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華,岳 躍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一項重大戰略,即《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稱《綱要》),為貫徹落實這一《綱要》,北京、天津、河北將持續協同發展,有序的推進這一重大的國家級戰略。其主要目的在于逐漸緩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空間及產業結構。農產品方面,北京需要將農產品批發功能、物流功能進行疏解,而河北需要承接北京的商貿物流功能,這要求北京與河北進行深度合作。如何讓河北既承擔北京的相關功能,又為其商貿物流的轉型升級提供支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從研究現狀看,國外學者針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已經有多年的歷史,對于農產品流通、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有一定的結論,法律方面也逐漸趨于完善。國內學者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農產品的供應鏈配送問題、解決某個企業的配送網絡問題及優化等方面。綜上所述,國內外缺乏針對我國京津冀一體化下的北京市農產品配送問題的研究,此方面仍然處于空白階段。因此本文在京津冀協同的大背景下,分析北京市農產品流通存在的諸多問題,以供應鏈、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應用創新為基點,提出新的北京農產品配送模式,以此實現農產品物流的產業集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支撐京津冀金融和產業協同的創新發展。
農產品種類繁多,主要分為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生產業幾大類產品,本文選取京津冀地區最常見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供銷模式、“農超對接”供銷模式進行分析。
(1)模式分析。北京市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是以批發市場為主要銷售方法。通過對新發地的調研,其主要的流通模式一般為農戶或農產品合作社等利用自己的車輛進行運輸工作,從始發地出發去采購相應的蔬菜,采購地包括河北、山東等地,第二天早上運到批發市場等地卸貨完成運輸,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供銷模式
(2)優勢及存在問題
①優勢。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主的供銷模式的優勢主要在于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最真實的購物體驗,并且適合不同年齡的消費群體。另外,消費者所購買的農產品能夠以最快速度拿到手并且發揮其最大價值,同時,在消費者購買農產品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其他的輔助消費,這對于提升農貿市場的盈利水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存在問題。由于參與者眾多,導致流通環節中的損耗較高且物流較緩慢。本文以四個基本點來分析此主要問題,分別是服務、成本、效率、質量,把傳統的供銷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用魚骨圖做了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供銷模式劣勢分析
(1)模式分析。目前,北京市的另一農產品供給鏈模式為“農超對接”,此模式是農戶或者農產品合作社直接與超市聯系,向超市等零售商直接供貨,是一種已經存在的新型流通方式,具體包括三種流通模式。
首先是“農產品合作社+超市”的模式,主要由超市派出的全國直采團隊直接去外地的農產品合作社進行采購,通過在門店中設立的農超對接商品的特殊區域進行接收然后銷售,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圖3“農產品合作社+超市”模式
第二種則是“農戶+中介公司+超市”的模式,此模式是由中介公司負責采購所需貨品并且進行配送,在個別情況下會根據貨源地和超市的具體情況而采用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具體流程如圖4所示。

