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業華
摘 要:精準教育扶貧是針對“連片區”惡劣的教育環境及不均衡的教育結構,以及不同的扶貧客體、家庭和學校狀況等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多主體對教育扶貧客體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準評估的長效運行機制和政策保障下,最終實現教育扶貧最優化和扶貧客體徹底脫貧和阻斷返貧的教育治貧模式。“連片區”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緊缺、農牧業收入極低,觀念陳舊、教育落后,導致教育扶貧返貧現象不斷、學生貧困救助、教育扶貧項目、扶貧資金等問題。精準教育扶貧可以從融入貧困產業發展、創業就業、教育改善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精準教育扶貧 連片區 脫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01
所謂“精準教育扶貧”是與以往“單向的”、“漫灌式”等粗放型教育扶貧相對而言,是針對該“片區”惡劣的教育環境及不均衡的教育結構,以及不同的扶貧客體、家庭和學校狀況等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多主體對教育扶貧客體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準評估的長效運行機制和政策保障下,最終實現教育扶貧最優化和扶貧客體徹底脫貧和阻斷返貧的教育治貧模式。
石漠化集中連片區都是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緊缺、生產條件惡劣、農牧業收入極低的地區(以下簡稱“連片區”),是貴州世居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也是全國典型的特困區。長期以來,觀念陳舊、經濟滯后、教育落后使該區成為全國扶貧攻堅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央高度重視的對象,教育扶貧是“連片區”整體扶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扶貧、減貧成效的鞏固。該區要在“十三五”期間完全實現脫貧,徹底阻斷返貧,教育是基礎,發展是核心,扶貧是關健。
近年來,面對該“連片區”教育扶貧中返貧現象不斷、鄉村學生扮演率居高不下和在校學生貧困救助、教育扶貧項目、扶貧資金不足等突出問題,政學界逐步認識到此類問題的解決需要尋找新教育扶貧的機制與模式,需要在實踐—總結—再實踐中不斷走向深化、走出新路,最終徹底實現教育扶貧、脫貧。有學者從“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探索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步驟、措施。”[1];有學者主張“借鑒國外教育扶貧的理論與實踐,強調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性,主張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另一方面應從惠民的視角探討其有效機制”[2];有學者強調了“高校教育扶貧的作用,認為教育扶貧應該以大學自身特色和優勢為基礎”[3]。
基于在該“連片區”深度調研中突出的教育扶貧效益、教育扶貧的體制、機制實際效用如何等問題,及對該“連片區”教育扶貧的歷程、經驗、問題、挑戰、對策等的調研,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教育扶貧的一般規律,形成一定的理論性觀點,有利于創造性地形成一種更好的教育扶貧模式,進而對該“連片區”教育扶貧的現有系統及內部運行結構及其影響性因素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內部問題、矛盾等的解決途徑,尋求現有精準教育扶貧制度和轉換扶貧思路與模式等策略。基于以上種種原因及現實中的特殊情況等,精準教育扶貧可以從融入貧困產業發展、創業就業、教育改善等方面著手。
一、精準教育扶貧問題研究
教育扶貧已實施多年,成效顯著,同時問題也突出,而精準教育扶貧則要走出固有模式,避免重復、老套與無效模式。首先應該在該“連片區”深度調研中要突出研究多年來教育扶貧效益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和可借簽的經驗、多年來教育扶貧效益到底在何處、真正受益人群有多少、分布情況如何、是否真正達到脫貧效果、出現問題的根源在哪等相關方面。同時總結與深度分析教育扶貧的體制、機制出現的問題,進而對該“連片區”教育扶貧的現有系統及內部運行結構及其影響性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尋求內部問題、矛盾等的解決途徑,從而尋求現有精準教育扶貧制度的可行性,完善和轉換扶貧思路與模式。唯有在對先前教育扶貧中出現的問題深度總結與思考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明確精準教育扶貧的對象和應該采取何種模式最為有效,最有針對性。同時可在借鑒國外精準教育扶貧經驗的基礎上,遵循該“連片區”現有特點的基礎上進行融合,創造性的解決精準教育扶貧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二、精準教育扶貧對象
