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艷
摘 要:民歌是中華民族在長時間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古老藝術形式,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遷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到當今社會逐漸形成新民歌形式。而對新民歌和原生態民歌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新民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歌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遠離了原生態民歌,原生態民歌的傳承遇到危機。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中國新民歌的流行化進行分析,進而從新民歌流行化對原生態民歌產生的影響探索原生態民歌的現代發展路徑,以期促進我國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新民歌 原生態民歌 流行化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2
我國各地區原生態民歌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56個民族豐富的民族語言和民族風貌孕育出大量的民族文化藝術,為民歌的生成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促使民歌在我國社會特殊的生態化發展空間中得到相應的傳承和發展。
一、民歌的主要概念
民歌是與民族情感息息相關的音樂藝術,是能夠對人類靈魂思想做出最真實反映的聲音,也是在大眾生活領域實現普及性發展的特殊音樂形式。在我國各民族民間音樂體系中,民歌是民族群體世代相傳并在傳承過程中進行有效加工和提煉形成的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特征和民族風貌的非專業音樂創作類型。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受到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多種類型的民歌藝術,對民歌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而隨著社會的變遷,民歌逐漸發展出兩個重要的分支,即新民歌和原生態民歌,不同民歌類型具有不同的藝術內涵。具體而言,原生態民歌是在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以音樂形式對民間原始文化的記載,具有豐富的原始文化內涵,是一種研究價值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新民歌則是現代社會群眾在傳統民歌基礎上進行再次創造的、具有一定民族風格的、能夠緊隨時代發展步伐、滿足現代人音樂欣賞需求的歌曲藝術。原生態民歌和新民歌同屬于民歌藝術體系,對我國民歌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二、我國新民歌流行化發展及原因
1.我國新民歌流行化發展狀況
在步入到21世紀后,新民歌音樂藝術形式出現,并且在傳統原生態民歌藝術的基礎上對音樂語言進行創新,融合了時代音調,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對新民歌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能夠發現,雖然新民歌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網絡歌曲和影視歌曲的影響存在一定發展障礙,發展潛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但是從新民歌音樂藝術的整體發展態勢看,其仍然是中國華語樂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樂壇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其發展過程中實現了對新世紀的跨越。首先,新民歌音樂藝術在新世紀的延續體現在新民歌的創新和發展層面上。在新社會形勢下,雖然我國已經逐漸步入到互聯網時代,但是民歌藝術仍然表現出特有的魅力,并且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民歌創作題材中,表現家鄉美、愛的呼喚、山歌等元素的歌曲傳播效果相對較好,極大促進了新民歌的流行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主要有《月亮之上》、《好運來》、《天堂》等。其次,新民歌音樂藝術的延續還體現在近代以來我國音樂藝術創作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創作型歌手,對新民歌音樂的流行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國新民歌的良好發展創造了較大的空間。
2.我國新民歌音樂藝術呈現出流行化發展的趨勢
嚴格意義上說,新民歌藝術的流行化是原生態民歌發展到當今社會的必然趨勢,而這種流行化發展狀態的主要成因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舊歌新唱”的促進作用。我國原生態民歌中蘊含著一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在傳承和傳播過程中能夠表現出別具一格的氣質,進而產生對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強烈吸引力。但是對我國各民族地方原生態民歌進行分析,不同地區的原生態民歌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無錫的《放黃鶯》、宜興的《紫竹調》、四川的《繡荷包》等,其精華一般在于民歌的曲調而不是民歌的歌詞,所以在民歌藝術傳承和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舊歌新唱”狀態,實際上就是在原有曲調上對新詞進行融合。這種“舊歌新唱”形式的出現對新民歌的流行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其次,是歌頌我國社會建設新形勢和新面貌的需要。