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孝剛
摘 要:自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以來,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文化淵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帶來的日漸升溫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日益引起了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視。而傳播媒介,更是在傳播文化遺產這一過程中因其媒介特性而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黃梅戲 媒介力量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1
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表演、實踐、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當前之所以要急迫地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社會的發展現狀緊密關聯的。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游牧、漁獵和農業文明的產物,在當前整個社會急劇地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的時候,我們的非物質文化,尤其是口傳的音樂文化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于是無奈地衰微,以至于消亡。
大眾傳播已成為當今社會傳播的主導,如何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弘揚,傳播我們的國粹,激發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黃梅戲的現代演繹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二、黃梅戲的媒介傳播策略
1.悠悠文化鄉愁--黃梅戲的歷史興衰
2001年,作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梅戲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非物質遺產。
黃梅戲之入選,在于它是我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黃梅戲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藝術趣味是一脈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養,為黃梅戲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他們的閑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黃梅戲意境曼妙、節奏舒緩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悲涼、哀怨的感受,使得黃梅戲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纏綿、惆悵的情緒。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市民階層崛起,惆悵、舒緩的風格顯然與他們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們也開始務實起來,黃梅戲在不受市民青睞的同時,也失去了士大夫階層這一陣地。于是,黃梅戲便逐漸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范圍內已沒有一個職業黃梅戲劇團。
有人主張,黃梅戲應作為博物館藝術,只求保存,不用發展,此說遭到黃梅戲工作者和有識之士的反對,也有悖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保證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們未來的發展。但是,黃梅戲確實面臨著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勝任黃梅戲創作的人員寥寥無幾;而要革新黃梅戲,又面臨兩難的境地——不對黃梅戲作較大的改變,就無法縮小黃梅戲與時代的距離;倘若作大的改變,黃梅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為黃梅戲了。 因此,黃梅戲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代表,傳統藝術需要開掘,需要更新思路和觀念,需要突破以往的舊有模式,去創造全新的經營理念,這樣才能使古老的藝術煥發生機。黃梅戲藝術就可以和音像、出版、展覽、網絡等許多領域架構起橋梁,使我們的國粹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愛傳統藝術。
2.定位黃梅戲——黃梅戲的整體文化價值
黃梅戲是一種文化情結,就今天的文化環境而言,它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其自身。那種觸摸不到的神韻,與現實生活很遠,卻長久地深入了中國文化的精髓。黃梅戲不僅是一種綜合的整體藝術形式,還是文字的優秀產物。由于有一批富有文采的文人創作,黃梅戲也創造和經歷了獨領風騷的繁盛時期。其詞曲華麗優美,篇幅較長,文字劇本也可單獨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在文學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段落。在近代,文化階層的人士將學習戲曲作為成人增加修養,學生接受全面良好教育的組成部分。現如今,黃梅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成為文化的珍藏品在現代,黃梅戲除了是一種文化珍藏品,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從藝術價值上看,是雅文化,但從市場角度來看,黃梅戲的傳播應是面對所有國民的大眾傳播,大眾傳媒就理應肩負起這一重任。
3.創意新組合——黃梅戲傳播中的媒介力量
