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英國哲學家培根在他的《習慣論》中曾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小學階段是兒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學習知識的新階段,同時也是他們的基本道德觀念、基礎心理素質開始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兒童的身心發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強,所養成的行為習慣,會對兒童今后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應當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應該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在學校中養成。”
一個人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會長遠地起作用,甚至會影響一生。但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一培養過程必然受到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面的影響。馬克思曾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的部分行為由遺傳決定,大部分行為是靠后天習得。小學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環境,環境不同造就他們不同的思想品質、性格特征,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保障。因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成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以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以身示范。
榜樣是一把尺子,一盞明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對學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示范是兒童最初和最基本的學習行為的方式。根據這一特點,要經常給學生講名人名家的故事。尤其是小學生模仿性能強,如果榜樣人物的模范行為和優秀品德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動,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論、抽象的道德標準人格化,使少年兒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獲得難忘的印象,就會對少年兒童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發現身邊的榜樣人物,為學生樹立典范。小學生經常愛把自己與身邊的伙伴進行對比并模仿。我抓住這一點,在學生中評選出“文明標兵”、“禮儀之星”等等,讓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從集體當中受到教育,從而產生“我能行”的感受,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將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小學生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喜歡直觀教育和形象教育,在成長中又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喜歡模仿自己的老師。小學生班主任本身就是小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在小學生心目中,班主任又是最可依懶的人,最應服從的人,班主任的示范教育對小學生來說就是無聲的命令。在教育活動中,無聲的“身教”往往勝于有聲的“言教”,學生的優秀品德,要靠教師的高尚品德來熏陶,教師的“言傳身教”,“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甚至教師每一個細小行為,文明習慣,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引起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班主任應當嚴于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成為學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應自己首先做到,在養成教育中,班主任應成為小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班主任的言談舉止、舉手投足無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班主任品德高尚,知識淵博,勤勉扎實,雷厲風行……無不成為學生的表率,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以身作則付出師愛。
我們在教育學生時應該“動之于情,曉之于理”: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認識并改正錯誤。同時作為班主任,要身體力行,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行為中去,即要求學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對于課堂上,講錯的知識,在同學面前要勇于承認;答應同學們的事,一定辦到,做個誠實守信的好老師。如果老師以身作則,學生就會模仿,并下定決心去做好,同時還能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融洽師生關系,增強老師的威信,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我抓住這一契機,首先從教師開始,身體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每天早晨,我早早的來到教室組織學生學習,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也都來得比較早。由于長期堅持,學生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與家庭、學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葉圣陶認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因為家長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長,家長的一言一行完全是學生校仿的對像,也會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
社會、學校、家庭是學生生存、學習、成長的環境。這個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里有著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領并指導學生完成有目標有計劃的學習,他們對學生的教育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做為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長的教育更具權威性、先入性和基礎性等特點。家庭的教育與學生的成長同步,所以更具備持續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情景影響為主,所以更具有感染性,在學生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
四、檢查評比與自我評價相結合
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競爭。競賽的方式常常能激發他們的熱情,從而增強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約束的能力和集體榮譽感。我根據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豐富多彩的小組與小組、個人與個人的競賽、評比活動。
只要求沒檢查,就跟沒說一樣。因此檢查評比工作必須堅持下去,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我對學生的紀律、衛生、文明行為、學習用具、三帶等情況每日與家長聯系,做到“天天查、周周評、月月總結”。開展“爭星”評比活動,評出紀律標兵、文明禮貌標兵、勞動小能手……工作雖然瑣碎但對形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起到了督促作用。但是檢查評比終究是外力,養成好行為習慣必須靠內因,為此把檢查評比與自我評價結合起來。
作為班主任,我們就應該充分挖掘各自現有教育資源,結合各種教學活動,把“做人、做事、學習”的正確習慣的培養融入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持之以恒,自然成習慣。我始終堅信: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命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