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瑞敏
摘 要:民間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傳統和創造之一,它與現代社會文化之間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包括旅游文化。本篇文章的主題是發展民間藝術,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要思考這個方面的問題,我想我們就應首先挖掘兩者的本質特點,提煉兩者的共通之處,找出兩者的內在聯系,然后才能互動互助、協調發展,從而促進民間藝術和旅游事業的雙向繁榮,為社會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民間藝術 旅游事業 發展
中圖分類號:F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01
從文字層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民間藝術一詞是由民間(FOLR)和藝術(ART)兩詞拼組而成。民間,往往被理解為農民,牧民和手工業者眼光探索下的客觀世界;窮鄉僻壤里未經受過政治教育的、土里土氣的平民勞動者及其人情世態。因此,民間藝術的風味和特點。往往稚拙、天真或者魯莽、辛辣,并受當地的習俗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呈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而這種特色一旦傳播開來,宣傳開來,必將帶給人一種極大的獵奇性和觀賞性;旅游事業是其實也是如此,人們之所以遠道千里,慕名而來,是因為到此處可以看到使自己新奇的景色,可以看到與自己日夜休戚的家居處風格別異的美境,也就是說,是可以來欣賞這兒美麗、獨具韻味的地方特色。然而并不是每一處地方都可以成為旅游景點的,也并不是每一個村舍都可以成為人們向往的山莊,只有當自然的鐘靈奇秀和歷史人文的沉淀,帶給人一種美感時,人們才會向往它、追求它。這種自然和人文同樣是一種藝術。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地方特色和藝術是民間藝術和旅游點的兩個基本的共通處,這就使兩者的互動有了根本的依據。
那么,民間藝術如何才能促進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呢?
幾乎每個出外旅游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那就是,當我們流覽于一方景地時,都想買一些當地有特色的紀念品,以永保紀念。然而待到辛辛苦苦的把這些小民藝品帶回家后不久,卻發現這只是仿效別的一些地方的民藝品而變相復制的商品而已。應該說,一個地方的民間藝術是這個地區人們的共同審美心理的反映,它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生活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在民間藝術中應該是至關重要的靈魂,但是這靈魂在農民有些自己出售的一些手工藝品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失去了。原先流行于四川成都一帶的雙輪紙風車,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流行到陜西、河南一帶。不到二年時間,在江蘇、徐州、連云港、南京、蘇州一帶輾轉開花。在洛陽、西安帶的旅游景點,還出現了時髦的題材大熊貓。試想既然許多地方有了同樣的東西,何必一定要勞神跑到這兒來看呢?
把民藝作為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同樣也是促進民藝與旅游雙向繁榮的一個重要舉措。像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搞個小型的陳列館,搞搞工藝美術售品部,將代表我們地區的民間藝術品陳列起來。老的、新的、傳統的、現代的。通過這個小型陳列館,我們大可以了解到這個地方特有的風俗民情,小可以管窺到這兒人們的生活起居,這本身就是一處極有地方風味的風景,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也就成了一部分有價值的旅游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要把本地的民間藝術變成一種旅游資源,辦售品部也好,首先應搞清家底,搞好普查。這就需要我們文化工作人員付出艱辛的勞動。日本老一輩的民藝家外村吉之介,曾在一本書中介紹我國江南“老虎灶”上一件木制的水舀子,他認為是最合理的汲水工具。只有宣傳出去,才能為眾人所知,才能為社會所承認,也最終才有可能變成一種可資利用的旅游資源,這同樣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及有關部門和廣大民眾的群策群力。從另一層含義上說,就是民藝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發揮出來,經過系統的整理并展出后,它就會轉化為一種旅游資源。像我們高密,就是聞名中外的“民間藝術之鄉”。剪紙、撲灰年畫、泥塑是我們的民間藝術“三絕”,為了讓家鄉人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優良傳統,讓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認識高密,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建起了高密民間藝術館。既有利的保護了高密特有的民間藝術,也吸引了眾多人們的視線,有效地宣傳了家鄉璀璨的藝術之花。聶家莊泥塑藝人名傳千里,齊秀花、范作信家喻戶曉。剪紙藝人宮浩榮又在文化部門的努力下,走出國門,參加了“99中國巴黎文化周”活動,精湛的剪紙技藝,引得無數觀眾“競折腰”。一時間,高密民藝再度聲名鵲起。許多人更是慕名前來高密,一睹高密民間藝術之鄉的風采。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高密的民藝始終有一條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既然民間藝術可以成為旅游事業的一枚基石,那么旅游業同樣可以成為民藝的開拓者。旅游擴大了對外交流,提高了本地人們對自己的這些藝術品的認識,也吸引了外界對這些民藝品的關注,從而將民族的變成世界的,這無形當中就會提高民間藝術的價值,使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得以延長。
旅游景點是要有特色的,只要有特色,才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牽引人們的腳步。所以,在一個地區要發展本地的旅游事業,不僅要挖掘本地的美,更重要的是挖掘本地有特色的美,在這一點上,我們民藝的獨特性,就很能滿足旅游業的需要。倘若有資可用,旅游部門就可以調動自己的資金優勢和宣傳優勢,并發揮自己的廣范視野優勢,為本地的民間藝術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氛圍,同時也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但一旦旅游業把民間藝術納入自己的視點和運作范圍后,我想,我們應特別注意一點,那就是“商品化”帶來的污染。“商品化”的污染在于牟利心切,出現了內容題材上的丑陋和制造的粗糙以及相互模仿諸現象。自然,民間藝術本身的內容題材是十分龐雜的,所謂“精華”和“糟粕”共存,“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我們所宣揚的民間藝術應該是能顯示民族的智慧、是健康、活潑,有生命力的審美情調的體現,但有時旅游業在商業利益的趨使下,為了迎合外國游客的“獵奇”心理,產生了一些以丑為美的惡劣現象。譬如連農民自己都不穿的繡有“八卦”的背心,也被當作民藝品成為招搖的貨色。毫無疑問,它足以把民間藝術噴涂上怪誕的色彩。
總之,民間藝術和旅游業是相互獨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又是可以相互統一、相互服務的。在這種服務中,有一個前提應該堅持,那就是健康和特色。誰也不應該為迎合誰而扭曲一些東西,否則,只會曇花一現,而失去永久的芬芳。堅持了這個前提,我相信,在有關部門的默契配合下,伴著國民素質的提高,讓民族的變為世界的,讓世界的滋養民族的,中國的民間藝術和旅游事業必將出現一個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