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東娜
【摘要】 目的 探討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研究組患者采用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 對照組患者僅采用鼓膜穿刺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92.00%)優于對照組(68.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2000、1000、500 Hz頻率聽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均較治療前聽力水平明顯提升, 且研究組患者聽力提升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聽力水平。
【關鍵詞】 鼓膜穿刺;鼓室注藥;分泌性中耳炎;臨床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5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cretory otitis media treated by tympanic membrane puncture combined with tympanum inje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were divided by random grouping metho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p. 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ympanic membrane puncture combined with tympanum inje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ympanic membrane puncture only. The clinical effect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total effective rate (92.00%)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8.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earing level at 2000, 1000 and 500 Hz (P>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better hearing level than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listening condition improve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tympanic membrane puncture and tympanum injection provides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ing secretory otitis media, 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hearing level of patients.
【Key words】 Tympanic membrane puncture; Tympanum injection; Secretory otitis media; Clinical observation
中耳炎在我國發病率較高,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 SOM)[1]屬于非化膿性炎癥疾病之一, 是由中耳積液引起的炎癥反應, 耳積液是指漿液和黏液以及漿黏液, 不包含血液、腦脊液等體液,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聽力下降、耳痛、耳鳴、耳內有明顯的堵悶感[2]。通常分泌性中耳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慢性是在急性基礎上發展而來, 通常是因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產生時, 患者未及時就診或初始治療不夠徹底, 此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若反復發作, 也可遷延、轉化為慢性[3]。分泌性中耳炎不同程度上會影響患者的聽力, 且多伴有耳悶及耳鳴, 常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產生一定影響, 會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4]?,F今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 臨床不斷探究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療方式, 有研究稱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該疾病效果良好,本文對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進行研究, 現報告
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治療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研究組男13例, 女12例, 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39.97±8.34)歲, 病程7~100 d, 平均病程(62.12±12.63)d;對照組男12例, 女13例, 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40.31±8.23)歲, 病程7~100 d, 平均病程(63.44±12.19)d。所有患者經過本院多項檢查, 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的相關診斷標準, 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 且患者均有聽力下降、耳痛、耳鳴、耳悶等顯著癥狀;排除不符合本次研究標準的患者, 其余所有患者均知情并愿意參與研究, 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 2 方法 研究組患者應用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進行治療, 具體治療操作如下:患者患耳正面朝向主治醫師, 對患耳外耳廓及耳道進行常規消毒后, 用2%的丁卡因棉片對患耳鼓膜、外耳道皮膚進行麻醉, 在耳內窺鏡直視下, 用鼓膜穿刺針從鼓膜前下刺入鼓室, 并且將鼓室內的積液抽出, 直至將分泌物抽取干凈, 再將5 mg的地塞米松和4000 U糜蛋白酶混合藥液加壓注入患耳鼓室, 同時指導患者做吞咽動作, 完成鼓膜穿刺和注藥。之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7 d, 1周后再次檢查復診[5]。對照組患者僅采用鼓膜穿刺進行治療, 麻醉方式及術后用藥方式與研究組相同, 治療周期為7 d。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各頻率聽閾水平檢測, 記錄和對比檢測結果;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經過治療后, 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聽力恢復正常;改善:經過治療后, 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 聽力水平改善明顯;無效:經過治療后, 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惡化, 聽力水平沒有改變或下降??傆行?(顯效+改善)/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臨床療效 研究組患者, 顯效11例, 改善12例, 無效2例, 總有效23例, 總有效率為92.00%;對照組患者, 顯效9例, 改善8例, 無效8例, 總有效17例, 總有效率為68.00%;研究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治療前后不同頻率聽閾水平檢測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2000、1000、500 Hz頻率聽力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均較治療前聽力水平明顯提升, 且研究組患者聽力提升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種非化膿性炎癥反應, 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且分泌性中耳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通常慢性是在急性基礎上發展而來[6]。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與咽鼓管的功能﹑
感染以及免疫學等因素有關。臨床上也一直在尋找最有效的方式對該疾病進行治療[7]。臨床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通常采用抗生素、激素、手術等治療方式, 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有潛在的風險, 并且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不良反應, 因此對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不能局限于一種方式, 而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療[8]。但需要注意的是, 對復發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在檢測和診斷過程中要注意鑒別, 以免延誤病情治療的最佳時機。
分泌性中耳炎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與機體免疫學反應、感染因素有密切的相關性, 因此在臨床治療中, 主要治療思路為清除患者耳中的積液和分泌物, 之后控制感染, 以此改善或恢復咽鼓管的通氣功能, 發揮咽鼓管本身所具有的引流功能[9]?;诖耍?在治療過程中, 首先要以常規的方式清理患者患耳內的分泌物, 并且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 如此不僅是為之后的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時還可預防和避免其他并發癥和感染的產生, 促進患者快速恢復, 減少和緩解患者的痛苦。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具體治療過程中, 單純鼓膜穿刺術雖然能夠將患者患耳內的積液抽取, 但很難徹底清除干凈, 會導致少量的殘存分泌物以粘稠的液體狀態堵塞穿刺耳孔, 阻止外界氣體進入鼓室的路徑,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 單穿的穿刺治療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而定, 否則會引起感染和其他并發癥[10]。本研究中, 研究組在鼓膜穿刺后結合藥物注入治療, 此雙重治療方式得到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使用的主要藥物是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 之后又給予患者常規抗生素治療。地塞米松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具有較好的免疫、抗炎作用, 尤其是早期的炎癥反應, 該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白細胞浸潤, 并且減少或抑制血管滲出;而糜蛋白酶能夠有效降低分泌物的黏度, 有助于分解殘留的積液, 緩解水腫和局部分泌, 減少鼓室粘連的發生。在臨床上應用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的治療方法效果更為顯著。
通過本次研究, 研究組總有效率(92.00%)優于對照組(68.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2000、1000、500 Hz頻率聽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均較治療前聽力水平明顯提升, 且研究組患者聽力提升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臨床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 潘永奎.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60例臨床觀察.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22):174-175.
[2] 王海英, 諸琦. 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63例臨床觀察.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7(5):430-432.
[3] 亞生江·托乎提, 鐵玲, 阿娜爾. 分析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療效.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91):32, 35.
[4] 李俊秀.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探究.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31):118-119.
[5] 李鐵軍.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射藥物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臨床意義.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15(69):152, 154.
[6] 李璐.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14(22):4596-4597.
[7] 楊琪.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63例臨床觀察. 當代醫學, 2013(21):106-107.
[8] 譚祖林, 張揚, 徐先榮, 等. 雙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藥法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研究.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0, 24(1):16-18.
[9] 何丕. 鼓膜雙孔穿刺聯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觀察.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5(3):103-104.
[10] 耿紅亞. 鼓膜穿刺結合鼓室注藥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療效分析. 醫藥, 2015(14):292.
[收稿日期:2017-1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