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祎
摘 要:了解“以景結情” 的內涵以及 “以景結情”的手法,借助詩歌來分析這種手法在表達情感時的作用。
關鍵詞:以景結情 含蓄 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1
詩歌會有一定章法,這種章法指的就是詩歌的謀篇布局、形式結構。通常詩歌都會按照這個章法來寫,先寫景敘事,最后抒發感情,最后卒章顯志。但也有些詩歌突破了這種方式,在結尾處進行景色描寫,將要抒發的情感融于景色的描寫之中,顯得含蓄蘊藉。
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卑凑粘R?,在“垂死病中驚坐起”這句詩后,正常是應該寫作者“驚”的具體內涵。但是作者卻偏偏沒有,而是轉而寫景:“暗雨吹風入寒窗”。這樣,“驚”的具體內涵就蘊含于景物之中,言有盡而意無窮了。作者對白居易被貶一事究竟什么感情,全都沒有說破,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一、詩歌最講究韻味含蓄?!耙跃敖Y情”是詩人們獲取含蓄韻味的一種方式
南宋沈義父《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以景結情,顧名思義,就是在詩歌的結尾情感的抒發或議論等戛然而止,轉而寫景,收束全詩。與西方詩人不同,中國古代詩人在其詩歌創作中更多的追求含蓄美,這種寫法能使詩歌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往往使詩歌顯得意猶未盡、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明末詩人夏完淳的《即事三首》其一的尾聯兩句話“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夾雜在一起,浩然蕩然。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詩前三句全是就樂聲抒情而言,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么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來表現“不盡”呢?詩人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么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實的憂怨?
許渾《謝亭送別》中“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尾聯,上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結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轉為寫景。這種以景結情,比直抒別情更富感染力,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二、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
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能夠引起他傷感的媒介,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后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的《羈春》中“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 。“落花飛”是用來襯托情感的景物,它是作者產生客居之悲,思歸之念的觸發源頭,作者借此來抒發自己的羈旅之思。把這個落花飄零的景象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是以景結情,有耐人尋味之妙。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把M天山路”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是詩人眼中之景,也是目送友人遠去的情感表達。這首詩以景語結束,天山道路都已經被大雪鋪滿了,只剩下白白的一片。遙望朋友遠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轉中漸漸看不到了,只能看見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馬走過的腳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又能讓我們想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其結句也是景語,與“雪上空留馬行處”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表達的也是友人離去的無限惆悵之情,含蓄雋永,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景物是為情感的抒發而設,來渲染氣氛
為了表現內心的哀思和悲憤等,所選之景用在詩歌的結尾,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感。我們可以用壯麗的景物來烘托人物的英雄氣概。如王維的《觀獵》:“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作者用遠大遼闊的意境來作為將軍回望的大背景,讓整個畫面氣勢雄偉,將軍的形象愈發顯得威武矯健。
或者是用人物居住的環境來表現人物的意趣和精神風格。比如韋應物《休日訪人不遇》中“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痹娙藖戆菰L友人卻沒有看到,但朋友的居住環境卻告訴他:難怪你的詩使人看了清爽入骨,原來你門前是清清的流水,且又面對皚皚的滿山積雪?。≡娭须m然未見其人,但結尾處兩句話對友人居住環境進行的描繪,很顯然就已經就把友人那清新淡雅的精神品質表現了出來。
中國古典詩人擅長用具體的形象來表現抽象的情感,這便是化無形為有形,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種景象告訴了我們南方“梅子黃時”的時節,眼前凄迷的景物又烘托了詩人的愁情,然后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一川煙草”寫愁情的無盡,“滿城飛絮”寫愁情之多,“梅子黃時雨”寫愁情之永不停止。
詩詞結尾的景不僅僅是眼前之景,也有作者想象或回憶中的虛景。把將來會出現的景象放在詩尾,來表現自己此時的情感。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結句“明朝掛冠去,楓葉落紛紛”。或者是用過去曾出現過的場景寫在結尾,來抒發自己此時的情感。如晏幾道《臨江仙》“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寫的就是過去晏幾道和小萍初見后回去的情景,它充分體現了詞人對這一印象的始終不能忘記,整幅畫面表現了他此時的相思之情。
“以景結情”是中國古代詩歌鑒賞中的一種很普遍的藝術手法,它可以為讀者設置一個意味深長、想象無盡的意境,使詩歌含蓄蘊藉,展現出無窮的藝術魅力。以景代情作結,收束全詩 ,通過“景物”來表現作者的感情,來表達作者難以言表的思想感情,使得作品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晨.言有盡而意無窮[J]. 數位時尚, 2013(11).
[2]樂燎原.以景結情 韻味雋永[J]. 當代學生:讀寫, 2014(5):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