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婷
[摘要]由于我國近代的音樂教育體制建立在西方模式之上,以“西方中心論”為基礎,因此,我國的音樂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課程設計、價值史觀都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人們更加關注多元文化音樂的發展,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發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是一個極具時代意義的課題。本文主要從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中探討本土化的困境并試圖走出這些困境。
[關鍵詞]全球化;本土化;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12-011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5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進入21世紀,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影響下,我國近現代的音樂教育發展在音樂教育的理念、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發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是目前我國音樂教育重點關注的問題。音樂教育本土化問題的探討對建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本土化
什么是“本土化”呢?所謂“本土化”,是指以自己的文化結構為基礎,借鑒外來文化中優秀的因素并加以利用和吸收,強化自己的文化結構,使其更能適應當今多變的社會的發展和需要,這里的“化”字含有使性質或形態改變,“化外為內”的意思。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開放性就體現了極強的融合力和同化力,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這種外來文化的“本土化”過程。中國音樂的發展也是在不斷地借鑒、吸收外來音樂文化中有利的因素并充實著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內涵,如唐代音樂深受外國音樂影響。唐代宮廷音樂分為十部樂,其中八部來自高麗、天竺、龜茲等國家。唐代不少宮廷樂師也是來自西域,其中以中唐的琵琶大師康昆侖、琵琶世家曹氏和歌唱世家米氏等最著名;我國民族樂器中的琵琶、胡琴、羌笛等都是外來的。
音樂教育本土化主要是指在繼承本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外來的音樂文化理論體系,并加以吸收、利用,這種本土化是為了使自己的音樂文化得以在實踐中延續和發展,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本土化”是各民族國家間文化交流和接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外來的文化理論經過時空的旅行到達異域,當地人用原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將其改造,變成當地人新的文化一分子,但這種文化的形式已不同與此前的本土文化,其文化結構還保留其固有的運作邏輯。如中國近現代音樂吸收了西方音樂的因素成為我們所說的“新音樂”。
二、音樂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意義
人類進入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時代后,人們除了關注“全球化”的課題之外,也注意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因此本土化的問題日益引起許多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重視。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問題也是現今各國學者都關注的時代課題,這一課題在我國也引起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如“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提出,新中小學音樂教育大綱的制定,中小學教科書內容的重新設計編寫等,都體現了我國教育工作者們對音樂教育本土化問題的重視,但是“西方中心論”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如,隨著對西方音樂的頂禮膜拜,本土人對本土音樂的理解就有了一定的誤區,即認為本土音樂較西方音樂來說是落后的,需要通過西方音樂文化來改造,而原有的本土音樂的思維、價值觀都要被具有“科學理性”的西方音樂所代替,這種思維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也充分體現出來。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它需要與其他各民族國家的文化進行接觸、交流、對話,各民族文化間相互吸納、補充、發展,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不斷進步,并漸漸趨于融合。“離開文化的接觸、交流、對話來談音樂教育本土化,結果只會帶來對本土化理解的偏頗”。在音樂教育中,我們要結合我國的教育現狀,有選擇的吸收外來文化經驗,不能一味的“拿來”主義,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習本土音樂文化而排斥異文化,這樣會陷入民族中心論或保守主義中去,我們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注重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的對話與交流,在接觸中取長補短。
此外,我們必須對我們生活中的文化及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實際上就是對本土化的自我認識。如果我們失去自我文化的“根”,那必然會產生音樂文化身份的危機,這就是亨廷頓先生在《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提到的“文化自覺”。
三、我國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困境
本土音樂是由本土人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所白發產生的音樂體系。
