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堅
摘 要:中職生正處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也處于自身社會化的關鍵階段,本文分析了當代中職生社會化的特點,中職生社會化偏差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中職教育促進中職生社會化發展的積極對策。
關鍵詞:社會化 中職生 中職教育
當代中職生正處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也處于自身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階段。如何使中職生更好實現自身的發展,成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僅是中職生面臨的重要人生課題,也是中職教育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社會化與學校教育
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化是指個體如何從最初的自然生物個體轉變為社會個體的過程。個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接受社會影響,把社會的規范、要求和標準逐漸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性格特征等,以適應社會生活,成為真正意義的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個體也傳承了社會文化,使人類文化得以世代相傳。
學校是社會專門進行社會化的機構,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即按照社會的要求來塑造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教育的“教化”功能,學校教育在人的社會化進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它代表主流文化的要求。
二、中職生社會化和社會化的偏差問題
中職生處于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期。中職生社會化是指中職生接受教育和社會文化影響,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在分析中職生社會化問題時,人們首先要肯定當代中職生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中職生社會化過程中存在的偏差問題。
1.社會化五大欠缺
一是自卑。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缺乏社會公信力,社會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偏見,不少中職生認為讀職校低人一等,意味著今后從事“藍領工作”,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前途,具有強烈的自卑心理。還有些中職生認為自己成績不好,是中考失敗者,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
二是人際交往能力較弱。中職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條件較差,參與外界活動較少,缺乏團隊合作的機會,還有相當部分學生在初中學習成績不理想,與別人合作的機會少,因此對正常的社會交往心存疑慮,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不愿與別人交往,導致性格內向、自私、嫉妒、孤僻,以致人際關系緊張,無法與別人合作。
三是缺乏紀律性。中職生紀律欠缺一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他們有的上課不聽課、睡覺、聊天、玩手機、不完成作業,甚至故意擾亂課堂、頂撞老師;有的在集體活動中無視紀律;有的在宿舍里故意違反作息時間;還有些人抽煙喝酒,粗口話連篇;有的容易產生過激行為,動輒為小事大打出手。
中職生大多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失敗者,紀律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紀律觀念和思想品行;二是沒有學習目標,對自己缺乏要求和控制;三是缺乏辨別是非能力和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四是青春期逆反心理作祟,容易與老師和學校要求產生對立情緒。
四是缺乏責任心。中職生缺乏責任心的表現有:在學業上對自己沒有目標,沒有要求,每天混日子;對父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和感恩;對學校和集體缺乏應有的責任感,浪費水電,不愛護公物,不愛護環境,很少關心維護集體的利益和榮譽;在實習的企業工作不盡責,工作被動,對企業的發展漠不關心,稍不如意就不打招呼離職。
五是厭學。調查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中職生存在嚴重的厭學問題,從小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不強,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缺乏成功體驗,缺乏成就感,導致他們在上職校后延續對學習消極抵觸的情緒和態度,學習沒有目標,敷衍了事,不認真聽課,不交作業,無所謂成績好壞,嚴重的甚至逃課和輟學,還有的中職生在中考中失敗后喪失學習的信心,也產生厭學心理。
2.過度社會化
一是價值觀念趨向異化,思想行為急功近利。受到轉型期社會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的影響和日趨開放的文化影響,不少中職生的價值觀趨向功利化,價值目標庸俗化。片面強調社會行為體驗,忽視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身上的社會習氣大大超越了年齡階段的行為標準;追求享受,講究“及時行樂”; 拜金主義思想泛濫;缺少青年學生應有的理想主義精神,不認同主流價值觀。
二是個性的過分張揚。每一個青年學生都渴望被他人和社會認可,都希望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但一些中職生片面追求個性的張揚,有些通過吸煙、酗酒、泡吧的叛逆行為給自己“貼標簽”,以這種不良方式向社會證明自己的成熟;有些過度“追潮”,處處追求打扮標新立異;有些過度自我中心,不顧集體紀律和他人感受,我行我素。
三是感情過度社會化。由于缺乏奮斗的目標和方向,精神空虛,有些中職生瘋狂參與各種追星活動,尋找刺激和感情寄托,有些沉湎于各種網游、網聊,在虛擬的世界里宣泄感情尋找慰藉;還有的中職生不加辨別地把異性之間的吸引發展成早戀,戀愛心理的不成熟和行為沖動的過激矛盾集中在他們身上,嚴重影響了學習和身心健康。
三、中職生社會化偏差的成因分析
1.家庭的社會化功能逐漸下降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家庭在個體的社會化發展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特別是對個體心理健康成長以及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社會化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施教者。然而在社會的轉型時期,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明顯下降,中職生家庭這種功能的弱化更為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中職生大多來自農村、來自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父母和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父母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子女缺乏有效的引導;二是有統計表明超過三分之一的中職生的家庭是單親家庭,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較少,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不夠;三是在處于轉型期的社會中,中職生的父母面臨的生活工作壓力更大,終日忙于生計,忽視孩子的管教,比如“留守兒童”問題。
2.義務教育過于功利化
