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昌輝
摘 要: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進程中的必然需求,是增強文化館發展活力、提升服務效能的重要舉措。和發達地區文化館相比,欠發達地區基層文化館數字化建設 和服務起步較晚,進展較慢。應從加大人才培訓,加強數字資源采集,完善設施建設,增強網絡技術運用,打造數字服務品牌活動等方面著手,不斷推進數字化建設和服務。
關鍵詞:文化館 數字化 建設 服務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1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的應用以及各種新媒體的產生,為群眾文化的生產、傳播、參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途徑。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單位和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應適應時代發展,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新媒體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數字化服務,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輻射力。
一、充分認識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和服務的重要意義
數字化時代為文化館工作提供了新平臺、新陣地,數字化服務具有輻射面廣、傳播速度快、資源廣泛共享、服務便捷等特點,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是文化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拓寬文化傳播范圍的重要途徑,是適應時代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應有之義。
1.數字化建設和服務是滿足廣大群眾文化需求的現實需要
隨著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數字網絡技術的應用已經涉及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享受和使用數字網絡技術的人數相當可觀。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已經覆蓋到中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和超過99%的鄉鎮,使用手機、臺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等數字終端的人越來越多。數字網絡技術龐大的受眾面使得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單位必須開展數字化服務,利用數字技術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陣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數字化服務成為文化館公共服務中又一主要模式,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客觀現實的需要。
2.數字化建設和服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特征是其現代性,“現代”二字很重要一點就是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現代化。重視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把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便捷的數字文化資源,加工、生產出更易于傳播和享用數字文化產品,利用數字技術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藝術培訓輔導、在線遠程服務等等,讓數字技術覆蓋到文化館服務職能的各個領域,綜合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數字化服務依托網絡技術能突破時間、場地、受眾的局限,讓資源無數次使用,提供更廣泛、更多彩的文化服務,更加體現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均等化。
3.數字化建設和服務是增強文化館發展活力的重要舉措
文化館肩負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實現廣大群眾文化權益的前沿陣地。傳統的的服務設施、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限制了供給的多樣化和受眾面的拓寬,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文化館的發展及服務能力的提升。數字化服務不僅是單純的數字文化服務,更是數字技術在文化館職能上的全面應用,有利于服務質量、數量、效率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加強館際合作,加大資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務成本,使文化館在服務創新、推進發展上有一個新的突破和著力點。
二、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對本地區文化館的調查中,發現部分縣級文化館對數字化建設重視不夠,起步較晚,數字化服務能力較低,在資金投入、設施完善、技術應用等方面都亟待改善,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主動性不強的問題——對數字化服務認識不夠
數字化服務認識不到位,導致數字化建設滯后,服務主動性不強。雖然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發展非??焖?,但仍有文化館對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存在認識偏差,認為文化館主要還是承擔文化活動組織、培訓輔導等陣地服務的功能,利用數字網絡技術提供更加便捷、迅速、互動的服務可有可無,數字化服務乏善可陳,更談不上主動性。
