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英+李品
[摘要]旨在解決共性教學問題的傳統的教學培訓和研討不能完全解決教室內孤立的教學中教師產生的個性問題。互助協作教學以平等自愿為基礎,以共同提高和發展為目標,解決教師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細節性的、個性的問題。本文以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的互助協作教學實踐為例,闡述了其在教師自我提升中的價值和局限。
[關鍵詞]傳統培訓研討,互助協作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12-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0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教師互助協作的發展歷史
教師的提升與發展問題一直是每個國家的教育部門和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所重視的一個問題。1957年美國的教育學者D.C.Lortie指出:“傳統的教室就像裝雞蛋的木條箱一間隔著一間,很難促使教師跨出教室,與同僚交流,教師必須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個人主義、互不干涉的文化,既不利于組成教學群,又有害于教師專業地位的提升。”為了解決教師的閉塞和孤立的問,美國七十年代開始培訓進修成為教師提升與發展的主要方式,其主要模式是政府出資,教育部門和學校組織管理,教師進行大量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觀摩。當時被很多學者和權威人士所大力推崇并廣泛應用到學校教師的培養之上。但八十年代以后美國的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下滑,教師反饋很難把培訓所學內容有效地應用于課堂。美國當時的兩位教育學者Joyce和Showers通過調研和數據分析,對教師培訓的四個環節的有效性進行了對比,理論講解,實例展示、應用實踐、互助協作四種培訓方法的有效性依次遞增,兩位學者還進一步提出了peer coaching team的教師提升途徑,并廣泛應用于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并獲得了良好的反饋和效果。
二、教師互助協作的內涵及特點
教師互助協作是指教師同伴間在平等的基礎上,以自主自愿為原則,以共同發展為目標,通過共同研究制定方案,互相觀摩課程,提出反饋意見,實現教學技能的提升,達到改善教學的目的。教師互助協作與傳統的教學培訓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培訓是“自上而下”的一刀切的,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和情況的差異性和變化性,培訓也通常難以提供真實有效的實踐環節,教師難以全面有效地吸收,所學理論和技能難以被真正應用。互助協作與我國的教研小組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教研小組起源于建國初期對蘇聯的教育體制的模仿,教研小組也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由管理層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模式,推行統一的教材及課堂授課結構,即便也有“教研改革”,也是自上而下推行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能體現個體差異,不能滿足個體需求。教師的互助協作是“自下而上”的,教師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自發組合成互助組,其目的、過程和結果都具有個體性、針對性、應用性和效率性。
相比傳統的自上而下式的培訓和教研改革,教師的互助協作更具有自愿自發性。教師在教學第一線的實踐中不斷反思、發現教學問題,有大的宏觀思路問題,也有小的教學技巧問題,由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封閉性和孤獨性,教師很難得到外援性的支持和幫助,只能在錯誤中摸索成長。即便會有傳統的教師培訓和學科教研,往往也是只能解決一些共性問題而不能解決具體特殊教學環境中的特殊問題。在各種培訓研討學習的基礎上,老師仍有個體的學習改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種需求只能通過在相似教育教學環境中的同伴的互助合作學習,才會得到借鑒式啟發。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每一位教師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每一個教師都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學問題和教學提升需求,很多需求具有個體性和細節性,教師間的互助協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有著參與的主觀動機和愿望,教師的參與具有自愿性,不帶有行政強制性。
三、我校教師互助協作實踐分析
我校的公共英語教學教師的互助協作教學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逐步完善,提升了教師的英語專業水平和英語教學技能,從而提升了公共英語教學質量。
(一)我校的英語教師互助具備良好的條件