愛因斯坦認為:“由于經濟生活現代化的發展,作為傳統和教育的家庭已經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依靠學校。”據統計,我國目前青少年60%~80%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教育已成為個體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九年義務教育在提升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目標被異化,片面追求升學率,在學生的社會化培養問題上,過于“功利性”:在施教內容上過于重視學生知識的灌輸、智力的培養,對立德樹人重視不夠,忽視對學生思想品德、人際交往和非智力因素培養;在培養對象上過于偏重少數成績優秀學生,忽視成績差的學生;在評價上存在片面追求以學習成績為主的導向。中職生大多數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這種功利化的教育取向嚴重影響他們社會化。endprint
3.同伴群體的影響
中職生正處于 “心理斷乳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漸增強,比起父母老師,這一階段的中職生更樂于與同輩伙伴交流,心理學家認為在這個階段中,同輩群體對孩子社會化的影響開始超越家庭影響,占據主要地位。比起家庭和老師“權威輸出”形式的影響,同輩群體對中職生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同化”的過程,更無法替代。在“同化”的過程中,當同伴群體的價值取向是正取向,即與社會化的要求一致時,中職生的社會化就得以順利進行,反之就會造成偏差。正所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然而由于家庭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原因,大多數的中職生積淀了許多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同伴群體價值觀累加的負取向更為突出,同伴群體對中職生社會化健康發展不利。
4.網絡和媒體的影響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和媒體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也影響著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際方式,同時也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成為影響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開放的網絡文化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學習素材以及快捷方便的學習方式,滿足了個體學習多樣的需要,也滿足了人們社交的多樣性需要,從而對個體的社會化產生積極健康的影響。但是在開放而自由的網絡世界里,魚龍混雜,各種不同文化和不同意識形態在這里碰撞,同時也充斥著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內容,中職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較差,很容易被誤導。
四、發揮中職教育在中職生的社會化過程中作用的建議
1.發揮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社會學普遍認為,德育在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育的內容涵蓋了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內容,德育過程的主要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強調個體的內化,強調個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強調個體的差異等與社會化的要求高度一致。因此,促進中職生的社會化必須堅持把德育放在中職教育的首位。中職學校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講話精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要求,要認真探索德育工作的規律和方法,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立德樹人,突出以誠信、愛崗、敬業為重點的職業精神教育,在實現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目標的同時,促進中職生的社會化發展。
2.處理好“成人”與“成才”的關系
職業教育是專門化更強的教育,它具有突出技術可操作性以及職業的規定性,在現實的工作情境,人們基于科技引領社會進步的現代觀念,強化了職業教育中面向職業的一面,夸大專業技術在職業崗位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其本質。當前職業院校存在過分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忽略綜合從業能力的培養傾向,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因此有學者認為職業教育是人的一種“異化”,它的本質與人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化的規律相違背。
美國人文主義教育家阿德勒認為,學校教育既不是單純的普通教育,也不是專門的職業教育,它致力于三個目標:為學生自我發展做準備;為學生將來履行在民主社會中的公民責任做準備;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做準備。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職業人”,因此職業學校要把職業道德、職業精神、企業文化機融入專業技能教育中。專業技能往往表現為外在的動作操作,但它們并非獨立存在,在職業環境中無一例外都需要態度的支撐,這種態度涵蓋的更多的是人文的內涵。曾經有學者提出“和諧職業人”的概念,即培養綜合職業技術能力與職業人文素質和諧統一的人,這是對于“成才”和“成人”的最好詮釋,也是中職教育使命所在。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能豐富中職生的知識,提高中職生的人文素養,提升中職生綜合素質,校園文化建設要傳承和弘揚社會健康主流文化,為職校生的社會化提供優良沃土。職業學校要發揮圖書館、宣傳欄、校園網、廣播站、黑板報、校刊等陣地作用,宣傳優秀文化,要有機融入企業優秀文化,突出職業教育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健康成長的環境,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
4.發揮社會實踐作用
社會實踐打破單一、平面、封閉的學校教育,為學生提供了走上社會的路徑。教學見習、實習、頂崗實習等既是學生與社會的銜接平臺,也是錘煉學生獨立性、責任感、優良品質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這些專業實踐活動學會融入社會,在工作崗位中創造社會價值,實現自身價值,轉化社會角色成為“職業人”。因此學校不僅要通過“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的渠道積極為學生的實訓實習創造良好的條件,還要積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讓學生走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幫助他們適應職場的生活,促進他們社會角色的積極轉變。
5.加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偏差,這些偏差有相當一部分并非德育的范疇,而是心理的范疇,因此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了解當代中職生的心理,要尊重和理解他們;要根據中職生的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要進行積極的心理指導。
參考文獻:
[1]張廉.校園文化在推進中職生社會化進程中的作用[J].廣東教育,2014(5).
[2]張吉生,任曉霞.論中職生的社會教育[J].安陽工學院報,2017(16).
[3]張振剛.關于中職學生社會化目標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J].河南農業,2011(7).
(作者單位:南寧市職業教育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