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對我國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時間內,中國社會建設逐漸呈現出新的發展面貌,全國各族人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隨之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的基礎上轉而關注我國社會文化建設事業。這一社會背景的存在實際上為新民歌的流行創造了優良的土壤,并促進新民歌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最終促使新民歌成為我國流行音樂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音樂藝術的良好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最后,其他音樂藝術發展態勢相對較差為新民歌的流行創造了一定的發展空間。與港臺樂壇的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在上世紀末期以前,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特別是在流行音樂的創作和傳播方面,代表性歌曲極少,流行音樂榜單幾乎以港臺音樂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內地音樂人要想挖掘內地音樂藝術,就不得不對原有音樂元素進行分析,然后挖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量級歌曲,借以促進我國內地音樂藝術的良好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新民歌音樂逐漸受到音樂人的高度關注,新民歌的創作和普及幾乎成為一種必然,在新民歌音樂藝術自身得到良好發展的同時,也促使我國內地音樂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由此可見,我國新民歌音樂藝術的流行實際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新民歌音樂藝術最終呈現出流行化發展態勢。
三、新民歌流行化發展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發展產生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新民歌藝術的發展對原生態民歌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具體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民歌的流行化發展態勢為原生態民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endprint
從我國新民歌藝術在逐步實現流行化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歌手看,在發展原生態民歌時也應該積極借鑒新民歌音樂藝術的經驗,在傳承和保護工作中積極探尋適合于原生態民歌傳承和保護工作的措施。如對優秀原生態歌手的培養、重新對原生態民歌歌詞進行編撰并對原生態民歌音樂風格進行適當的調整等。同時,現存原生態民歌表演藝術家也應該認識到自身在傳承和保護原生態民歌方面的重要責任,并從新民歌流行化發展中尋找傳承靈感,將原生態民歌傳承和保護工作與新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重新賦予原生態民歌藝術生機和活力,從而保證其能夠在新時期的傳承過程中呈現出一定藝術魅力,獲得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為其傳承和保護奠定群眾基礎。
2.新民歌流行化發展對原生態民歌藝術的生存造成一定沖擊
在新民歌藝術得到廣泛流行的社會背景下,原生態民歌能否在新民歌音樂藝術的壓力下突破阻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還無法得到確定,新民歌藝術的飛速流傳對原生態民歌的發展造成巨大沖擊,導致原生態民歌藝術的區域化特征逐漸被削弱,致使原生態民歌音樂藝術為了實現傳承發展不得不放棄其個性化演唱風格,真正走上與新民歌音樂藝術類似的大眾化發展路徑。換言之,受到新民歌流行化的影響,原生態民歌的生存空間日漸被壓迫,發展軌跡也發生了偏離,只有探索大眾化發展道路,才能夠在新時期尋求新發展。
3.新民歌流行化造成原生態民歌藝術的內涵被削減
近幾年,在我國全面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的社會背景下,受到媒體傳播的影響,大批原生態民歌歌手開始從農村走向城市,甚至在電視上演繹原生態民歌,原生態民歌雖然得到了一定的傳承,但是從另一層面進行分析,原生態民歌在走向城市的過程中逐漸被新民歌所同化,在演唱形式和歌曲風格方面表現出一定的新民歌特征。同時,從當今時代發展特征看,受到當今時代追求時尚和潮流文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對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產生了相應的影響。這必然會導致原生態民歌在傳播過程中為了滿足受眾群體的需求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變化,民歌音樂藝術中的內涵被削減,藝術價值也逐漸消弱,甚至造成原生態民歌藝術消失在時代的浪潮中。由此可見,原生態民歌藝術要想在新時期獲得傳承和發展,就應該在向外傳播的過程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保證原生態民歌藝術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基礎上為原生態民歌的良好傳承提供相應的支持。
四、在新民歌流行化發展的時代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發展路徑
1.積極建立完善的原生態民歌文化保護機制
