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楊毅
摘 要:公共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目前遇到了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學校的大量資源投入與學生低效率的學習效果,為考級進行的教學無法滿足社會用工的真實需求等等。本文建議通過公共課程起點(入學水平)、過程(課程及專業建設)、終點(培養目標)進行相應的改革。
關鍵詞:高職 公共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2
一、從教育部對高職教育的定位看高職公共課程的設置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一直希望與本科教育走出不同的道路。教育部在2000年后出臺的幾項文件中多次規范高職教育的發展定位。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1]中指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這段描述基本框定了基礎理論知識,或狹義的理解為公共課程的“適度”及專業課、實踐課的“能力強”、“較大比重”的定位。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 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文件[2]中指出:“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扭轉目前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過多強調學科性的傾向,扭轉一些學校盲目攀高升格傾向。”再次強調了實踐能力、職業面向,對高職教育中的壓縮餅干式的學科性教育提出批評。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文件[3]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綜上所述,在與本科院校比較時,高職更強調它的職業屬性,即高職學生在與市場的對接上,在技能的實用性上更強。但反過來也可以說,高職教育在理論學習部分、學生的成長性上無法與本科教育相比,而且高等職業教育也不是普通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濃縮版。
由于與崗位需求相對更間接,公共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改革與實踐遠低于專業課程。如何協調公共課與專業課,以及協調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高職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二、高職公共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公共課程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規模的教學資源投入與低效率的學習效果產出。
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職公共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會設置相應的課程及學分。所有高職學生基本上都要接受一至兩年的高職公共課程的學習。學校會根據在校生的總數而非某個專業的學生數來配置相應的師資,因此各高職學校都有一個較為龐大的公共課程教研室,部分學校甚至會成立獨立的公共課程學院(二級學院)。
從省內高職院校來看,大多數專業的學生會參加英語的省級二三級考試、計算機一二級考試、普通話考試,少數優秀的學生會在通過上述考試后再參加全國四六級英語考試、教師資格證考試等。從就業后社會及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計算機應用水平、公文處理水平較差,大多數畢業生不具備最基本的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的能力;也不具備復雜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開發能力;公文的寫作能力也較弱,甚至連一些基本的請示、報告都不能較好的完成。
形成上述問題的原因,經分析有以下三點:
1.新生入校時大跨度的學習水平差異對統一的教學模式不適應
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每年高職新生的入學成績較擴招前有較大幅度下降。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2005-2016年十余年間,新生入學的高考成績平均在300分左右,比普通二本學生低了約200分左右。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都是中小學應試教育中的失敗者。但是,在高職院校的新生中,仍有部份學生的成績較好,或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另外,因中高職銜接、少數民族生源等因素,還有少數學生英語、計算機水平基本接近零基礎。
而高職院校因循傳統教學習慣,或受限于師資等外在條件約束,對公共課程多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如此教學方式對大跨度的不同水平層次的新生而言,教學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2.公共課程未真正參與到高職各專業的專業建設中來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專業建設上走出了自身的特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以職業崗位推導出職業技能需求,再推導出相關工作內容,歸納為相關知識需求,最后推導出課程的設置及學分安排。這種從崗位倒推到課程的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取得很大的成功。但高職的公共課程因不強調它的職業性,或難以固化在某一具體的崗位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還保持著學科專業體系的教學模式,沒有真正參與到各專業的專業建設中來。
3.以考級為目的的公共課教學目標與就業后以職場能力的需求嚴重背離
部分公共課程教學以考試過級為教學目標。以大學英語為例,本科要求通過英語四六級,高職則要求通過英語二三級。此類過級考試有很強烈的應試教育色彩,更注重學生的讀寫能力測試,在聽說方面的要求則相對弱化。高職學生就業后,對英語能力的需求很可能是在特定場合用英語完成職場上的簡單交流,即最基本的職業英語聽說能力。而很多通過四六級的本科生都不具備這種最基本的英語交流能力,對僅以通過二三級為教學目的高職學生來說,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加薄弱。計算機等級考試的效果也與此類似。多年來,通過與用工單位以及參加工作后的畢業生溝通交流,他們普遍認為,很多公共課程(數、理、化、外等)的學習,在實際工作沒有任何用途。endprint
上述幾點,分別代表高職公共課程教學的起點、過程與終點,而改革的思路,也要從這三點出發。
三、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1.針對高職公共課程起點的改革:選修、分層教學及配套改革
1.1 公共課程從必選到公選的改革
在高職入學成績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大學英語和高等數學是教學效果最不理想,學校投入和學生精力付出都巨大而成效最差的兩門課程。在強調“適用”、“面向社會”、“實踐能力”的高職教育大背景下,各崗位對上述課程的要求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重要,如大學英語最終還將定位在一個交流與溝通的輔助工具上,關鍵場合還需要專業翻譯。高等數學在職場中被用到的地方更少。因此,針對非相關專業,建議大學英語和高等數學等部分公共課程可以以公選課的形式出現,不再統一安排為必選課程。同時結合專業群建設的思路,學校按照專業大類招生,學生進校時無需確定他的專業方向,而是通過一年的學習后再根據所選課程進行專業方向選擇。學生可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及奮斗目標,自主選擇部分與專業發展相關性強的公共課程。如此以來,必將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
1.2分層教學試點