圖4“農戶+中介公司+超市”模式
第三種是基于訂單式采購的農超對接方式,主要表現為“農戶+超市”和“生產基地+超市”,此模式與以往的“農戶種什么,超市采購什么”不同,是根據超市對產品的要求來進行采購的新方式,此模式的采購目的更加明確,對于質量的把控也更加嚴格。具體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基于訂單式采購的農超對接模式
(2)優勢及存在問題
①優勢。“農超對接”模式是對傳統的農貿市場供銷模式的一種創新,其壓縮了傳統供應鏈中的中間環節,由某企業為龍頭的超市進行統一的、集中的采購活動,這中間不僅節省了物流成本,而且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第三種基于訂單式采購的農超對接模式更是結合了信息技術等手段,使采購的目的更明確化。
②存在問題。本文仍然從四個基本點立足并進行分析,發現農超對接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服務基礎差、經營成本增加、種植和信息效率低以及相關的質量問題。“農超對接”供應鏈的現有劣勢用魚骨圖進行分析,如圖6所示。
(1)北京市蔬菜市場供求情況。這幾年,北京市土地短缺,蔬菜種植情況不好,加上蔬菜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北京市蔬菜的種植率在持續減少。目前北京市大多數蔬菜都來源于外市,而且溫室種植的比重正在增加。隨著農民的生活方式逐漸轉變,播種面積呈現自給率下降的趨勢。為了更清晰的了解北京的產銷情況,本文制作了如圖7的折線圖。
隨著人口的增加,蔬菜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加上外來蔬菜的不斷進京,更要求北京市蔬菜的配送達到新的高度,配送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好和質量高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進行農產品配送的必然要求。
(2)天津市蔬菜市場供求情況。由于國家統計局關于天津市蔬菜產銷情況只有2006年至2012年的數據,因此把此時間段作為分析的重點時間段。2006-2012年,天津市的人均蔬菜產量一直持續增長。而人均出售量則呈現波動的趨勢,總體而言在蔬菜供銷層面上能夠滿足需求,如圖8所示。
雖然天津的蔬菜產量能夠基本滿足本市人民的需要,但是其產出的蔬菜仍具有季節性的影響,因此某些難以生產的農產品品種仍需要從外省調貨,依賴外省供應。
(3)河北省蔬菜市場供求情況。由于國家統計局關于河北省蔬菜產銷情況只有2006年至2012年的數據,因此把此時間段作為分析的重點時間段。河北省蔬菜人均產量呈現上升趨勢,而出售量則逐漸降低且稍有波動,如圖9所示。

圖6“農超對接”供應鏈的劣勢

圖7 2006-2015年北京市蔬菜產銷情況

圖8 2006-2012年天津市蔬菜交易產銷數據
根據趨勢分析得出,河北省本身的蔬菜產量在逐漸增多,但是需求卻呈現降低趨勢,因此將河北省的蔬菜外銷是解決本地蔬菜市場飽和問題的重要手段。
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的蔬菜流通有75%通過批發市場渠道,京津冀三地合作的模式從供應鏈上游來講,河北及周邊的農產品生產才會提供貨物給北京的配送中心,或者直接由北京的賣家運送蔬菜。從供應鏈下游來講,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者零售商向不同的配送中心進行訂貨,然后由各個配送中心前往不同的銷售點進行送貨,此模式為一個銷售點對應多個配送中心的模式。具體如圖10所示。

