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作先
摘要:對于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來說,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的質量,是一項不可推卸的任務。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地域優勢,挖掘農村的地方資源,創造性地為科學課教學服務。
關鍵詞:農村;科學;現狀;提高教學
一、認識現狀,剖析原因
(一)科學課教學現狀
1.以講解或視頻代替實驗
在平時的聽課過程中發現,小學科學教師大多習慣于書面備好課就去上課,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紙上談兵式的“講實驗”是平時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師會利用參考書后的光盤,讓學生看看實驗,把看實驗等同于做實驗。
2.實驗材料準備隨意,操作不規范
一些教師在上課之前臨時報佛腳隨意搜集,不管夠不夠用,能不能用,造成材料的結構性不強,隨意現象比較普遍。即使部分教師準備好了材料,沒有親身實踐,自己對實驗操作的步驟、實驗操作的要點不清楚,不能給學生明確的指導和演示,以致于在學生做實驗時不符合要求,一旦出現實驗失敗或失真等不盡人意的現象,就讓學生停下來,換一種材料重新做過,或者就告訴學生做出來是錯的,正確的應該是怎樣的。實驗僅僅是過一下場,結論與實驗似乎毫不相干。
(二)問題原因分析
1.教師對科學學科性質缺乏理解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我縣的科學教師中有85.6%是兼職教師。兼職教師不了解科學新課程要求,也就不會從學科性質去考慮上課,更沒有意識到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最直接途徑。雖然他們也認為小學科學教育很重要,但想當然地又認為只要“講實驗”、“畫實驗”,讓學生“聽實驗”、“背實驗”,通過期末的測試就可以了。
2.教師缺乏科學專業素養
現任的小學科學教師普遍為師范專業出身,沒有科學專業的學習經歷,且多數小學科學教師為半路出家,可以說是邊學邊教,造成了目前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知識儲備嚴重不足,科學素養跟不上教學要求。不少學校配了科學工具箱,但由于操作不規范導致實驗數據失真或實驗現象不明顯,自然得出的結論不少是與實驗相違背的。
有鑒于此,我們從落實《建議》中的規范要求出發,廣泛聽取了教師們對研訓的意見和建議,大家普遍認為,要讓學生在課上做實驗,教師首先要會做實驗。為此確定了小學科學研訓工作的重點是開展對教師的實驗操作研訓,并確定了實驗研訓的目標:半年全輪遍,三年全做遍。半年全輪遍就是讓每位專兼職科學教師在每學期至少參加一個年級的科學實驗操作研訓。同時安排兼任多個年級科學的教師多參加一次研訓,通過三年時間使所有科學教師能夠參加四個年級的培訓,把所有小學科學的實驗都做一遍。
二、對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效率思考
1.發掘地方自然課程資源,充實教學內容
在農村中,農村的孩子天天與鳥獸蟲魚為伍,日日與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內涵不比城市的孩子遜色。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聯系他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發揮孩子們豐厚的感性認識的優勢來服務教學,自覺充實教學內容,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利用身邊資源,就地取材,豐富科學課教學
雖然農村小學購買了很多實驗教學器具,但部分教學儀器的短缺現象,仍時時制約實驗教學的有序開展。我們在用足用活現有教學儀器、設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產資源,就地取材,配合相關教學內容開展教師自制教具,發動學生制作學具活動。這樣不但解決科學課教學儀器的短缺問題,而且為學校充實了大量的教具、學具,也推動了科學課教學器具的更新換代,極大地提升實驗教學的開設率。
3.利用農村自然環境,開展科學課外活動課,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
課程標準強調:科學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帶領學生從教室走到大自然中去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做為一名農村科學教師,我們不要把學生束縛在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科學課中凡是出現的教學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把科學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科學課取得綜合的教學效益。
4.教師靈活選用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課的主陣地仍是課堂教學。合理、靈活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更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科學課的教學方法很多,但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活動中認識活動的特點進行分類,科學課中主要有觀察、實驗、考察和討論等基本認識活動,相應地就有指導學生認識這些活動的教學方法。而科學課教學活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每一節的認識活動都有明顯的階段性,每一節課的學習都要經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過程,所以要根據每一節中認識實踐活動的階段來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以獲取知識的結果。否則就會干擾甚至破壞認識過程。
5.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一個廣闊、豐富神奇的科學世界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化教育技術應運而生,多媒體也走進了農村小學的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多媒體的教學,特別是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效果更佳。它能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形的畫面,通過媒體使形、色、美、光、靜、動有機融合,更快、更準確、更形象地傳遞教學信息,使潛藏的形象顯現出來,變得更生動、更直觀,強化了感知,促進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三、對農村教師免費培訓
教師學歷影響著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性,而農村教師的學歷普遍偏低,提高學歷的機會相對較少,而各種在職培訓卻收費不斷,教師叫苦不堪。因此,應該為農村教師提供更多的免費在職進修和培訓的機會,而且教師培訓內容和形式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科學教師,我們有責任給孩子們上好每一節科學課,讓孩子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科學的無處不在。我們要做好科技理念的啟蒙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學科學、用科學,長大后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總之,善于利用我們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廣泛結合農村教育資源,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科學意識,讓學生們在科學的領域的無限的遨游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