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由于在20世紀20-30年代深受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影響,從而打上了西方音樂“先進”的烙印。因此我國音樂教育深受西方音樂思想的影響,使學生產生了對本土音樂文化的鄙視。這是一種“心靈殖民化”的表現。此時,我們更應該明確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含義是立足在自己的優秀音樂文化傳統之上的有選擇的借鑒、吸收西方音樂文化,從而使本土音樂能更好地順應歷史潮流。
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困境還表現在人們所秉承的文化價值觀方面,由于西方率先進入現代化,20世紀初人們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有的人是以本土音樂的內在特性為主,借鑒西方音樂來改造不符合時代發展和審美心理的本土音樂,使其推陳出新;而有的人則以西方音樂為標準來衡量和評價本土音樂而存在著“心靈殖民化”,如用西方音樂的曲式來分析中國音樂,用西方“科學”發聲方法來規范中國民族聲樂等。在音樂教育中不能喪失中國音樂的“根”,正如學習語言一樣,英語和漢語有各自的語法、語境、文化作為支撐的邏輯思維方式,學習英語時不能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否則會使英語變味,那么學習音樂也是一樣,只用西方音樂的思維方式、衡量標準、西方文化來研究我們民族音樂,只會讓我們的民族音樂變味,甚至失去靈魂。音樂教育本土化并不是故步自封,它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這種借鑒和吸收是對音樂教育的一種有益補充,這種本土化也可稱為“文化的邊緣”。它產生了一種新的事物,可這種新事物沒有丟失它的靈魂,只是融合了一些新的元素,避免了被異文化同質的危險。
四、如何走出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困境
費孝通先生曾說:“在和世界保持接觸,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最好的東西講清楚,使其變成世界性的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文化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如何避免被外來文化同質,對音樂教育來說就是要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音樂的教育體系,其前提和關鍵就是音樂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如何才能走出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困境。
首先,要弄清本土化與西方化、全球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各民族的本土音樂文化在全球化的這個大舞臺上展示自己并互相進行交流,因此,全球化提供的應該是多元而不是一元,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音樂文化是多元的,我們要正確、平等地看待各國的音樂文化知識,不能推廣狹隘的民族主義,進行自我封閉,而是要試圖維護一種能夠相互之間互補、借鑒和影響的世界文化格局。各民族的本土音樂文化通過世界音樂相互聯系的特點,向自我封閉的“文化帝國主義”發起挑戰,同時全球化的音樂文化體系對本土音樂文化也起到某種程度的儲藏作用。因此,可以說全球化的未來不應該是霸權同質化而是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各民族的本土音樂文化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正確的認識本土化與西方化、全球化三者之間的關系之后,我們思想中的對本土音樂落后的觀念就會消除,它突破了西方音樂的普遍性的原則,使本土音樂文化獲得重視。如,我國的中小學新音樂課程標準和新的音樂教材內容都非常重視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改變了原教材的內容單一性,過于注重西方樂理知識,每個單元將西方樂理知識作為一課來講解,忽視了我們民族的樂理知識這些特點,新教材內容上吸取了個各民族優秀的經典曲目,課后練習中除了西方樂理知識外還有我們本民族的樂理知識,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新音樂教材深受學生們喜愛,既增長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
其次,要從跨文化、跨學科、學科整合的角度來理解音樂教育本土化,確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觀,用文化拓展音樂及音樂研究視野。如今,很多國家的音樂教育都已經趨向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界定,把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傳授是音樂教育以文化人類學為基礎而得出的一個重要觀點,這種觀點還體現了音樂價值的平等性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把音樂教育作為人文社科中的一分子,加緊和其他人文社科的聯系,吸取其中的有利資源,為我所用,使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斷發展和成熟起來。在今天這個多元共存的世界文化語境中,我國的音樂教育不能停留在狹隘的“西方中心論”中,應該探討如何立足自身傳統,積極面對外來音樂文化,以及音樂文化的融合等方面的問題。
音樂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將本土的音樂文化與外來的音樂文化區分開來,而是要求我們的音樂教育在傳授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同時,還要學習其它國家地區的音樂文化,這種音樂學習會消除人們對本土音樂落后的看法,有助于本土音樂與世界音樂的良性融合,從而更好地推動音樂教育本土化的發展。
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鄧小平提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教育三個面向,指明了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首先,面向現代化不是西方化,我們要認識各種音樂在當代世界中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意義,即所有文化都具有現代化的方面。第二,面向世界,我們必須準備好與世界各種音樂文化對話,即相互學習與交流,更需要了解各國當代音樂教育及學術研究狀況。第三,面向未來,本土文化體現了民族靈魂的本質,并構成了此后文化發展的基礎。我們要立足于本國的音樂文化歷史和世界交流,面向未來,通過對音樂教育的不斷研究和更新,使中國的民族音樂不斷發展,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