2.數字資源匱乏的問題——設施不完備、技術掌握不夠
數字資源的采集、轉換、存儲、加工是數字化服務的“原材料”。我們往往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缺乏數字文化資源,使得數字文化服務難以開展。一些基層文化館由于受到設施設備和新技術應用的限制,無法實現實時或遠程數字網絡服務;有的沒有大容量的數據服務器,也沒有有效利用云盤存儲等新技術,無法及時對傳統媒介的文化資源進行采集存儲。數字資源匱乏成為數字化服務的瓶頸之一。因此“采用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等數字化技術,將文化資源或服務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保存和傳播,是文化館數字化建設中必須解決的問題”[1]。
3.數字化服務手段單一的問題——數字化平臺建設不完善、專業人才缺乏
手段單一主要體現在一是終端設備缺乏和網絡帶寬不夠,目前大多數文化館只建有以計算機為終端設備的電子閱覽室,如電子大屏、智能電視、多媒體試聽設備幾乎沒有,加之缺少足夠的網絡帶寬作為支撐,導致數字化平臺建設滯后,入館群眾無法進行數字體驗;二是沒有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微博、微信、APP等信息傳播和社交軟件已為人們常用的交互平臺,由于這方面的人才缺乏,基層文化館還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一網絡渠道進行開發利用和欄目創新,進而把文化產品、信息等以最好、最快、最省的方式供給、傳播。
三、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和服務的主要舉措
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作,不僅包含基于互聯網的“軟件”技術應用,而且需要“硬件”設施的支撐。
1.加強人才隊伍培訓,提升技術運用能力
人才隊伍是促進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和服務的根本性問題。無論是數字資源建設,還是數字平臺建設,都需要對數字網絡技術的掌握。如音樂干部應掌握音頻編輯技術,輔導培訓干部應能制作PPT,官網、微信平臺、APP欄目建設也需要掌握網絡后臺編輯的能力。對于基層文化館而言應首先加強人才培養。通過培訓,不斷提高文化館從業人員對數字化的認知水平與技術運用能力;一是樹立數字化服務意識,開闊視野,了解新態勢,對文化館數字化服務的功能有總體把握;二是增強專業干部對數字設備的使用和編輯“軟件”的運用,提升數字資源的采集、加工能力;三是提升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拓寬利用新媒體的途徑。同時,可以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作為數字化建設人才的有效補充,發揮社會人才資源的作用,以滿足數字化建設工作的需要。endprint
2.擴寬數字資源的采集存儲渠道,豐富數字文化產品
一是注重對帶有民族風情、地域特色、文化價值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采集整理,以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的形式進行數字存儲,建立資源數據庫,實現由傳統媒介資源向數字資源轉換。二是對實時組織的文化活動、培訓講座、信息資訊進行采集,利用網絡進行在線或遠程服務。三是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國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四是發動社會力量,拓展資源征集渠道,對優秀數字文化資源以署名、獎勵、購買等方式進行征集,不斷豐富數字文化產品,提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供給能力。五是有效利用網絡云服務器進行資源存儲,網絡云盤是近幾年出現的新技術和新模式,這種技術具有前瞻性,即穩定又便捷,而且運行成本低廉,可以解決存儲設備缺乏的問題。
3.增強對網絡新媒體的運用,豐富數字化服務手段
目前,基層文化館內的群眾活動組織方式還是以傳統海報宣傳和文件傳達為主要傳播形式,存在受眾面小傳播速度慢等缺點。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和功能的提高,手機已經成為老百姓隨身攜帶的設備,網民數量逐年增加,靈活運用QQ、微博、微信、APP等軟件,通過建立文化館活動群、微信公眾平臺,開發APP應用端軟件,進行信息發布、互動交流、展示宣傳等數字服務,“有序推進文化館由簡單的計算機終端上網服務,向綜合應用有線、無線、微信、微博、微視頻等互動式方向發展”[2]。只要有活動信息即可隨時發布,APP是安裝在手機內的軟件,只要有網絡的地方,APP都可以接收到文化活動信息,享受文化資源。這樣文化活動的推廣宣傳由被動宣傳轉為主動投送,起到了的藝術普及和精準服務的作用。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化平臺
文化館在升級改造中,要注重數字化建設的總體設計和功能發揮,制定數字化建設方案,明確哪些場所實現哪些功能,需要哪些終端設備,需要多少帶寬,做好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形成“基礎設施+數據資源+網絡應用”的數字化平臺。在進行“線上”服務活動的同時,也能讓群眾在“線下”體驗數字文化館。
5.打造數字化服務品牌活動,擴大影響力
品牌活動是影響力、認可度、美譽度、參與性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文化館可以結合實際,進行服務創新,將已有品牌活動網絡化運作、推廣,實現線上推廣,線下參與;也可策劃數字展覽、網絡賽事、網絡培訓等活動,豐富數字化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努力打造既切合實際、又彰顯特色的數字化服務品牌活動,進一步提高數字化文化服務的影響力、輻射力,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1]季豐吉.《論文化館數字化建設中的“微服務” 》,江蘇省文化館網http://www.jsswhg.com, 2015年1月
[2]張彥博,趙紅川.《數字文化館: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文化報,2015年10月21日第3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