮承波. 新媒體概論 第二版[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9.
[2]景東, 蘇寶華. 新媒體定義新論[J].新聞界, 2008(3):57-59.
[3]劉斌.“信任問題”研究述評[J].理論前沿, 2004(4):46-47.
[4]何仕.大學生網絡人際關系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9(2):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