圖9 2006-2012年河北省蔬菜產銷情況

圖10 京津冀蔬菜市場配送合作模式
(1)京津冀地區“綠色通道”發展不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雖然以北京為中心的運輸網絡已經趨于成熟,但是農產品運輸方面還有所欠缺。大多數從京外進入的農產品運輸車輛需要排隊辦理進京證才可進京,這一繁雜的流程給運輸帶來了時間成本的增加。京內的車輛通行限制使得很多運輸的大型車輛都采用夜行為主、晝行為輔的方式進行運貨,而且由于運輸車輛的物流裝備不完善,配送效率、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都受到影響。為了保證時間和運輸路線的靈活性,很多運輸公司都采用面包車運輸的方法,而這導致批發市場周圍大面積擁堵,因此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及秩序混亂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京津冀地區農產品物流合作松散。從供應鏈的參與者角度來講,河北省內主要的參與者為農戶和合作社,對供應端的組織化和管理化程度較低。對于專門從事配送業務的企業,比如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面積較小,未按相關專業知識進行運作。對于使農產品流通主體有機結合的橋梁,即龍頭企業、合作社等還不夠規范統一。總體來說,京津冀地區農產品物流合作方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制度及農產品檢驗制度來保證合作的高效運作。
(3)京津冀地區農產品物流合作基礎差。由于京津冀三地的物流設施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農產品的運輸、存儲等方面都會產生一定的問題。同時,信息平臺的不完善導致農產品的供給需求無法快速共享。由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流通量大、經營不規范及賣家數量多的問題,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化程度低更是影響巨大。批發市場本應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中心,但是低水平的資源共享手段導致其無法發揮這一功能。同樣,由于信息化水平較低,批發市場也無法對各個農產品零售商提供價格指導,在價格上無法形成良性的變化趨勢。在批發市場中,各個農戶之間也無法實現合作,共享供應商信息。
(1)配送模式的制度創新。此模式的創新方向首先是配送模式的制度,主要是京津冀地區內車輛通行制度的創新。為了實現京津冀地區農產品的高效運輸,需要密切區域的聯系,打破區域界線。在政策與制度方面,允許從河北方向進京的車輛送貨,在車輛獲取進京證的方向上進行調整,例如在從河北統一發往北京的車輛裝上GPS,并且在北京公安交通管理局登記認證,統一配備進京證。此方式既解決了車輛的通行問題,又能為配送中心進行車輛的集中調度提供方便。
(2)發展共同配送。原有的配送模式大多為多配送中心對應單個銷售點,由于配送中心遠離河北,京津冀地區要發揮協同作用,并且在運輸中還會有一定的車輛通行要求,所以新配送模式可采用共同配送方式。具體表現為,位居河北的配送中心根據北京市內銷售點的訂單情況完成共同配送,主要為單一配送中心對應多個銷售點的模式,由于運輸路程遠,采用此種方式能夠做到車輛統一調度并且滿載率高,拼單且整車運輸,以此來降低成本。
(3)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由于創新出的配送模式為拉式供應鏈,主要由銷售點發送需求然后由河北省的配送中心進行農產品的反饋運輸,因此建立信息平臺尤為重要。在電商環境下,原有的信息平臺輻射面積較小,基本為本市的農產品的種植、運輸、價格等基本信息,創新的信息平臺是建立在京津冀范圍內的,銷售點及農產品合作社等都可以在上面注冊自己的信息,并發送農產品需求等,這些信息由配送中心統一匯總然后進行有效分配。同時,播種農產品、收割、加工等中間活動都能實現信息共享,使農產品能夠做到追根溯源。配送方面,物流信息也能通過平臺進行追蹤,實現農產品配送可視化。
(1)共同配送支撐模式創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天津、河北在農產品方面應當先進行資源整合,然后再進行交易。在運輸方面主要采取共同配送,主要思路為,首先針對河北及周邊農戶和農產品合作社的農產品形成分撥中心,并在河北省做集結,統一為河北省的配送中心進行商品供給;其次,各個北京的需求點利用信息平臺發送需求,由河北省的配送中心向北京各個銷售點實施共同配送。具體的流程如圖11所示。

圖11 北京市農產品配送模式的物流創新
(2)電子商務成為模式創新平臺。本文所研究的新的配送模式是由電子商務環境帶動的,信息流的走向也反映了此模式的創新點。由于此創新模式為拉式供應鏈,因此在信息的共享方面首先由北京各個零售商、批發市場及物流企業等發送農產品需求到信息平臺中,然后由配送中心進行資源的篩選及整合,反饋到河北及周邊城市的農戶或者合作社處進行農產品的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會有過程及檢驗的信息反饋,物流信息的反饋在運送活動中也會存在,具體的信息流如圖12所示。
此外,在信息流前端,農產品的檢驗信息也會在信息平臺中共享,因此保證良好的農產品品質是此供應鏈良好運作的基礎。由于貨源所提供的農產品都是根據需求而提供的,為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本模式應采取隨播種流程檢測的方法進行階段性檢測,而不是對最終的成品進行檢測。具體的農產品檢測流程如圖13所示。

