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林
摘 要:彈性教學法是基于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引申而來的,是將彈性理論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教學方法?;诟呗氃盒Ec普通本科院校在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培養方式和學生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性,引入相機抉擇的彈性教學法,致力于培養符合社會需要且綜合素質過硬的應用型人才,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地區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彈性教學法;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1.079
1 引言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也在持續加快改革和發展進程。尤其是近些年來,在普通本科院校致力于自身內涵提升的同時,高職院校卻在數量層面上實現了較快增長。目前,高職院校數量眾多但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教學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不強,導致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與企業對接時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作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標的高職院校,如何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效果提升,進而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并與企業實現有效對接,是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2 彈性教學法的基本內涵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彈性所描述的是兩個經濟變量之間的影響系數,是指自變量的變動百分比所引起的因變量的變動百分比,其公式為E=ΔY/YΔX/X(其中,X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谶@一概念所形成的彈性理論主要包括需求價格彈性理論、需求收入彈性理論和需求交叉彈性理論等。以需求價格彈性為例,如果一種產品的需求量對自身價格的變動比較靈敏,也就是說這種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富有,那么降價將會帶來銷售量的大幅提升,且銷售量增加的收益不僅可以彌補價格降低所帶來的損失而且還有剩余,這樣最終將會帶來銷售收入的增加;但如果一種產品的需求量對自身價格的變動比較不靈敏,也就是說這種產品的價格彈性比較缺乏,那么降價僅能帶來銷售量的小幅提升,且銷售量增加的收益不能彌補價格降低所帶來的損失,這樣最終只會帶來銷售收入的減少。由此可見,針對需求價格彈性各不相同的產品,從廠商的角度而言,應該采取有所差異的定價策略。具體來說,對需求價格彈性比較富有的產品采取低價策略,而對需求價格彈性比較缺乏的產品采取高價策略。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經濟現象:不管食鹽價格是高還是低,一般情況下我們家庭消費食鹽的數量基本上是穩定的,也就是說食鹽的銷量對價格的反應不太敏感;而巧克力就與此不同,當巧克力價格下調的時候,我們會增加巧克力的購買量,也就是說巧克力的銷量對價格的反應非常敏感。用彈性理論來解釋的話,那就是食鹽的價格彈性比較缺乏,而巧克力的價格彈性比較富有,因此,相比食鹽而言,降價對于巧克力而言是一種更好地銷售策略。
如上所述,高職院校也可考慮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以最終需求為導向,實施相機抉擇的彈性教學法。也就是說,基于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培養方式和學生基礎等方面與普通本科院校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結合經濟學的彈性理論,把學生群體進行細分,找出影響教學質量(即最終因變量)的核心自變量,針對學生各自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等,制定有所差別的培養目標,提供有所差異的教學方法和培養方式,進而提升對最終因變量的貢獻度,旨在不同程度地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其本質上就是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更為注重模仿訓練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3 高職院校引入彈性教學法的必要性
在探索學校和企業的對接路徑以及把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實現途徑方面,高職院校憑借其自身的優勢與經驗,走在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前面。但相比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而言,高職院校仍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學體系,尤其是要結合彈性理論引入與客觀實際緊密相連的彈性教學法。
3.1 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同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與企業之間搭建橋梁和紐帶,為實現學生和企業的精準對接而設置培養模式,其目標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而普通本科院校除了培養專業性人才、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之外,還擔負著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的責任,其目標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針對培養目標引入彈性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適當淡化理論性知識,以“用”為主,以“學”為輔,為社會和企業打造應用型人才,并不斷降低用人成本,保證畢業生能夠勝任新的工作崗位,把自己學到的技能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2 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培養體系不同
高職院校的培養體系注重培養與社會對接所需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以實踐課程為主、理論課程為輔,重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養體系注重培養與社會對接所需的綜合能力,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課程為輔,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養。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基于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引入相應的彈性教學法,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差異性教學,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而不斷調整和完善培養體系。
3.3 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培養方式不同
高職院校的培養方式是以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但課堂教學所占比重不大,主要是以上機實驗、企業觀摩、實訓體驗等實踐教學為主,重在為學生和企業下一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搭建平臺,以期實現學生與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養方式是以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但以課堂教學為主,重在強化學生的專業素養,進而結合實踐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高職院校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引入彈性教學法,基于信息化的發展實踐,選擇比較先進的培養方式,旨在培養學生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和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而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崗位發展的實際需要。
3.4 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基礎不同
相比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在錄取學生的時候分數線偏低,不排除有些學生是因為考試發揮失常而引起的,但整體而言學生的基礎要弱一些,且學習的能動性不強,對老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對新問題的接受能力較弱。當然,對于個體而言會存在偏科現象,比如,某些課程成績特別好而有些課程成績卻特別差;對于整體而言成績分布也參差不齊,差異特別明顯。因此,加強彈性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應用,也就是根據學習基礎對學生進行細分,然后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旨在培養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以專業素質教育為基礎,不斷提高不同類型學生的自信心和專業認同感,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實際操作能力。
4 結束語
針對在培養目標、培養體系、培養方式和學生基礎等方面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差別,高職院校應考慮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效結合教學實際不斷探索和完善彈性教學法。尤其是要考慮在教學對象、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加強彈性教學法的引入和應用,逐步提升彈性教學法運用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不斷強化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進而實現學校培養人才與社會企業用人兩大環節之間的有機結合,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曉強.彈性學習的興起與高等教育的變革——以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06,(1):32-36.
[2]李雪梅.高等職業教育就業導向的異化與矯正[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2-56.
[3]葛云峰.混合式學習在大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15,(35):104-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