在原生態民歌受到新民歌流行化影響已經呈現出消亡狀態的當今社會,各地區政府部門和相關文化機構應該認識到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困境,進而結合傳承和發展原生態民歌的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原生態民歌文化保護機制,為原生態民歌在當今社會的良好傳承和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從嚴格意義上進行分析,原生態民歌與當前新民歌的流行化發展并不沖突,傳承和對傳統的鞏固實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中傳承不僅僅代表對原生態民歌原汁原味的保存并傳播,其更大的意義實際是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進而促使原生態民歌能夠呈現出不同時代的特征,簡言之就是在保留原生態民歌基本形式的基礎上尋求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對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傳承[7]?,F階段在我國原生態民歌的保護體系中,取得較大保護和傳承成果的應該是位于深圳地區的民俗文化村,其對我國各民族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搜集和統計,然后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出來,既實現了對傳統文化傳統風味的保留,也結合現代文化進行和適當的創新,并且借助對民俗文化村的建構保證原生態文化和原生態民歌藝術得到了良好的推廣,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诖耍覈块T在探索保護和傳承原生態民歌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借鑒深圳民俗文化村的成功經驗,結合原生態民歌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特點和需求構建文化保護機制,對原生態民歌文化實施科學的保護和傳承,為我國民歌藝術在新時期的優化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
2.借助媒體傳播對原生態民歌歌手進行挖掘
原生態民歌歌手對原生態民歌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只有在一批優秀歌手的支持和傳播下,原生態民歌保護和傳承工作才能夠得到順利推進。所以在當前新民歌流行化趨勢已經無法避免的情況下,在保護和傳承原生態民歌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借助媒體傳播對原生態民歌歌手進行挖掘,另一方面也應該加強對歌手的培育,為我國原生態民歌在新時期的良好傳承提供相應的人才保障。近些年,央視舉辦的星光大道節目就是借助媒體傳播對原生態民歌歌手進行挖掘的重要渠道,從2005年山西打通民間民歌歌手張少淳在星光大道上一舉奪得年度總冠軍后,西北原生態民歌在其傳播下逐漸在我國大江南北唱響,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張少淳的演唱風格中蘊含著濃郁的原生態氣息,具有一定的淳樸、鄉土特點,并且在演唱時往往不對原生態民歌進行流行化處理,僅僅是加入自己的個性化演唱元素,用自己的音樂天賦和音樂感悟將原生態民歌表現出來,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同,在傳承和傳播西北原生態民歌方面貢獻了一定的力量。而在這一過程中,促成張少淳在民歌保護和傳承中取得成功的正是媒體的作用,在其后,多為原生態民歌歌手在星光大道上尋求個人發展出路和民歌保護傳承出路,到現在已經初步取得成效,對我國原生態的民歌保護和傳承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促進性影響。
3.將對原生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與民歌教育相結合
原生態民歌不同于新民歌,受到自身生成特點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原創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沒有得到良好的傳承而失去,將導致其無法重新展現其原始面貌,對原生態民歌的良好傳承產生了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在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應該加強對民歌搜集和整理工作的重視,避免在尚未形成有效保護體系的情況下,原生態民歌資源出現流失問題。同時,應該注意的是,民歌教育工作也是傳承原生態民歌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搜集和整理原生態民歌資源的同時可以將其與民歌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以民歌教育的力量支持搜集和整理工作,并為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奠定教育基礎。
綜上所述,在我國當前社會背景下新民歌的流行化發展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實質上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保護與新民歌的流行化發展并不存在對立關系,所以原生態民歌傳承和保護人員應該認識到原生態民歌傳承保護工作的不足之處,進而結合傳承和保護工作特點、需求等探索更為科學的傳承保護措施,真正推動原生態民歌在我國得到良好的發展,在弘揚傳統民歌文化的基礎上也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播創造條件,為民族文化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肖亮.論原生態音樂進中學課堂的重要性[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28):158-158.
[2]范夢妮.中國新民歌流行化與原生態民歌分析[J].小作家選刊,2016(29):35-36.
[3]李崢嶸.解析方石“原生型”民歌創作特征——以《直嘎多里嘎多》為例兼談其它[J].音樂創作,2014(3):124-126.
[4]武曉蘭.試論科爾沁短調民歌的原生演唱韻味[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