針對新生參差不齊的入學水平,采用分層教學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分層教學在對教學資源、教學組織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很多高職院校并未真正推行。我校在完成省級示范校建設的驗收工作后,學校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從2017年起,學院開始進行分層教學改革試點。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包含公共英語及專業英語兩部分。
分層教學改革的設計如下:
根據全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入學水平,將公共英語課程分為ABC三級:
A級:針對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開設。
開學時從各專業選出入學英語成績前20%參加學院組織的英語考試,然后再選出200名學生組成5個教學班。約占當年入學新生的6%;
B級:針對師范類學生開設。注重聽、說、讀、寫技能培養。此類學生約占全部新生的40%;
C級:針對非師范學生開設。主要以聽說技能培養為主,兼顧讀寫。此類學生約占新生的54%。
原有的公共英語教育僅進行兩個學期。在保持總體學時和學分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新的改革將公共英語延長到3個學期,也就是說ABC各級的學生都將接受三個學期的公共英語課程學習,但采用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教學進度。另外考慮到A級學生的英語培養目的,在第四學期單獨為A級學生加開英語課程。
由于ABC各級都是由跨專業的學生組成,如果給任何一級學生單列必選課程都會打亂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因此第四學期A級學生的英語課程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在專業英語方面,在第四學期時,由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根據本專業的崗位需求來確定專業英語的課程設置及學分和學時設定。
通過上述分層教學改革,期望達到因材施教,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1.3師資培養、引進及考核標準的改革
造成以考級為目的的公共課程教學目標與就業后以職場能力的需求嚴重背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歷年來培養的高職公共課程師資,原本就是從以考級為目的的本科公共課程教育體系中的優勝者。他們最熟悉的,就是應試教育。而各類專業的崗位設置、職業能力需求等,他們基本沒有接觸,沒有經歷。因此,讓公共課程教師了解、熟悉各專業的崗位設置情況、崗位能力需求,理解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應用文寫作在相關職場的真實用途,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因此,有必要將現有的公共課程師資有計劃的送到相關企業接受培訓。在師資的引進方面,要引進有企業經歷、有職場經驗的教師進入學校。在考核標準方面,改革原有的以考級為目標的考核體系,塑造重視交流與溝通、模擬職業場景的考核體系,真正扭轉死記硬背的傳統學習模式。
在進行上述改革的同時,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實施難度不同的教學,同時要建立這樣的培養目標:不再劃定同一的考核標準,但各層次的學生都應實現與之相應的職場發展能力。
2.針對高職公共課程過程的改革:公共課程參與專業建設的模式改革
2.1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各專業崗位對公共課程的要求
在歷年的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雖然分析了專業崗位的能力需求,但很少涉及對公共課程的能力需求。因此,公共課程的培養目標自然是放之各專業都可通用的版本。因此,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各專業崗位對公共課程的要求,進而確定公共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時學分設置。同時公共課程的專業負責人要積極參與各專業的校企合作項目及專業建設活動,切身感受社會、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的真實需求點。
2.2結合專業群建設的公共課程改革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的“寬專業基礎、多專業選向、綜合素質教育、深度融職業技能考證(資格證書)”[4]專業大類招生指導思想,根據上述文件精神,廣安職業技術學院正在大力推進專業群改革試點工作,將若干相近專業按專業類而非專業進行招生,并在第一年搭建共同的專業類課程平臺,在第二年再讓學生選擇進入不同的專業。因此,第一年應在寬專業的基礎上進行公共課程選修,第二年再結合專業崗位對公共課程的需求來設置教學內容。
3.針對高職公共課程終點的改革:教學考核方式改革及課堂組織改革
3.1以聽說、寫作、應用能力為主要培養方向的教學目標改革
高職學生在他們的學生生涯里,大致要學習近二十年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但傳統的考核方式將他們帶入了歧途:只有基本的做試卷的能力,而動手能力、溝通能力、達成復合性任務的能力很低。因此,必需將聽說能力、寫作能力、計算機辦公應用能力作為主要的培養方向,扭轉教師以提升學生答題成績為目的的教學模式。
3.2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組織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介紹知識為主要教學目的。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組織改革已在很多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程改革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與推廣。公共課程也要大力推行這樣的教學法改革。無論學生是從何種基礎開始學習,主動學習都會帶來更好的收益與效率。廣安職業技術學院近兩年在不斷推進翻轉課堂、沉浸式互動教學等教學法改革,就是要將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徹底改變。
3.3以興趣教學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模式改革:聘請外教、英語沙龍(提升課外學習時間)、組織數學建模大賽、開設計算機興趣小組、詩詞協會。
興趣會提高學生公共課程的學習效率。在英語方面,聘請外教、組織英語愛好者協會、開展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舉行英語演講比賽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高等數學方面,將有潛質的學生組織參加數學建模大賽,通過激烈緊張的比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計算機興趣小組,詩詞協會等學生組織的成立,都可以提升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
結語
公共課程是高職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有多種因素影響公共課程的教學效果。堅持對公共課程起點(入學水平)、過程(課程及專業建設)、終點(培養目標)的全程改革,對解決公共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內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S].教高[2000]2號.
[2]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 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S].教高[2004]1 號.
[3]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S].教職成[2011]12 號.
[4]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教高[2006]16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