學院民主完善的管理體制。我院的辦學宗旨是“以學生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學院提倡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提升教學質量。學院為教師的互助協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支撐,對協作成果予以獎勵,納入教師考核項,并予以物質和精神獎勵。學院領導鼓勵教師間的協作,并幫助積極協調跨校、跨專業、跨年級的教師合作,并給予制度、資金、技術全方位的支持。學院鼓勵教師協作的成果推廣應用,從教學設備、教學課程安排等方面予以支持。
開放創新的教學精神。我校的外語教學一直有著先進的教學理念的支撐,推行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該理念迥異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認為學生對新事物的認知是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理解和構建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過程中完成的。該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在鼓勵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從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自我完善和構建的同時,也鼓勵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探索,在教師的自我反思和教師同伴的互助協作中不斷改進、研發、應用、再改進新的教學方法。我院教師的年齡結構較為均衡,以沉穩干練的中年教師為骨干,以資歷豐厚的老教師為引領,以思維理念新穎、進取向上的青年教師為動力。可以實現教師間不同方式的互助協作,例如照鏡式互助(mirroring),合作式互助(collaborating),專家式互助(expert coaching)。有經驗的教師間可以采用照鏡式互助,通過觀察教師對課堂內容、課堂環節的客觀描述,教師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發現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資歷相近的教師間可采用合作式互助,共同制定目標,彼此觀摩,共同探討協商,提升教學技能。專家式互助中資深教師指導年輕教師,與年輕教師分享教育經驗和教育心得,引導年輕教師把握教學問題,捕捉教學靈感。
(二)我院教師互助合作的實踐
學院組織劃分合作組。首先由學院成立合作委員會,在每個學期初來協調跨校、跨專業、跨年級及邀請外籍教師參加等事宜,并了解教師需求間的不同需求,根據需求來劃分互助合作組,并監督合作組目標的制定,確保其與學院的發展目標和學生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合作委員會也制定了合作協議,經小組內成員共同協商確定合作負責人、合作目標、合作內容、合作時間、合作方式以合作及分工等。在合作委員會的組織下,我院成立了英語翻譯輔助手段研究小組、英語翻譯理論研究小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研究小組、學生課堂評分體系研究小組,公共英語考試輔導小組、國際化課程規劃小組、英語寫作講授研究小組、英語聽力授課研究小組、商務英語授課研究小組等等。
合作組負責人組織制定詳細合作計劃。在合作委員會組織下成立了合作小組并制定了總的合作目標之后,進入小組內的合作細節內容確定,包括合作目標、內容、形式、時間、地點、班級等。以學生課堂評分體系研究小組為例,合作目標為實現學生課堂表現評分的全面性、公平性、激發性。具體內容為學生課堂表現評分標準和方式。反饋方式為數據表格和日志描述,通過對學生發言意愿、次數、時間、內容等方面的數據統計和描述,形成全面的反饋資料。根據學生英語能力的不同選擇研究的年級、班級和具體的時間地點。全面系統的合作計劃是良好互助合作的開端。
課堂觀察。這一環節是計劃的執行環節,觀察教師進入被觀察教師的課堂,按照制定的合作計劃詳細準確記錄需要的信息。在這一環節中,觀察教師記錄數據的翔實準確會確保互助合作的質量和效率。
反饋總結。在觀察教師依據合作計劃記錄的詳細信息的基礎上,整理分析數據,為被觀察教師和觀察教師提雙方都供自我反思的真實數據和描述,并針對材料進行討論,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感受,拓寬彼此的教學思路,協商改進完善方案,總結此次教學觀摩,為下一次的課堂應用實踐做好計劃。
四、教師互助教學的前景展望
我院的教師互助教學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多年,雖略有成效,但也不盡完善。互助協作教學解決了教師很多個性的問題,提升了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改善了教學質量。教學互助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首先,互助協作教學中教師必須正視和處理好彼此間的合作競爭的對立統一關系。教師間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這有利于激發教師的不斷學習進取,發現和反思教學問題,改進提升,避免落伍和被淘汰。但如果不能正視和正確把握競爭關系,就會產生狹隘的封閉意識,在互助教學中不能傾囊相授,使互助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教師間產生隔閡,既不利于教師的個人水平提升和思想提升,也妨害教學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團隊水平和凝聚力。其次,教師互助協作教學還缺乏系統的體制依托,很多時候缺少學校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應用支持,導致很多研究問題只能停留在表面低水平的研究。
雖然教師互助教學有其局限性和不完善性,但作為教師自我提升的一種手段,有著很多獨特的優勢,可以與其它傳統的和新興的教師培育方式相結合,實現自我提升和教學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