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想平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分組實驗的教學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理念,對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也提供了更有效、簡便的方法。分組實驗的學習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養成,對學生以后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分組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0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27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初中物理實驗分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是教師用演示的方法,結合課堂教學進行的物理學實驗,是一種直觀教學手段。學生分組實驗是以分組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中通過自己組織器材,小組討論完成新知識探究的實驗。對這兩種教學方式,我更注重于后者。我認為分組實驗的教學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理念,對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也提供了更有效、簡便的方法。分組實驗的學習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養成,對學生以后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生理心理發育不夠健全的群體,這些學生的喜好偏重于實驗型的課堂。因此,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演示實驗,通過演示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光的直線傳播”一節內容時,我把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在學生面前依次演示了一遍,讓光在牛奶水、玻璃磚和磷燃燒所產生的氣體中傳播,學生興致勃勃,十分好奇,但由于演示實驗的可視性效果不佳,學生逐漸表現出厭倦情緒,特別是后排學生。課后我認真地總結了一下,把這幾個實驗改成分組實驗。在另一個班上課時,當學生看到課桌上的器材時十分興奮,有躍躍欲試的沖動,而且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他們還有了自己的發現。有的組發現玻璃磚的下邊緣還能看到一條光線(反射光線);有的組發現在氣體里傳播時不時會彎曲(介質密度不均勻);有的組發現照在牛奶水上面的光好像截斷了(光的折射)。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向教師尋求答案。對于教學而言,這是我們提倡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是學生在探索中的收獲。
分組實驗不被廣泛應用,主要是由于實驗過程會占用大量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其實,只要教師能把分組實驗進行合理安排,就能節約很多講課過程中因抽象的問題而浪費掉的時間,而且還能一勞永逸。
首先,教師應該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對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所謂合理即在分組時要注意到優差生的搭配,男女生的搭配。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男生的動手能力普遍比女生強;其次,每組指定一名認真負責的組長。組長的任務就是在課前組織小組成員預習,在實驗中收集問題,并能在實驗時擔任“小老師”的角色,為本組同學解決一些問題;再次,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在課前做好預習案,預習案的內容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案能夠清楚本節內容學習的目標,知道自己在這節課中應該如何操作。教師還要讓學生根據預習案的引導提前做好預習準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先準備好相關的器材(最初只準備實驗需要的器材,隨著學習的深入便可準備多種器材供學生選擇);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共同討論得出結論,讓學生自己把本組實驗的原理、方法、結論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其他同學還可以提出疑問,或者提供更好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調動了各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實驗,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對優生而言,他們拓寬了知識面,培養了合作精神;對差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的學習地位得到肯定,內心受到鼓舞,對待學習的態度也逐漸向良性的方向轉變。
例如:在教學“探究:平面鏡成像”一節時,我課前給出預習案,在預習案中把實驗過程清楚展示出來。
探究一: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平面鏡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
探究二:像和物的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
探究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探究四:物和像的連線與平面鏡的關系。
每個探究過程都把具體的操作方法清楚展示,最后綜合實驗得出結論。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1)物體在平面鏡中成像;(2)像與物的大小;(3)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4)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交流討論:(1)做該實驗時,我們為什么選用玻璃板而不選用平面鏡;(2)相同的兩段蠟燭是為了比較物與像的關系;(3)實驗中如何確定像的位置(4)實驗中為什么要讓平面鏡豎直放置。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上目的明確、過程清楚,學習效果好也不會浪費時間。當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許多實驗不見得一定要嚴格遵守教材上提供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和觀點,改變實驗的步驟或工具。這樣做能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學習,加快學習速度,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分組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物理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對以后的可持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實驗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要求教師的工作不僅體現在課堂上,而更重要的是在課前預習案的精心設計和實驗器材的準備上。預習案既要簡單扼要,還要重點突出,能給學生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
實驗操作是一項非常嚴謹的過程。許多實驗即使對實驗步驟、實驗用品、實驗工具控制的非常精準也有可能出現誤差,加上學生還在初涉實驗階段,在整個過程中難免出錯。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針對各小組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解釋和引導,給學生多些建議和鼓勵,少一些責備和輕視,甚至可以幫助個別較弱小組一起完成實驗,和學生一起尋找問題的原因,讓學生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和樹立對待科學探究的正確心態。
參考文獻:
[1] 楊健鴻.淺談初中物理學生分組實驗教學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3(5).
[2] 張劍峰.初中物理分組實驗教學的策略方法探析[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