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光
摘 要:“營改增”試點的全面推廣,使稅務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通過打破增值稅抵扣鏈條來降低重復納稅的現象,從而有效的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刺激了國家的就業市場,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活力。文章主要闡述了“營改增”概念和發展歷程,并分析“營改增”對企業管理和稅負影響,從而總結企業實現最優稅負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營改增 實現 最優 稅負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01
以往,我國企業稅收主要采用分稅制度,主要包含:營業稅和增值稅兩方面,這種稅收方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保障社會發展而奠定基礎。但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社會環境的變化,產業逐漸被細化,分稅制度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并且重復征稅給企業的發展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從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阻礙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減緩了社會產業細化分工的環節。通過“營改增”試點工作的全面推行,能夠有效減輕企業的稅負壓力,有助于社會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
一、“營改增”的概念和發展歷程
目前我國正處于“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逐步轉向“消費和創新驅動”的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期,傳統產業和基礎制造行業的發展面臨極大困境,而服務行業、消費品行業和科技行業等逐漸呈上升態勢。所以,我國的分稅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經濟的發展需求。重復收稅嚴重限制了企業發展速度,妨礙了社會產業結構的細化分工。為了能夠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在2012年我國于上海實施了“6+1”行業“營改增”試點稅務改革,上海“營改增”政策的有效實施,為國家的稅負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2014年我國已經將“營改增”稅負改革政策拓展到“7+2”,“營改增”試點已經逐漸延伸至全國,所涵蓋的經營范圍也逐漸包含了房地產行業、金融行業、建筑行業、生活服務行業等,“營改增”政策的全面推廣,有效推動了我國科技研發行業和生產服務行業的發展,并且實現了社會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營改增”對企業管理和稅負的影響
1.企業稅務和核算的影響
我國以往的企業主要執行分稅制,主要包含:營業稅和增值稅兩種,另外企業的稅負還包含:教育費附加稅、城市建設維護稅和所有稅等等,所以“營改增”試點政策實施后,企業的稅負發生變化,將原有的營業稅逐步取締,轉而執行增值稅,并且將教育費附加稅、城市建設維護稅和所有稅等等全部納入到增值稅中,作為基礎計算繳納,從而有效減少了企業的稅負壓力。通過使用增值稅有效的減輕了會計核算、納稅申報、認證抵扣、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等工作量,其計算方法也較為簡單,所以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廣。
2.不同行業的稅負影響
2012年“營改增”從最初的6項試點行業,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并且今年已經將建筑行業、金融行業、生活服務類等各大行業都囊括其中。由于各行業的稅率不同,但是,稅率并不代表稅負率,建筑行業在繳納營業稅時稅率為3%,所以,稅負率則為3%,而進行營改增以后,將稅率調整到11%,在表面看來稅負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但實際上,“營改增”試點政策實施以后,進行了價稅分離的調整,所以建筑行業所采購的原材料、機械設備的租賃等等均可以作為增值稅的進項抵扣,而建筑原材料和設備租賃的進項稅為17%,所以企業需要有效調節自身的內部管理,強化采購環節,就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稅負壓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3.對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的影響
我國在實施“營改增”試點政策以后,規定了年銷售額小于500萬的企業為小規模納稅人,其中生活服務類等行業所占比重最高,通過“營改增”試點政策大幅度的降低了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的稅負,以往小規模納稅人所需要繳納3%或者5%的營業稅,部分娛樂企業則需要繳納20%的營業稅,通過實行“營改增”試點政策以后,小規模納稅人所繳納的增值稅稅率為3%,稅負明顯的降低有效推動了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的經濟發展。
三、企業實現最優稅負的策略
1.擴大探索力度,科學籌劃稅收
在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政策以后,企業科學籌劃稅收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1從企業的納稅人身份入手
小規模納稅人由于經營規模較小,風險承擔能力較差,所以適用較低的征收率[1],所以對進項少、增值稅率高的納稅人,應該選擇小規模納稅人的征稅稅率。
1.2從企業的產業結構出發
應該從企業的供應鏈、產業鏈、物流運輸鏈和價值鏈等方面入手進行科學的分析。依據中國的未來經濟產業發展方向,特別是前沿科技、自動化技術、先進制造行業、通訊信息技術等等來拓展傳統行業的生產能力。并且我國企業在產業價值鏈朝著高端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將涉及到售后服務、包裝設計、物流運輸、倉儲等不同稅率的服務,通過科學籌劃,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稅負。
2.提升企業財稅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
“營改增”試點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的發展,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企業財稅管理人員的配合,因為“營改增”試點政策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制度完善,而是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我國的稅收模式。所以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發展速度,應該不斷強化企業財稅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使其具有專業判斷能力,企業應該增加財稅管理工作人員專業技術培訓[2],并且為工作人員創造深造、學習的機會,企業應該創建專業化的技術培訓班,聘請財務專家和稅務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分析“營改增”試點政策,從而使財稅管理人員具備專業化的技術水平,并且通過及時調整內部業務而優化企業的商業模式和銷售流程等,實現企業的最優稅負。
3.強化非財稅人員的涉稅培訓
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不但要強化財稅管理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還要認真提高非財稅人員的涉稅管理意識,因為非財稅人員是企業經營的第一線,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如果沒有專業的財稅知識,則會給企業發展埋下隱患,從而限制了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應該在合同的簽訂內容、造價、報關、采購等方面進行專業化的財務培訓,以降低企業的涉稅風險。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經濟發展為各行業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全新的社會背景下,“營改增”試點政策的全面實施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并且降低了企業的稅務負擔,通過強化財稅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增加非財稅人員的涉稅培訓,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涉稅風險,從而達成企業最優稅負。
參考文獻
[1]李澤清.全面營改增背景下企業如何實現最優稅負[J].江蘇商論,2016(27):169-170.
[2]任童童.淺析“營改增”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的稅負變化及應對措施[J].商,2016(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