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華+葉青林
摘 要:技工院校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非正式群體”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對浙江建設技師學院“非正式群體”的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學生加入“非正式群體”的原因及其開展活動的情況,并尋找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非正式群體”調查 分析 對策
技工院校學生的“非正式群體”一直以來都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關注。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們認為它對中職生的健康成長所起的負面效應較多。其實“非正式群體”的存在自有它的土壤,開出怎樣的花朵,也不能一概論之,要區別對待。如何有效管理“非正式群體”,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是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部門和我們班主任們探索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非正式群體”管理得當,引導到位,校園違紀情況就會減少,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在校內也會更安心。
一、技工院校學生“非正式群體”調查
為了掌握學生加入“非正式群體”的第一手資料,更好地了解筆者學校“非正式群體”的情況,我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并從全校四個專業系、部中分別抽取了一個班級開展抽樣調查。并就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以期找出學生加入“非正式群體”的原因,了解“非正式群體”給學生成長帶來的影響,給學校的學生工作提供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給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1.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8份。
2.調查對象
15樓宇(2)班、15環藝班、15施高(2)班、15造價高技(2)班。
3.調查結果
從被調查對象的成長環境來看,有65.35%的學生從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21.73%偶爾生活在一起,有12.92%的學生幾乎沒有生活在一起。
從自我認知來看,有27.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有31.23%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內向的,認知不明確的有41.27%。
對于人際關系的自我評價,有78.7%的學生認為和父母親關系是好的,有16%的學生認為較好,有5.3%的學生認為一般。有51.48%的學生認為和同學關系是好的,有39%的學生認為較好,有9.52%的人認為一般。在師生關系上,有46.15%的學生認為是好的,有29.59%學生認為較好,有23.08%的人認為一般,只有1.18%的學生認為是不好的。
關于目前參加的“非正式群體”的類型,選擇社團的占12.5%,選擇閨蜜好友的占35.5%,選擇老鄉校友會的占16.2%,選擇qq群的占46.575%,選擇微信群的占10.85%,選擇宗教的占0.625%,選擇其他的占1.275%。關于目前參加的群體組織個數,選擇1個的占27.8%,選擇2個的占18.18%,選擇3個的占11.18%,選擇3個以上的占42.84%。一個都沒有加入的為零。
關于參加的“非正式群體”具體活動內容,選擇文體藝術類的占13.75%,選擇社會實踐類的占17.9%,選擇公益服務類的占23.6%,選擇游戲娛樂類的占42.73%,選擇其他的占6.66%。關于所在群體組織的主要活動形式,選擇開會的占18.1%,選擇聊天的占58.9%,選擇吃飯、唱歌的占30.3%,選擇其他的占12.9%
關于加入“非正式群體”的主要目的,選擇增長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的占56.08%,選擇休閑娛樂的占36.58%,選擇施展個人特長、才藝的占24%,選擇拓展社交范圍的占55.9%,選擇打發時間的占21.33%,選擇其他的占31.33%。
關于更喜歡哪個群體組織,選擇正式群體組織(學生會、團支部等)的占64.8%,選擇“非正式群體”組織(社團、老鄉會等)的占35.2%。
關于“非正式群體”的成因,認為自然形成的占21.28%,選擇興趣愛好的占27.5%,選擇別人都參加的占16.5%,選擇想交更多的朋友的占16.3%,選擇豐富業余生活的占11.03%,選擇增加社會經驗的占7.39%。
關于所加入的“非正式群體”活動狀況,選擇“活動開展豐富多彩,且質量較高”的占35.25%,選擇“活動開展頻繁,但質量不高”的占20.13%,選擇“活動較少,但質量可以”的占35.83%,選擇“活動少質量差”的占6.53%。
關于對所加入的“非正式群體”活動參與的程度,選擇“每次都參加”的占14.7%,選擇“經常參加”的占16.55%,選擇“有時間就參加”的占42.975%,選擇“很少參加”的占25.15%,選擇“從不參加”的占3.1%。
關于更喜歡加入的“非正式群體”類型,選擇“社會實踐、實習活動,以提高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主”的占27.73%,選擇“生動有趣的娛樂活動,以豐富校園生活,放松身心為主”的占52.28%,選擇“特長培訓等活動,以拓展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主”的占16.68%。
關于在“非正式群體”活動中,大家是否都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選擇完全可以的占43.67%,選擇可以的占43.95%,選擇偶爾的占6.9%,選擇不可以的占5.48%。
關于在“非正式群體”活動中出現爭論時,你們是否習慣性地聽從“小頭目”的意見,選擇總是的占3.5%,選擇經常的占15.3%,選擇偶爾的占58.6%,選擇從不的占22.6%。
關于所在“非正式群體”的成員是否遵守班級或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選擇全部遵守的占30.2%,選擇大部分遵守的占45.8%,選擇少部分遵守的占7.5%,選擇從不遵守的占16.5%。
關于學校、院系的老師對于自發形成的團體的態度,選擇非常支持的占40.9%,選擇支持的占25.5%,選擇反對的占9.94%,選擇非常反對的占13.48%,選擇不管的占10.18%。
關于“非正式群體”活動與學校活動發生沖突時做法:選擇“服從大局”的占28.88%,選擇“基本服從”的占18.13%,選擇“視情況而定”的占37.74%,選擇“參加自己團體活動”的占15.25%。endprint
關于“非正式群體”的消極影響,選擇“有時會限制其他成員與非正式組織之外的同學的交流”的占23.73%,選擇“影響正式組織內部的團結,不利于正式組織凝聚力的形成”的占24.33%,選擇“影響其成員對一些人和事的正確評價,缺乏客觀性”的占28.18%,選擇“導致‘非正式群體的成員缺少自主選擇權,個人屈服組織,沒有主見性”的占23.75%。