在科學技術相對落后,傳播媒介還未獲得充分發展的背景下,黃梅戲利用廣播進行傳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黃梅戲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黃梅戲充分運用廣播媒介拓展傳播渠道,進一步提升了黃梅戲傳播的影響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無線電技術的普及化,廣播技術和廣播設備進入普通民眾的家庭,黃梅戲廣播也憑借其傳播迅速,不受空間限制的優勢深入廣大聽眾,這為黃梅戲成為全國五大劇種打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利用黃梅戲演唱比賽直播或轉播的形式,為黃梅戲培養和選拔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198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領銜舉辦的“全國黃梅戲中青年演員廣播大獎賽”作用尤為明顯。“全國黃梅戲中青年演員廣播大獎賽”共有來自安徽、湖北、江西、江蘇的98位黃梅戲中青年演員報名參加,歷時近半年,聽眾選票有15萬張之多,選出了“黃梅十佳”演員(前十佳)。這些演員至今還是黃梅戲演唱領域的中堅力量,其中大部分還活躍在黃梅戲表演的第一線,為黃梅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黃梅戲廣播劇的存在意味著廣播媒介不僅僅停留在對黃梅戲進行宣傳與普及上,而是在吸納、糅合廣播藝術和黃梅戲藝術養分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而生成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品種。雖然說黃梅戲廣播傳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與黃梅戲影視傳播方式相比,黃梅戲廣播傳播還處于劣勢,這主要與時代的發展和電視媒體的興起相關。當然,黃梅戲廣播自身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黃梅戲精品意識還不強,廣播節目還過于龐雜,還缺乏足以與黃梅戲電視欄目相抗衡的黃梅戲廣播品牌欄目;對觀眾群的定位還不是很清晰,劇目生產的數量較少等。與此同時,關于黃梅戲廣播劇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目前的黃梅戲研究還沒有對黃梅戲廣播劇進行系統的梳理,也缺乏對其進行的較為全面的理論總結,從而缺乏戲劇界的持續關注和深度透析。endprint
進入21世紀以來,安徽在整合戲曲廣播資源的基礎上于2008年7月推出了安徽省第一家專業戲曲廣播電臺——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戲曲廣播(FM99.5)頻率。該頻率立志“黃梅文化,并以皖中廬劇、皖北梆子、皖南花鼓三個地域性較強的劇種為輔助,形成‘徽黃廬泗花鼓梆齊頭并進的安徽戲曲特色文化”,重點推介以黃梅戲為代表的安徽戲曲文化。2009年9月,全國多家省級廣播電臺的代表齊聚江蘇省廣電總臺演播劇院,參加江蘇省2009年中秋戲曲晚會,共同宣告全國戲曲廣播聯盟的誕生。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戲曲廣播作為發起者之一促成了全國戲曲廣播聯盟的成立,這為安徽戲曲文化,特別是黃梅戲文化的廣播傳播打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
三、當精英文化遭遇大眾文化
1.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碰撞
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定是有流行文化的,每個朝代、每個地區都有流行文化。但一個民族很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個精英文化,定位于小眾且深具傳統文化內質的戲曲藝術就是精英文化,而大眾文化則是借助在表面上抹平了一切地域和民族差異的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主要以直觀的電子畫面和聲音為載體,定位于大眾消費市場的文化形態。這是并不是強調精英文化就是一種雅文化,大眾文化就是俗文化。這兩種文化不存在彼與此,相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在大量信息瘋狂充斥世界各個角落的媒介時代,精英文化應該理智走向大眾傳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其傳播過程中,精英文化在傳播大眾化的同時不能將自己俗化,不管是在物質生活多么充溢的時代,精英文化應該扮演文化救世主的角色,拯救自己的同時也普濟眾生。這樣,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碰撞才顯得有意義。
2.大眾傳播媒介——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在現代社會,傳統的農耕、游牧、漁獵的小農經濟秩序被打破,面對著日益擴大的社會需求和新的文化語境,非物質文化的傳播方式不得不隨之改變,由人際傳播逐漸變為大眾傳播。總的來說,大眾傳播媒介在非物質文化傳承中有幾下幾個積極的作用:a.大眾傳播媒介,憑借著先進的傳媒手段和傳播技術,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于擴大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范圍、延長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時間、豐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內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際傳播所望塵莫及的。b.一種文化要獲得發展,必須是將文化的傳承和積累相結合。c.大眾傳媒通過宣傳、報道、評論、輿論監督的方式,引發了社會公眾和政府職能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重視。
大眾傳播媒介無疑是把雙刃劍,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起到了不容小覷的積極作用,它也有市場壟斷,政治束縛,精神文化物質化,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民間藝人的權利等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借助傳媒走向大眾已是大勢所趨,這種形式也越來越被大眾認可,下一步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盡可能保留精英文化的內涵,走世俗化的路線而非被俗化!
參考文獻
[1]盧丹.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與保護的發展趨勢與制度構建[J].北方音樂,2011年06期.
[2]鞏鳳濤.樂籍制度下傳播與小調的“同宗”現象[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3]肖曾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張鴿娟.陜南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傳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endprint