圖12 北京市農產品配送模式的信息流創新

圖13 農產品檢測流程
與傳統的抽查檢驗成品的流程相比,此流程檢驗出的農產品不光減少了貨損率,并且在信息平臺中能夠及時的對農產品貨源進行反饋追蹤。
綜上所述,北京市農產品配送模式的創新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以共同配送為支撐和以電子商務為平臺的新型配送模式,同時滿足了二維創新的要求,即在配送中心遠離河北的前提下,北京市內的配送模式采用共同配送,同時還有車輛統一調度等制度創新。北京市農產品配送模式創新總體流程圖如圖14所示。

圖14 北京市農產品配送模式創新總體流程圖
本文從五個基本點來分析此模式的優勢,分別是服務、成本、效率、質量和京津冀地區合作,具體分析如下:
(1)降低成本:①推式供應鏈轉變為拉式供應鏈,減少物流環節,可以達到基本的供需平衡;②庫存減少,降低安全庫存,有效控制產品的損耗,同時降低了倉儲成本以及設備投資成本;③降低運輸成本,共同配送與整車運輸使得各處的農產品資源進行了整合并且形成了規模經濟。
(2)改善服務:①提高服務秩序,專業的配送中心避免了運輸等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從而提高了服務質量;②完善物流服務設施,配送中心的物流設施有統一的專業標準,從而提升了服務水平;③電子商務平臺更好地服務供應鏈中參與者,同時提供價格指導、資源共享、訂單支付等功能。
(3)提高效率:①提升信息傳播和信息把握程度,沒有時間上的延遲,因此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②提高人員效率,專業的采購員、質檢員、配送員參與一系列物流活動,從人員數量上減少了參與者,從而提升了工作人員的整體效率;③提升運輸效率,每條運輸線路都提前規劃并且實施共同配送,滿載率高。
(4)保證質量:①提高農產品質量,由配送中心收購的農產品質量經過層層檢測,并且可以進行定制化的包裝,在農產品外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保障,損耗也會在運送活動中降低;②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創新的配送模式在采購環節就會有明確的檢驗檢疫流程,使得成品農產品的檢測流程明確化、標準化,信息平臺所提供的信息追溯功能也能使農產品的監管實現全程透明化;③改善環境質量,創新的模式減少了北京很多的流動車輛,并且配送車輛規格較統一,從而緩解了交通壓力,為北京市減少碳排放量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5)促進京津冀地區合作:①完善了三地的“綠色通道”,從河北進入的車輛將利用技術手段被識別進京,這樣可以改善三地的運輸車輛進京長時間排隊、進京難的問題,既保證了農產品的配送質量,又規范了進京車輛,使“綠色通道”更加完善;②使三地合作緊密,創新的農產品配送模式把河北的農產品資源都做了集結,然后配送到北京的各個銷售點,使河北和北京的合作更加的緊密,也進一步落實了兩地的定位;③強化了三地合作基礎,創新的模式是建立在電子商務平臺上,以共同配送為基礎并且逐漸拓展的方式強化了三地的合作基礎,硬件條件趨于完備。
[1]趙燕.基于直采的“農超對接”流通模式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15):113-1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2012)[EB/OL].http://data.stats.gov.cn.
[3]汪元發.中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比較及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4,(11):73-75.
[4]葛俊,嚴奉憲,楊承霖.國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3,(5):48-51.
[5]薛楠,姜溪.基于”互聯網+”的京津冀一體化農產品智慧供應鏈構建[J].中國流通經濟,2015,(7):82-87.
[6]楊蕾.京津冀都市圈農產品物流系統優化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1.
[7]王青燕.論北京市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儲運,2015,(3):119-121.
[8]馬潔.構建低流通成本的北京農產品物流體系[J].產業經濟,2015,(12):122-123.
[9]吳婉晶.基于城鄉雙向流通的農超對接配送模式及優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6.
[10]王燕,魏國辰.北京特色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商貿流通,2009,(1):112-113.
[11]王娟.京津冀協同發展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6.
[12]M Xiang,J Yuan,Yu Jie.The Optimization of Routing Research on th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E-business Circumstance[J].Science&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