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彬
摘 要:城市消防體系是一項具有高度綜合化特征的城市防范體系,由于受到社會經濟的快速化發展影響,城市消防體系也取得了重大的發展與完善,人們對于城市的公共消防安全也越來越重視。本文基于城市消防體系的基本架構之下,對于具體的城市防火策略展開相關的探究工作,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究工作能夠為相關的城市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城市;消防規劃;管理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9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3-0174-02
從人類社會的漫長發展歷史來看,火災險情是一種長期存在的重大安全威脅,大量的火災災害事故時刻在警示著我們。隨著目前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對于城市消防體系下的防火減災體系更應予以高度關注,這也將是保障城市健康、平穩發展的一項基礎保障措施。本文將對城市消防體系予以簡要介紹,并進一步指出了城市消防規劃的基本管理原則,最終提出了幾點關于加強城市消防規劃的策略方法。
1 概述
自人類社會進入到工業化時代以來,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承擔著人類的主要經濟活動。就從目前我國的實際發展現狀來看,伴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火災險情的發生幾率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升高趨勢。導致這一現狀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受到城市人口、建筑、生產的過度集中所引起的。城市化的發展決策與推進演變也對城市消防安全工作提出了更為嚴苛的標準要求。進一步改進并完善相關的城市消防安全環境,保障城市的和諧、健康發展,促成城市化發展目標的順利達成,是一項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直接面對的城市發展課題。而要想將火災威脅對城市發展的不利危害降至最低,就必須要依據有關的法律規范,充分應用相關技術手段,來建立起完備的消防體系,而且,還應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增強社會公眾的防火安全意識。
2 城市消防規劃管理原則
在開展城市消防規劃管理工作時,必須要將相關的城市規劃法規作為基礎保障,嚴格按照相關的消防安全法規條款與政策,開展城市消防規劃管理工作。城市消防規劃管理是市政建設與管理工作最為核心的一項構成內容,在開展城市消防建設工作時,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1]:
(1)要按照相關城市的實際規模大小、功能定位與性質來進行不同區域的劃分,合理設置消防站點與消防設備并開展相應的建設規劃工作。(2)要綜合城市發展建設的規模與性質,基于城市功能布設的前提下盡量要能夠符合于消防安全規劃的設計要求,綜合城市在實際發展過程當中的有關市政工程建設項目,基于穩定的技術標準前提下,妥善開展相關的市政消防設施建設工作。(3)綜合市政工程建設規劃,全面權衡城市防火、抗震與人防規劃。在實施城市消防規劃工作時必須要通過相關的城市公安消防監管部門以及城市規劃主管單位,甚至是一些其他相關聯的單位一同進行規劃安排的制定與實施。針對和消防安全有密切關聯性的城市建設工程,要能夠由設計規劃直至最終的工程竣工驗收環節,安排相關的消防監督部門共同參與。
3 城市消防規劃策略
3.1 城市避難設施
在城市當中要達到無需避免便可確保人們的生命安全,是不太現實的,尤其是在遭遇一些重大災害險情時有可能會導致火災情況的大規模成片發生,因而,充分考慮到各類有可能會發生的意外險情,為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必須設置城市避難設施,這一方面的工作在整個城市消防體系當中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一般情況下所設置的城市避難設置主要就包括了避難區域、場地與道路三種[2]。
(1)避難區域。避難區域通常是指應在避難場地避難的人們居住或滯留的一定空間范圍。通常是將區域內最終總避難場所作為中心,范圍一般可確定在3km內。在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一定區域當中的避難場所通常為公園、廣場、綠地等城市公共空地,以及一些不易燃燒或難以饒紹的高級別防火建筑。(2)避難場地。避難場所即為在火災發生時為人們提供避難之用的公共場所,一般可分成永久性避難場地與臨時性避難場地。永久性是指受到火災影響的居民在避難時的居留地,通常為公園、綠地、廣場、高級別耐火住宅小區等,規模通常在15~20公頃左右。(3)避難道路。避難道路即為避難群眾前往避難場所的道路,主要有綠地、道路等,可以讓避難群眾快速、安全的撤離到避難區域內的避難場所進行避難。通常在避難道路的設置上應當充分考量到日常生活需求,將避難區域當中的各處避難場所安全、便捷的連接起來,并形成一個網絡結構。應確保避難道路具備疏散人員不滯留、可順利通過避難的寬度,有著較少的障礙物等[3]。
3.2 城市防火隔離帶
設置城市防火隔離帶即為在城市當中進行區域分割,將城市分成多個防火負責區域,以避免火災險情的大規模蔓延擴散,限制火災過火面積的不斷擴大,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防火隔離帶的設置方式,主要是要保證距離與間隔物的充分結合,同時要能夠確保發生火災情況的建筑或相關設施附近不易燃燒。隔離物通常即為實現對火災險情做出遮擋的水域、壟土、廣場、耐火級別較高的建筑物等。保證距離即為預留出適當的空曠場地,促使發生火災險情區域不像周邊擴散,避免大規模成片燃燒情況的發生。附近設施不易燃燒即為提升附近具備較高級別耐火能力的建筑比例。在應用具備較高耐火級別的建筑物來充當隔離物,并以此來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續性的防火隔離帶之時,建筑物本身必須要能夠達到相應的高度標準,而且發揮防火隔離帶作用的建筑高度還必須要完全符合于城市設計規定,在確保建設良好城市公共景觀的同時能夠符合于防火隔離的要求[4]。
3.3 城市特殊危險場所緩沖綠地
在一些存放有高度危險化學品的場所,尤其是是哦與化工企業素在區域,一旦出現火災險情極易引發嚴重的爆炸事故,且火災險情將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大,不但會對企業內部產生重大影響,而且也將會導致附近的城市地區面臨重大隱患。因而,為避免出現嚴重的災害險情,應當重點做好預防控制措施,如配備具備良好耐火特性的設備,對設施規模與容量大小做出適當的約束,部署適當的綠化緩沖區域,明確災害預防管理體系,加強監督工作。萬一發生意外火災,為降低爆炸損失,還應當在此類場所附近和城市周邊地區設置一定的間隔空地,亦或是配備遮斷物,以防止出現嚴重的爆炸危險。遮斷物的具體配置方法即為布設放在緩沖綠地,栽種適當的樹林綠化帶,以加強對緩沖綠地亦或是相關設施的建設工作[5]。
4 結語
總而言之,單從城市消防體系的防火方面來看,其本身有著一定的可預見性,科學化的消防規劃是防火工作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工作內容,只有保證規劃工作的科學、合理性,方可促使城市消防工作取得更好效果。同時也應注意到建筑物是城市消防體系內部最關鍵的一項基礎性要素內容,是規劃體系內的核心要點。只有基于良好的建筑消防的基礎上方可實現對火災數量的有效減少,并降低人員與財產損失。對于城市消防的研究必須基于綜合性的考量,引入多方面的交叉體系才能夠實現對城市消防問題的立體化解決。
參考文獻
[1]史健勇,劉湃,許清風等.高層住宅外保溫層火災特性及防火策略[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3,(11):1220-1223.
[2]瞿曉波.探討公共娛樂場所的消防防火策略[J].中國科技縱橫,2017,(6):192.
[3]趙志強.城市建筑消防檢查和消防管理路徑探究[J].科技資訊,2017,(10):77-78.
[4]凌文超.城市消防安全風險防控與應對措施[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s1):189-192.
[5]董寧寧.城市防火規劃與消防工程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4):2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