關于參加“非正式群體”的收獲,選擇“生活、感情上的依托”的占15.48%,選擇“找到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的成員”的占34.25%,選擇“擴展人脈,拓寬信息獲得的渠道”的占35.63%,選擇“通過‘非正式群體擴大其成員在正式組織中的存在感與影響力”的占14.58%。
對于目前加入“非正式群體”干部的總體印象,選擇“有創造力,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占38.08%,選擇“有熱情,但管理能力稍差了點”的占35.03%,選擇“沒什么大的作為,較平庸”的占20.29%,選擇“無作為,根本就是‘混的”的占6.6%。
二、調查結果分析
學生加入“非正式群體”與他的成長背景、人際關系、性格和興趣愛好有一定的關系。大部分學生加入的是積極型的或者不具破壞性的群體(聊天工具)。從小不與父母一起生活,親子關系不親密或者緊張,與班級同學、老師關系一般的學生,更容易加入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因為這些人在家庭中得不到關愛和重視(如二孩家庭中的大寶),在正式組織(班級)中沒有找到歸屬感,容易被“非正式群體”所吸引。
從學生加入“非正式群體”的類型上看,主要與QQ群、微信群等網絡虛擬世界為主,其次是閨蜜和朋友,這說明虛擬世界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有近一半以上的學生加入了3個以上的“非正式群體”。部分學生因為性格較為內向,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在網上卻能夠侃侃而談,與平時判若兩人,這會讓他很有成就感。
從“非正式群體”的活動類型和活動內容來看,近一半的學生主要是奔著游戲娛樂去的。從具體的形式上看一半以上是選擇聊天,1/3的人是以吃飯、唱歌為主。這也從側面說明學生渴望有社交活動,也渴望有一定的娛樂活動。
關于“非正式群體”的成因,選擇興趣愛好的最多,近1/3。這就是所謂的“志趣相投”。因為正當的興趣愛好而聚集在一起的學生,如果他們這個組織的活動能夠始終圍繞著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如體育、文藝、書法、編織、寫作等),將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非正式群體”。
從加入“非正式群體”的目的上看,選擇“增長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拓展社交范圍”都超過一半,這與前面的興趣愛好似乎矛盾。這也正反映了學生矛盾的心理,說明在主觀上學生已經意識到兩者的重要性。
對于參加“非正式群體”的一些活動及其質量,學生本身還是非常積極和認可的。這與我們以往看到學生參加學校的一些集會的表現恰恰相反。
對于“非正式群體”的認同,近一半學生認為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也是學生自愿加入的一個原因,因為很自由,不受約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且近一半人認為是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并不是我們老師認為的是違紀行為。
對于學校老師對“非正式群體”的態度,學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且比較正面,有60%以上認為老師是支持的,但是也有10%左右的學生認為老師是放任不管的。
當學校活動與“非正式群體”活動有沖突時,近1/3的學生選擇服從學校的活動,這說明學生還是比較分得清主次的。而且對組織中的民間領袖的領導能力比較認同。
學生同樣也看到了“非正式群體”中存在的消極影響。說明加入“非正式群體”的學生并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感情用事。
三、對策與建議
加強家校合作。學校應該與家長多溝通、多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特別是單親家庭)、成長軌跡,這樣可以更好地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據了解,部分加入“非正式群體”的學生家庭背景比較復雜,來自單親家庭、再婚家庭的比例較高。他們和同齡人相比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強,中小學的學習經歷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正式組織的接納,應該在入校之初做一個深入的調查了解。
學生加入“非正式群體”的一個客觀原因是封閉式的校園缺乏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在學校里,應該開展更多的課外活動,成立更多的興趣活動小組、組建社團、開展比賽等等,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外找到一個第二課堂。
對于已經出現的“非正式群體”要區別對待,不要一棍子打死。對于產生消極影響的“非正式群體”要積極引導。
做好“非正式群體”中的“老大”的思想工作,盡量把他吸納到正式群體中,發揮他的積極作用。
學校在新生入學之初,分班、分配寢室時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要局限于老鄉、老同學關系,要讓自己適應新的環境,融入新的集體,盡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利用互聯網組建官方的虛擬群體,替代非官方的虛擬群體,并對這個群體加強管理、引導。讓它成為學生與學校、老師溝通的一個渠道,而不是單純地發牢騷、聊游戲的平臺。
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當代的技工院校學生“非正式群體”和人們之前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對于它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進行辯證分析,區別對待,做好引導,慎貼標簽。
參考文獻:
[1]許文惠.重視中職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影響及教育引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2]李燕飛,馮武強.中等職業學校班級中非正式群體管理[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
[3]陳利民.學生中“非正式組織”的產生原因及應用對策[J].中學時代,2013(20).
[4]鮑桂君.淺談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J].現代教育科學,2011(3).
[5]劉立林,周廣俠.初中校學生“非正式群體”管理策略的研究[J].天津教育,2013(15).
[6]張顏顏,李志勤.試論班集體中非正式群體的管理[J].教育論壇,2006(3).
(作者單位:浙江建設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