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雄
摘 要:受年齡限制,小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發育都不夠成熟,面對外界的影響與傷害,他們的防御能力很差。作為小學德育教師,我們必須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道德觀念,這樣學生才能從心理上建立起正確的道德體系,避免道德缺失給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阻礙。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項加強德育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德育;問題及對策;社會現象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0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36
現如今,國際競爭形勢嚴峻,人才競爭的趨勢日益增強。祖國的復興,需要提升全民素質。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重任。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不明確,在此階段,加強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素養,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進而為學生將來走向競爭激烈的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下面就現如今小學階段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策略談幾點體會:
一、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不良現象的感染
雖然我國的發展在不斷健全,但是在社會上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良現象,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長。例如:棋牌室里的賭博行為、小偷小摸、言語粗魯、態度蠻橫等等。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再加上他們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總覺得大人們的行為比較有趣,于是就出現了學生間不團結,甚至出現觸犯法律的行為。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
當前,我國的小學生入學年齡是6周歲,也就是說學生在入學前的這6年里,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在當今,年輕人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學齡前兒童多由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老人們生怕孩子受了委屈,總是孩子說一不二,其實這是在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對孩子今后的健康發展很不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七八十年前就告誡我們:“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需順著他繼長增高地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里來,教師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可算為事倍功半。”在農村或偏遠地區,有很多小學生成為留守兒童,其家庭教育更是嚴重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很多麻煩。如:和老師頂嘴、屢教不改等。
(三)教師能力的缺失
現在的家庭絕大多數只有一個子女,家長們對孩子是百般呵護,頂到頭上怕摔,含到嘴里怕化。孩子在家里就像太子和公主一樣被家長寵愛。這就造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教師在端正他們的行為時,批評輕了不起作用,言語重了學生容易走極端。這就給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力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作為小學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只有善于揣摩學生的心理特征,積極學習先進的德育理論,使自身的德育教育素養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德育教育工作。
(四)家校的認識程度不足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提升學生成績成為了各級各類學校的生存之道。于是德育教育就被忽視了。在大多數小學教師眼里,學什么知識就開設什么課程,有專門的教師負責,進行德育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師的任務。長此以往,在小學階段,很難發現德育的蹤影。現在有很多小學生就連最基本的打招呼的禮貌用語都不會說。因此,新課改一再強調:將德育滲透到各個學科,將德育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當下,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形勢雖然顯得日益嚴峻,但是仍有部分教師和家長還是認為提高學習成績是培養孩子的主要任務,其他工作都是在浪費時間。
二、加強小學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營造家校互補的教育模式
小學生每天的在校時間一般是6個小時左右,再出去周末以及法定節假日,他們的在校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時間是和家人待在一起的。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二者應形成互補。家庭成員應該努力構建一個良好的家庭德育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家校之間勤于溝通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良好途徑。這樣,家長和教師之間相互探討教育方法,便于方法的改進,有利于取長補短。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孩子的優點和缺點,發現孩子的個性特征,為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打下基礎。
(二)著力提升教師的德育素養
在學校,教師是學生的典范,教師的綜合素養影響著學生行為習慣和形象。在德育工作中,教師是學生的啟明燈。因此,教師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還要注意自身形象,以自身文雅的舉止,觸動學生的心靈,使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學生的內心潛移默化。而且,教師要主動學習,特別是學習心理學知識,減少與小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障礙,讓學生敢于、樂于向自己傾訴各種問題,樂于采納自己給出的批評建議。此外,學校還要重視對教師各項能力素質的培訓,確保教師能夠及時適應形勢的變化,接受好的、新的教學方法。
(三)加強德育的學科滲透
德育在學科中的滲透,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每門學科都是德育的載體,作為小學教師,要不失時機,將德育滲透到自己所擔任的學科之中,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德育教育。例如,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利用數學競賽的機會培養學生公平競爭意識;在語文課上,教師可以利用所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在美術課上,教師可以利用繽紛的色彩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等等。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重任。需要家校通力合作,多渠道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共同提升教育水平,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斌.探析目前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文摘版),2016(7).
[2] 朱文束.新時期小學德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3(12).
[3] 余曉艷,張勇,王國琪.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對策研究——以西安市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為例[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1(2).
[4] 田正志.農村小學德育管理現狀及提升對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