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菊
摘 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義不容辭的職責。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1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66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正在逐步融合,教學目標由純粹的知識技能轉向“三維”目標;師生關系平等;課堂更加開放;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時的討論著、探索著、合作著。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一、認真反復研讀教材
課前,教師要反復認真地鉆研教材,進行嚴密的備課,教師的認識先于學生、高于學生。教學《成吉思汗和鷹》時,課前我反復閱讀課文,站在一般讀者、教師、學生三種角度去鉆研解讀教材。課文故事情節圍繞鷹四次打落成吉思汗水杯展開,而矛盾沖突成吉思汗的固執與鷹的忠誠把文章推向高潮,最后成吉思汗面對錯誤懊悔不已。 道理來的深入淺出,水到渠成。故事性與哲理性兼備,有益于學生思想的啟迪和行為的指導。
又如課文《獅子和兔子》,講的是兔子提醒獅子開動腦筋擺脫螞蟻叮咬的故事。這個故事生動有趣,語言簡潔、淺顯,獅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畫得傳神,特別是二者的對話、神態、語氣都非常生動,想象空間大,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感情朗讀課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明確教學目標,大膽取舍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都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制訂合適的教學目標。教學《牛和鵝》時,我認真分析了學情,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生,經過四年的語文教學后,我們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表達的愿望也比較強烈;而且,五年級的學生情感豐富,具有一定的情感表達能力,這樣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把《牛和鵝》的第一課時目標確定為:
(一)讀通課文
1.通過課文學習,學生會認生字8個,其中掌握多音字“臂”“掙”,會寫“鵝、觸、跪”等11個生字。
2.正確朗讀詞語:“扳牛角、吁哩哩哩、吭吭、啪嗒啪嗒、衣襟”等。
(二)讀懂課文
知道作者對待鵝由怕到不怕態度的改變以及原因,知道怕鵝與不怕鵝的結果不同。
(三)讀順課文
1.知道課文有13個自然段,正確標記自然段序號。
2.知道文章的結構是:第1-4段寫小時候不怕牛而怕鵝;第5-11段寫嚇得被鵝追著跑,得到金奎叔幫助的事情;第12-13段寫不再怕鵝,也不再欺負牛。
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作者對待鵝由怕到不怕態度的改變以及原因,知道怕鵝與不怕鵝的結果不同。
2.知道文章的結構。
又如,課文《把掌聲分給她一半》中,凡是學生一讀就懂的內容,可在第一課時教學時就進行簡單處理。而本文中圍繞孫晉芳怎樣組織材料,為什么要把掌聲分給她一半?以及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在遣詞造句和篇章結構上的特點,可以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老師要找到學生可以學習借鑒的寫作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展開,充分說,充分理解。教學時,我重點抓住第3、6、10、14自然段,引導學生去體會本文在寫法和遣詞造句上的特點,借鑒作者的寫作方法。
三、精心設計教學思路
一個好的導入就可以先聲奪人,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其求知愿望,為整節課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在設計教案時,我們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心理年齡特點,根據課文內容、體裁等不同,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牛和鵝》時,可以這樣提問:生活中,牛和鵝這兩種動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孩子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激發孩子的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主動聯系生活進行理解學習。如《獅子和兔子》一文中,理解“又癢又疼”時,教師可以問:“你有過‘又疼又癢的感覺嗎?什么時候?”“誰能帶著這種體會再讀讀這個詞?”
教學中,教師還要以情境激發學生情感體驗。教學《成吉思汗和鷹》時,圍繞成吉思汗四次接水和鷹四次打翻杯子,引領學生展開品讀、研究。我在教學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部分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中有哪些詞句讓你感受最深?從中你讀懂了什么?在旁邊做上批注。引導學生體會到鷹的動作一次比一次猛,救主的心情一次比一次著急。鷹,其實想用這種方式告訴成吉思汗什么呢?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賦予鷹人類的語言。可以這樣預設:
當第一次,成吉思汗把那杯毒水舉到了唇邊,鷹看到了,說:_________(生回答)
成吉思汗再一次把那杯毒水舉到了唇邊,鷹有點著急,大聲地說:_________(生回答)
成吉思汗又把那杯毒水舉到了唇邊,鷹焦急萬分,喊道:_________(生回答)
成吉思汗已經把那杯毒水舉到了唇邊,鷹心急如焚,大聲喊道:_________(生回答)
讓學生融入文章的情境,深入體會人物的心情。這樣,學生會緊緊把握文本所表達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將批注的內容落于表達
在低中段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指導孩子們對重點字詞的圈點勾畫、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理解感悟等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進行批注。高段的語文課批注除了上述內容外,我們還應配合閱讀指導,在表達上做批注,將批注的內容落于表達。
在《把掌聲分給她一半》教學中,我既指導學生對重點字詞進行了圈點勾畫,也有對“船”的理解后批注;更多的是指導學生在表達上做批注,有對過渡段、過渡句的批注,有“點面結合”寫作方法的批注,還有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后的對寫作方法的批注等。例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設計的巧妙,我做了以下教學設計:
師引:7-9自然段在寫她和郎平之間的誤會,5自然段在寫朝夕苦練,6自然段在這兒起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學生批注:過渡段、承上啟下
師:文中有一個句子也起到了和6自然段一樣的作用, 找一找。
學生反饋:10自然段第一句 (學生批注:過渡句)
當然,這些僅僅是我結合自己實際教學的粗淺之見。教師的課堂教學問題的有效性提高,還需要不斷在教學中去實踐。
參考文獻:
[1] 袁春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0(12).
[2] 陸曉莉,史培安.淺議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J].新課程(教師),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