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霞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高效載體。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創新方法,優化資源,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功能,打造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新高地。
關鍵詞: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1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106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幾年進城農民工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農村的留守兒童成為農村學校教育的“盲區”,而在教育問題中,其德育教育問題尤為突出。那么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呢?在這里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進行探討。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高效載體。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何有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破解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難題,是擺在我們廣大農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課題。工作中,本人對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究。
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深度融合,大批農村勞動力不斷從內地涌入沿海,從農村涌入城市。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學生家長具有一面在家務農,一面進市區打工或經商的優勢條件,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家長為了拓展發展空間和追求高收入而遠走他鄉。由于受地方經濟滯后等因素的影響選擇外出打工的學生家長越來越多。據近三年來初統計,2015年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數的28%,2016年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數的31%,2017年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數的33%。在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占76%,在兩年以上的占68%,在三年以上的占62%,在五年以上的占40%。其中有近20%的兒童已有兩年未和家長見面。留守兒童作為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所占比例大,留守時間長,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生活學習中的行為習慣等方面給學校德育帶來了諸多問題。
1.義務教育階段是少年兒童道德思維和道德行為形成的關鍵期。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長期缺位,孩子得不到正常的關愛、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兒童的委托監護人大多是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缺少文化和科學的家教方法。要么表現出“隔代親”的溺愛、嬌寵,要么表現出“人家的孩子”管不了的無奈和放縱。長此以往,導致留守兒童的家教缺失。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缺乏父母的感情支撐,致使引發性格上的缺陷和產生心理問題。如: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自私任性缺乏認同感,缺乏自信,破罐破摔,沒有歸宿感膽小恐慌等等。
2.農村留守兒童所處的較差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不利于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內容的書刊、網絡、影視等對兒童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二、創新方法,優化資源,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功能,打造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新高地
鑒于留守兒童德育面臨的許多問題,加上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師資力量相對不足,辦學條件尚薄弱等因素,我們必須要與時俱進,創新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掘學校德育的新渠道,整合優化資源強化農村兒童德育工作。
1.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家長、老師及委托監護人視為一體的教育網絡體系。一是可以通過建立電話聯系人、QQ群、微信朋友圈等形式,經常開展學生、家長、委托監護人與班主任及代課教師間的交流互動,多方位地及時了解和把握學生思想動態、行為習慣、身心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齊商教育之計,共識教育之策。二是學校建立親情聊天室,班主任、代課教師及心理輔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訴求和心理反應,通過視頻聊天經常與家長進行情感交流,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心理渴求,撐起親情的一片藍天。三是可以定時開放學校微機室,酌情為留守兒童與父母、兄弟姐妹、同學好友聊天開啟“綠燈”。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寬德育領域,開拓網絡德育陣地。學校可以利用微機室的電腦,教室的電子白板,校園的廣播系統等多媒體開展留守兒童德育活動,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如:通過看影視讓學生寫觀后感;通過網絡收集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對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時代新風尚教育等。還可以通過征文、曬圖片、演講小視頻等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文明使者”“十雅少年”“小孝星”“我是快樂小寶貝”等比賽活動。老師同學、家長及委托監護人,通過電話網絡參與評選活動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功能,拓展整合德育資源,豐富留守兒童生活。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留守兒童的跟蹤監管和引導教育,做學生的貼心人。農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可利用電話、QQ、微信等形式對學生假期的生活學習情況進行溝通交流,對反饋的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和指導,幫助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上的困難,和學生交心談心,進行心理疏導和撫慰,經常開展一些與留守兒童間的互動。
總之,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很重要。“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一溝通”即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電話交流溝通,并采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當然,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網絡上一些消極頹廢、低俗邪惡的東西,除了我們要在技術上嚴加管控外,還要教育少年兒童遠離和抵制那些違法網站和“垃圾”內容。老師和教育工作者要高屋建瓴,準確把握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既要在學生、家長、委托監護人中架起一座橋梁,又要在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中充當紐帶,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者、引領者和呵護者。
參考文獻:
[1] 雷穎秀.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學校干預研究[J]. 新課程學習(下),2015(3).
[2] 朱開鋒.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探究[J]. 學周刊,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