精準教育扶貧扶持對象到底如何選取?選擇誰?首要工作是確認精準教育扶貧對象“有沒有貧困”“想不想脫貧”“會不會脫貧”“如何脫貧”。“連片區”地域上并不是很廣,精準扶貧對象首先要通過當地政府,在村委的大力宣傳與配合下,采取自愿報名和實地摸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但最終的扶持對象需要在當地有關部門大力協調與配合下,通過調查、走訪、訪談、觀察等形式才能清楚地了解與核實真正需要扶貧的對象,從而最終確定,以避免走先前所范“扶貧對象不清,根底不明,針對性不強”等低效之路。精準教育扶貧對象確立后,接踵而至的是如何進行有效的教育(具體包換哪些教育形式),讓其通過教育真正能達到脫貧、阻斷返貧,走上自富、自強之路。
三、精準教育扶貧模式
自古“扶貧先扶智”。高等學校可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適度舉辦“農業產業化與美麗鄉村建設培訓班”、“中小學幼兒園后備干部、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班、職業技術培訓班、返鄉農民工培訓班”等,為推動“連片區”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時機相對成熟時,可實施“領頭羊”計劃,從精準扶貧戶子女中選出品學兼優的學生,輸送到省級示范性中學及省級高等院校免費就讀。同時當地高等院校與“連片區”緊密合作,每年安排大學生“三下鄉”實踐隊開展教育支教、社會調研等活動。
產業扶貧要扶在“點子”上。積極與省和當地相關行業領導、專家聯合組成扶貧調研組、扶持組,實施積極走訪,實地調研林木經果林、畜禽養殖及鄉村旅游等發展情況,為“連片區”地區經濟發展(林木經果林、畜禽養殖及鄉村旅游等)產業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支持和指導性的意見。高校走“校農合作”之路,通過采購主食、肉、蛋、蔬菜、水果等食用性生活品的形式,使該“連片區”農副產業逐漸成規模發展,互惠互利,或幫或扶,從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困戶的經濟壓力,同時也可降低高校學生食堂成本,惠及廣大師生。在此基礎上,學校應與“連片區”當地相關部門協商,雙方可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確保“校農合作”長效發展,幫助貧困戶增收、促進產業發展。
四、精準教育扶貧出路
要在規模的基礎上進行精準教育扶貧,需要充分對“連片區”當地經濟發展格、模式與基礎都能充分的了解,特別是對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充分的了解與分析,從而使精準教育扶貧的對象群體能充分就業,促進“連片區”當地經濟發展,走鄉村經濟產業發展模式,讓其“足不出戶”就能謀其生路。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可實施精準的幫扶模式,即在現有(駐村工作人員)的基礎上,由駐村工作人員所在部門作為帶頭單位,其它部門作為幫扶力量參與到各個幫扶點中開展相應工作。駐村工作采取檔案袋模式(即每一戶幫扶對象建立一個檔案袋,檔案中包括詳細的扶貧檔案和完備的精準扶貧管理體系),從而能詳細了解精準教育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家庭規模、貧困程度、貧困原因、現有幫扶政策),為他們每戶量身定做扶貧方式,最終能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教育幫扶效果,真正意義上實現精準教育扶貧。同時駐村工作人員及專家與當地政府積極聯合行動,為“連片區”搭建網絡電商平臺,力爭將“連片區”地區的農副產品推銷到省外、國外。
目前“連片區”當地政府正努力走“發展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園”等多種經濟發展模式。走校地結合模式,讓農民真正自強起來、富強起來,錢袋鼓起來。走教育扶貧和扶志的有機結合是最理想之路,尤為重要的是應加強貧困地區中小學建設、職業教育、返鄉農民工技術培訓,重點扶持鄉村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通過技能與科技培訓,真正意義上提高貧困人口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孫華.關于我國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梯度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03
[2]董云、費麗娜等.教育扶貧的國際經驗及國內實踐創新研究[J].世界農業,2013.03
[3]林文凱.論師范院校的教育扶貧[J].《高教探索》.2014.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